1、放坡法在新楼渠下涵基坑支护中的应用摘要:基坑支护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稳定及变形问题又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它较桩基础、地基处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关键词新楼渠下涵 基坑支护 放坡法 中图分类号:TV554.1+2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新楼渠下涵位于汲东干渠上,进口位于岐山坝填方段,出口位于新楼坝填方段,桩号为 0+467.5,新楼渠下涵的设计流量 65.20m/s,上游设计水位 59.51m,校核水位 62.92m,下游设计水位 52.06m,底板高程49.0m,涵身长 147m,2 孔拱涵,单孔宽 2.0m。 二、施工地质条件 (一)施
2、工现场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 1、堤顶高程约 64.70m,河床高程 59.40m,箱涵建基面高程48.40m,箱涵出口端附近田地高程约 50.40m。 2、堤顶至河床高约 5.3m,河床至建基面高约 11.0m,堤顶至建基面高约 16.3m。 (二)坝体工程地质条件: 1、堤身填土(土质从堤顶到建基面):以重粉质壤土为主,局部夹中粉质壤土,灰黄色、褐黄色,局部灰色,可塑,局部软塑,夹铁锰质结核,厚度约 10.8m。 2、重粉质壤土:灰黄、黄褐色,软可塑硬可塑,湿,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灰白色高岭土,厚度约 3m。 3、砂砾石夹粉质壤土,灰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厚度约2.6m。 (三)水文地质条件
3、 渠下涵地下水类型主要有赋存于上部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潜水和赋存于下部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接受汲东干渠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雨季水位较高,旱季埋藏较深,并和地面高低有关。勘探期间测得工程区内钻孔稳定地下水位高程为 58.50-59.00m。 根据现场注水试验和室内试验成果,重、中粉质壤土渗透系数为6.2310-6cm/s,属微透水性土层;砂砾石夹粉质壤土渗透系数为5.65110-4cm/s,属微中等透水性土层。 (四)坝基工程地质评价 该渠下涵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渠下涵建基面位于重、中粉质壤土中,该层承载力较高,抗剪强度大,渗透性能弱,且无软弱下卧层,能够满足渠下涵基础对地基承
4、载力的要求。下卧层为透水性较强的砂砾石夹粉质壤土,但该层顶板埋藏较深,对渠下涵基稳定无大影响。根据室内试验,重粉质壤土为膨胀土,膨胀潜势为弱,应注意土层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支护措施 新楼渠下涵周边地面开阔,附近无建筑物和地下管道。根据地质报告来看本工程的土质较好,出于经济和安全等多方面考虑,所以本工程基坑支护采取河床以上堤身部分按 1:3 放坡开挖,河床一下按 1:2 放坡开挖(放坡法就是为了防止土壁塌方,确保施工安全,当挖方超过一定深度或填方超过一定高度时,其边沿应放出的足够的边坡) ;对河床部位的淤泥质土打松木桩进行支护,排水采取明沟排水。具体过程如下: 本次开挖共分四层
5、进行。第一层,首先利用挖掘机将含有杂草或碎石的表层土进行清除,然后对河床以上堤身土方按 1:3 的坡度进行挖除,并用推土机将开挖土推至施工范围以外的地方进行堆放,此层开挖深度为 5.3m,对于开挖面上下游河床中的淤泥质土,为了保证其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采取了沿垂直于河道中心线方向打松木桩方法对其进行支护;第二、三层开挖深度各为 3.6m,按 1:2 的坡度进行开挖,过程如上;第四层开挖深度为 3.8m,首先利用施工机械按 1:2 的坡度下挖 3.5m,在快接近建基面的时候,预留 0.3m 保护层采取人工形式进行开挖。整个坝体的总开挖深度为 16.3m。为了确保开挖边坡的稳定,在每开挖层都设置一
6、个 23m 戗台,并在二平台处设置 0.5m0.5m 的截水沟,每隔 30m 设一集水井,井的直径约 1.5m,井底比沟底深 1.0m,并配置抽水泵及时抽排坑内积水,不让地面水流入基坑内,以免影响施工进度。基坑底的宽度为边轴线外加 1.5m 作为施工作业面和开挖排水沟用。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本工程已经顺利完工,在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监测显示,基坑周边情况良好,土层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几点体会: 1、此基坑支护方法的施工成本较低,使得本工程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同时施工简便快捷。 2、在施工过程中,渠底部位淤泥土保持稳定,说明之前在淤泥土前打的松木桩加固发挥了作用,避免了因淤泥的滑动而造成施工的中断,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