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杂地质条件下某文化综合体项目的基础选型摘要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方案对比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选型,阐述了冲(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原则及如何控制终孔,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冲(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特征值,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等效入中风化长度,超前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relative plan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based selection, this p
2、aper expounds the impact (drilling) hole cast-in-place pile design principles and how to control the final hole, in order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ject Keywords :Impact (drilling) hole cast-in-place pile, single pile vertical bearing characteristic valu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
3、e pile pull-out characteristic value, the equivalent of weathering length, advanced drill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某文化综合体项目的塔楼高 150m,主要功能为会议厅和观光厅,裙楼高 28m,主要功能为展厅和剧院。由于该项目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建筑形式和结构体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柱底轴力变化幅度较大。 地质概况 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 、冲积层(Qal) 、残积层(Qel) ,场地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细砂岩、中砂岩与粗砂岩等,土(岩)层分布
4、有如下特点(图 2.1 是典型的地质剖面): 1)土(岩)层分布差异较大,如细砂 (3)-1 的层厚为1.108.30m。 2)岩面起伏较大,最大岩面倾角超过 45。 3)中(微)风化岩层中存在较多强风化夹层,夹层厚度及分布变化。较大(钻孔所揭露的最大强风化夹层厚度 7.1m) ,且自上而下中风化与微风化交替出现,直至出现稳定的微风化岩层。 岩层的抗压强度较低,岩土天然单轴抗压强度:3.4MPa(中风化细纱岩) ,9.0MPa(微风化细纱岩) 。 图 2-1 典型地质剖面 基础选型 综合考虑现场的地质条件、地质报告的建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及施工等因素,对本工程的基础选型分析如下。 【方案一】采
5、用冲(钻)孔灌注桩 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桩端持力层为稳定的中(微)风化岩层,该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该桩型适用范围最广,限制条件少,施工期间不需要降水。 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能有效地控制沉降。 2)由于中(微)风化岩面埋深相对较浅,桩长相对较短(预估桩长约 722m) ,且单桩竖向承载力较高,裙楼可考虑采用一柱一桩。 3)本工程的地下室层高变化较大,如主舞台台仓底面标高低于相邻底板面 6.7m,存在“大基坑内含小基坑”的情况,该桩型的施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根据基坑的施工方案及工期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如:可先于基坑开挖之前施工,并浇注砼至施工标高(基坑以上部分留空) ,桩基检测将大大提前。
6、 部分区域需采取抗浮措施,灌注桩单桩抗拔承载力较高,可兼作抗拔桩。但是,本方案也存在以下不足: 成桩直径受到限制,一般不超过 2300mm。 本场地地下水位较高,采用泥浆护壁需设置泥浆池,成桩质量与泥浆比重的控制密切相关,对现场的管理要求较高。 与人工挖孔桩相比,工作面较大,对施工设备的要求较高,整体施工进度与机械台班的配置及管理密切相关,投入成本相对较大。 【方案二】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桩端持力层为稳定的中(微)风化岩层,人工挖)1)孔灌注桩(以下简称挖孔桩)作为一种传统的成桩施工工艺,具有如下优点: 2)造价低,所需施工设备简单,成桩直径大。 3)成桩质量容易保证。
7、 4)通过扩底可以有效提高单桩竖向承载力,减小桩身直径。 5)工作面小,可以全面开工,整体施工进度快。 同时,由于场地存在地方规定1中限制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土层(如饱和细砂,软塑淤泥质土) ,采用挖孔桩时应征得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且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方案三】采用冲(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浅基础 塔楼部分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持力层为稳定的微风化岩) ,裙楼采用预应力管桩(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和天然浅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 ,该方案是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进行分区处理。若采取该方案,会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存在“大基坑内含小基坑”的情况,管桩宜等基坑开挖基本到
8、位后方可施工,否则,由于岩面起伏较大,送桩不宜超过 2m,截桩量较大,且开挖基坑时若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易引起已施工管桩的水平偏位甚至断桩。 部分区域存在较厚的中密密实粗砂层,管桩穿过难度可能较高。 部分区域基坑开挖后基坑底可能已经出露强风化、中、微风化岩,或强、中、微风化岩埋深较浅,无法进行管桩施工或桩长较短。 部分区域需采取抗浮措施,管桩的单桩抗拔承载力较低(如;直径为 400mm 的 PHCAB 型管桩的单桩抗拔承载力不超过 300kN),所需桩数较多。 若采用浅基础和桩基础相结合的方案,相邻柱间的差异沉降难以控制;且部分区域需采取抗浮措施,部分浅基础尚需设置抗拔锚杆或抗拔桩。 经综合比
9、较,最终采用了方案一。 基桩的设计原则及终孔控制 综合考虑现场的地质条件、柱底轴力的分布情况、抗浮要求等因素分区分块设计。 充分发挥桩身截面强度,确定适宜的单桩竖向承载特征值及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并合理选择桩径、等效入中风化长度及持力层厚度。 因现场软硬互层现象显著,且钻孔数量有限,施工图无法提供桩底参考标高;因此,在基桩施工前,根据超前钻资料进行桩身等效入中风化长度及持力层的验算,确定桩底终孔高程,有效地指导了现场施工,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结论 对于岩面起伏较大、软硬互层现场显著且部分区域岩面较浅、桩长差异较大的复杂地质环境,冲(钻)孔灌注桩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宜充分发挥桩身截面强度,确定适宜的单桩竖向承载特征值。 超前钻对于指导冲(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和终孔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于限制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通知 (粤建管字200349 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