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摘 要:当前,毕业即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GDP 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昔日被誉为“国之精英”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自 1999 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以每年 50 万85 万的人数增加。1999 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据教育部门统计,2009 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 611 万人,
2、2010 年为 631 万人,而 2013 年达 699 万人。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致使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前景雪上加霜。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就业难年年在解决,却一年比一年难。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堪忧,就业形势严峻。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大学生普遍感到工作愈来愈难找 在父母及舆论压力的驱使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较之以前已日渐困难,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便对
3、前途忧心忡忡。于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考研热、考公务员热不断升温。今年是近十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严峻程度甚至要超过发生金融风暴的 2008 年,截至今年 4 月底,上海各校签约率大多在 30%左右,比以往要低 10 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今年共有 699 万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2013 年也因此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这些都将或多或少抹灭大学生就业的信心。 1.2 大学生就业开支逐渐提高 以前的大学生由于受政策(包分配)的影响,毕业即能找到工作,这大大减少了就业成本的消耗。但现在的就业现实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有的甚至用一个学期用于找工作。他们频繁的投简历、出入人才
4、市场,为了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不惜代价包装打扮自己。这大大耗费了大学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3 大学生应聘的工作往往事与愿为 几乎每个大学生在步入校园,选择专业时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但当他们真正迈出校园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不少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就业而随便找个工作岗位,目前大约 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 30%。这样的选择用非所学也是教育的悲哀。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2.1 大学生就业难,将使教育倒退 大学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差,老百姓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中国的教育基础在广大农村,农村
5、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而就业难或就业质量差,从表面上看,影响的是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生活,从深层次上看,挫伤的是农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将会导致社会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近几年,农村初、高中,甚至小学生主动辍学打工的现象有所增加,高考报考人数有所下降,这不仅使我国教育工作出现倒退,而且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2 大学生就业难,将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大学生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应有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这无疑是人才的浪费。国家、社会及家庭为培养大学生投入大量的
6、资金,不少学生家庭为培养学生真是倾其所有,有些甚至是债台高筑。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或是就业质量不高,无法回报于社会、家庭,无疑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2.3 大学生就业难,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在付出高额教育投入而难以就业的情况下,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不小的打击,使他们极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上大学深造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使得上大学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功能受到影响,由此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使社会闲散人员增多,这无疑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7、近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更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这也就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是就业期望过于偏高。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家庭和本人为接受高等教育投入过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8、比没有上大学的人付出更多的教育机会成本,所以他们期望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但精英化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差距日益拉大,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有些大学生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愿望” ;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 27.6%的人有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大部分学生就不能清楚地知道
9、自己能干什么,想要干什么,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市场又需要什么。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缺乏对自己系统的了解以及对企业需求趋势的合理分析,人才供需不对口进一步突显,人才供需矛盾使大学生就业难进一步加剧。 3.2 高校教育与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国高等教育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致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提高招生数量,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
10、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来高校按照专业课程教学是为了培养大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但有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远远滞后于市场,导致高校供给的专业人才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严重脱节。大学生学不能用,用非所学加重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使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无非是高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来学校和
11、社会的招聘的企业又少,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只适用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和参加面试招聘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僵化的考试模式以及“学历主义”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在劳动力市场由于校企合作太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 3.3 就业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 就业市场目前面对的是熟练技术人才和熟练操作工人,而应届大学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无人问津,有的人才市场、供需见面会,往往是拥挤不堪的场面,真正找到合适、满意工作的大学生少之又少。还有由于法律的刚性约束力不够,导致就业市场存在着就业歧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12、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另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导致的“就业凭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不公平竞争的存在,造成了部分毕业生渐渐失去了就业的自信心,而选择了待业。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教育、人才市场、经济增长和需求结构等多个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等几个方面入手,综合解决问题。 4.1 政府应发挥调节引导的作用 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出台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积极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各行各业多吸纳大学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拓
13、宽就业渠道,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和利用。要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多安排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实现供需平衡。要积极动员、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 ;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 “大学生村干部和大学生进社区计划” 、 “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 、 “选调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计划” ,逐年增加参与人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推出有针对性的新项目,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开辟更多渠道和更广阔的空间。4.2 社会力量要多方联动促进大学
14、生就业 一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并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小额贷款、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用人单位要及时向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上报人才需求信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大学生就业竞争机制。二是用人单位要做到人尽其才。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国家、家庭和个人都付出了财力、物力和精力,用人单位应尽量接纳与专业相对应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然而,一些中学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却硬要设置非研究生不用、非本科生不用,这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是社会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大趋势。大学生不
15、等于就是白领, “回炉再造”是很正常的事,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在有些发达国家,人的一生要换十多份工作, 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在正式就业前掌握几门实际工作技能,会使就业几率大大提高。 4.3 高校应完善专业结构和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实现高校的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因而必须转变思路,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提高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近期看,学校要争取政府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高等教育最终要形成面向市场的办
16、学机制。二是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教育,避免千军万马挤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和国企“独木桥” 。中小城市尤其是乡镇人才资源还是短缺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目标,调整就业心态,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三是设置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要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之中,从就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科目、选修和必修内容进行指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4.4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这促使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势在必行。首先,毕业生应清晰地认识自己。要结合自身的性格、能力、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因素,能准确给自己定位。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减少时间的消耗,也能让个人优势得以展现。其次,应树立自信心。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大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能胜任某些工作。最后,应端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要意识到金钱并不是就业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否适合自己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