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考【摘要】分析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因素;明确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沈阳地铁运营为例,进行工程实践检验。 【关键词】地铁;运营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铁系统的运营安全涉及到城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也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城市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城市综合防灾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笔者就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思考与研究。 一、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
2、险是四大因素(即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员既包括工作人员,又包括乘客,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设备是地铁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是系统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是地铁正常运行的客观条件,是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要素群;管理则渗透在地铁运营系统的每一环节,起着中枢的作用。地铁运营应急管理具有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 二、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既有相关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充分反映出地铁运营期间针对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测算与计算方法规
3、范且标准,评价指标科学明确,并能反映出应急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目标实现的可靠程度,使得评价指标客观真实,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 2全面性与简明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有覆盖层面广,能够全面反映出应急管理系统的各项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以及特点,可将评价指标划分为综合指标和单项(部门)指标两类。此外,评价体系还应该简单明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评价指标应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问题。 3实用性与可比性原则 应设置具有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且指标应便于理解,基础数据亦应便于收集;同时,所确定的指标应能够便于归类,便于比较。 4相关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地铁运营突发事件
4、的应急管理,其核心和关键是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需要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此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亦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对某些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考虑,既需要有静态指标,亦需要有动态指标。 5层次性与重要性原则 地铁应急管理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可将其进行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因此应该在不同层次对应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有利于决策和调整。同时,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中,各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其中火灾事故发生占全部事故所占比例为最高,因此,在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时,还应有侧重点,对主要突发事故进行重点监控和预测。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
5、一般应该进行量化处理,若指标难以量化却意义重大时,可以对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工程实例分析 笔者以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铁沈阳地铁 1、2 号线为评价对象,进行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以检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性,同时也为沈阳地铁运营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面向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地铁各参建方、地铁运营公司及经常乘坐地铁出行的市民乘客的 100 份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并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Yaahp 层次分析电算法,对沈阳市地铁 1、2 号线运营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相同的结论沈阳地铁运营应急能力 “较强” ,同时
6、也与沈阳地铁实际运营状态吻合: 沈阳地铁 1 号线一期于 2005 年 11 月 18 日开工建设,2010 年 9 月27 日开通试运营。目前,运营时间,由原来的 6:00-18:00 延长到 5:30 -22:00,行车间隔从最初的 10 分钟逐步压缩至高峰 3 分钟、平峰 7 分钟。截至 2012 年 11 月 30 日,该线路已安全运营 785 天,累计开行列车 17.5万次,运营里程 2932 万列公里,平安运送乘客 19451 万人次。2012 年,列车准点率 99.94%,日均客流 32.85 万人次。 地铁二号线一期于 2006 年 11 月 18 日开工建设,2011 年 1
7、2 月 30 日开通试运营。运营时间为 5:30 -22:00,行车间隔平峰 10 分钟、高峰 7分钟。截至 2012 年 11 月底,已安全运营 327 天,累计开行列车 7.3 万次,运营里程 959 万列公里,平安运送乘客 5621 万人次。2012 年,列车准点率 99.95%,日均客流 17.19 万人次。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通过理论计算和实践检验,该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当然,也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构建地铁应急能力评价体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构建评价体系时,要遵循因时和因地制宜原则,在不同的地域,城市所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铁运营应急管理面对的突发
8、事件必然存在主次之分,可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赋权来具体反映。同时,评价指标应有侧重点,而评价体系又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只遵循地铁运营应急管理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 2注意评价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评价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纯数学方法,必须结合评价指标所表示的含义进行定性分析判断。 【参考文献】 1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11: 149. 2佟瑞鹏,丁健,方东平.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19(11): 132138. 3 刘光武.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
9、城市轨道交通,2011, 1: 1823. 4 张雅琴.关于高速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31(7): 124125. 5 徐建光.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2846. 6 于庭安.我国城市地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 3861. 7 贾利民,秦勇,程晓卿等.现代铁路应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5578. 8 Blanchard B W. Guid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erms
10、M. Definitions, Concepts, Acronyms, Organizations, Programs, Guidance, Executive Orders&Legislation, 2008: 3640. 9 黄典剑,李文庆.现代事故应急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 3359. 10 Frcwer L. 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J.Toxicology Letters, 2004, 149: 391397. 11 朱正威,胡永涛,郭雪松.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3): 5155. 项目来源:住建部软科学计划 2011-K9-48,沈阳市科技计划 F10-193-5-45 作者简介:贾世龙(1976-) ,男,辽宁沈阳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