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47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摘 要:本文主要总结了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解释,提醒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引起注意。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 常见问题 解释 一、引言 管壳式换热器在炼油、石油化工、医药、化工以及其它工业中使用广泛,它具有结构坚固、可靠性程度高、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所以在各个工程中仍得到普遍使用。在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虽以本标准作为设计依据,但常常会因设计人员知识匮乏,对标准法规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设计不合理、取值有误等问题发生。以下是我平常在换热器设计中积累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解释,希望在以

2、后的工作中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问题概况 1.管板材料由板材代替锻件,或者是由锻件代替板材后没有重新进行强度校核 管板一般情况用锻件优于用钢板,但用锻件的成本要高很多,故在条件不苛刻时,管板用板材。一般规定如下: 1.1 厚度很大而不能确保质量要求时,宜采用锻件。因厚钢板会有分层、夹杂等缺陷及性能指标波动大等问题。 1.2 管板以凸肩形式与圆筒相对接时,必须采用锻件。为避免凸肩处可能产生的夹渣、分层及改善凸肩处纤维受力状况,减小加工量,节省材料,采用凸肩与管板直接锻造出来的整体锻件来制造管板。 1.3 厚度大于 60mm 的管板宜采用锻件。 由于各种原因,制造厂临时用板材代替锻件,或者是由

3、锻件代替板材,这种做法是万不能取的。一定注意同一材料,同一厚度,同一设计温度下板材与锻件的许用应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厚度相同时,板材的许用应力略高于锻件,所以如果原设计的图纸管板为板材,在改为锻件时,设计人员一定要重新校核管板的厚度。 2.管板堆焊时技术要求不全面 管板堆焊时,设计者对堆焊的管板没有做详细的技术要求。下面以低合金碳钢管板上堆焊不锈钢为例: 2.1 堆焊前,应按 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进行耐蚀层堆焊的焊接工艺评定。 2.2 整个堆焊层的表面应平整,平面度公差为 1mm.不进行加工的堆焊表面应平滑。两相邻焊道之间的凹陷不得大于 2mm,焊接接头的不平度不

4、大于 1.5mm。堆焊层厚度一般不小于 6mm,其中耐蚀层厚度不小于3mm。 2.3 基层材料的堆焊表面和加工后(钻孔前)的堆焊表面应分别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按 JB/T4730.4-2005 MT-级或 JB/T4730.5-2005 PT-级为合格。 2.4 对介质有晶间腐蚀倾向的,堆焊层还需要进行晶间腐蚀倾向试验。2.5 基层材料按要求进行夏比(V 形缺口)常温或低温冲击试验。 2.6 应该分别注明过渡层和面层的厚度及所用焊条的牌号。 2.7 对大直径的管板,堆焊以后,为防止管板变形,在堆焊过渡层后,应提出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的要求,然后再进行面层的堆焊。 3.壳体厚度发生变化,没有重新校

5、核管板的强度 某项目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壳程筒体图纸名义厚度为 10mm,已经满足强度设计计算要求,而在制造时,厂家用厚度为 12mm 同材质的库存钢板代替。而设计人员认为,以厚代薄,没有用 12mm 的板厚重新去校核管板的强度。 由于换热器壳程筒体厚度增加后,相应的温差应力也增加,壳体轴向应力 c 发生变化。表现在: 3.1 管子加强系数降低 管子加强系数反映了弹性基础强弱相对于管板自身抗弯刚度的大小,即管束对管板承载能力的加强作用,它的降低表明管板的弹性基础变弱。3.2 壳体法兰旋转刚度及法兰力矩变化系数增加 对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管板,在法兰力矩作用下,管箱法兰和壳体法兰将产生转动,其中,与管

6、板连接的壳体法兰仅承受一部分弯矩,其余部分传递给管板,此时管板将产生弯曲挠度。同时由于管板的挠曲受到管束的轴向约束,在管板周边上还产生了横剪力。所以在法兰力矩增大的情况下,管板中产生的整体弯曲变形及相应的应力也增大。 3.3 仅有壳程压力 Pa 作用下的危险组合工况(Pt=0)或者仅有管程压力 Pt 作用下的危险组合工况(Pa=0) 对 Pa (Pt)与法兰力矩同时作用的情况(不计温差应力) ,这两种载荷使管板产生相同方向的变形,使得换热管轴向应力、壳程圆筒轴向应力、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拉脱应力减小。对 Pa(Pt)与管壳热膨胀差同时作用时(计温差应力) ,管束轴向热膨胀量小于壳体轴向热膨胀量,两

7、种载荷对管板产生的应力将叠加。所以此时只有管板径向应力增加。 综上,由于壳体厚度的增加,而使得管板的名义厚度也增加。所以即使壳体厚度满足要求,制造者用比它更厚的板材代替后,应提前告知设计人员,重新进行管板的强度校核。 4.管壳程平均温差的取值不当 SW6 中需要输入沿筒体长度平均温差和换热管沿长度平均温差,这两项为金属壁温,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给出了金属壁温的计算方法(附录 F) , 需要的相关参数为对数平均温差,两侧流体的定性温度,总传热系数,两侧流体的传热系数,两侧流体的热阻等等一系列数据,但往往因用户提供的数据有限,用公式计算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而且计算繁琐,工作量大。当然设

8、计院做工艺计算时会有很详细的计算过程,这两个数据并不难得到,但对于一般的制造厂,并不具备工艺计算的能力,所以,在工程上我们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来估算金属壁温,换热管沿长度平均温差等于管程介质进/出口温度与壳程介质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沿筒体长度平均温差考虑有无保温层,若有,取壳程介质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若无,取壳程介质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及环境温度三者的平均值。 5.法兰夹持的管板两侧垫片材料不一致 在法兰夹持管板的结构中,螺栓力对管板两侧的法兰作用力是相等的,因为螺栓的设计是兼顾了管板两侧的条件,要求用较大的螺栓载荷进行设计。当管板两侧的设计压力不同时,其垫片的压紧力是不同的。在操作状态下,螺

9、栓力等于垫片的压紧力加上介质的内压力引起的轴向力。压力较高的一侧轴向力大,对垫片的压紧力就小,而压力较低的一侧正好相反。假设在操作状态下拧紧螺栓,压力较低的一侧首先达到密封要求。在两侧压差比较大时,当压力较高侧还没有达到密封要求时,压力较低侧的垫片可能就会因为比压过大而造成密封失效,垫片被压溃,容易发生泄漏。所以管板两侧的垫片材料应该按压力高的一侧选择,而且两侧垫片材料一致。 6.卧式冷凝器支持板没有左右布置 根据传热机理,壳程通过冷凝介质的冷凝器无需设置折流板,但是,为了增加换热管的刚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挠度或者引起换热管振动。当换热管的无支撑跨距超过标准中的规定时,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支持板,

10、支持板的形状、尺寸都按折流板设计,只是支持板间的间距可以加大。而且在卧式冷凝器中,壳程介质为气、液两相共存时,弓形支持板缺口应左右布置,并在支持板的最低处开设通液口,有的设计者就将支持板缺口上下设置,这样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极不利于冷凝液的排出,特别是当冷凝液的液位高于上置支持板(缺口向下)的下缺口时,会形成液封,从而阻碍蒸汽的流动,影响设备的传热和运行。 7.换热器管板上布管设计常出现的错误 7.1 布管时,对于最外周的管孔只考虑换热管管孔中心距的位置,而没有考虑换热管外径到壳体内壁的距离,所以出现布管超出布管限定圆的问题。 7.2 也有出现布管数量太少,造成管板周围不布管区太大(k1)的情况

11、。 (k 为管板周边不布管区无量纲宽度 ) 。由于管板计算方法只适用k1 的情况,所以用 SW6-2011“压力容器强度设计软件”进行管板强度计算时提示 1/t 超界的错误。以下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1)增加管板上开孔的数量 2)适当增大换热管中心距的数值。 7.3 管板上布管还常常出现以换热器内径尺寸进行布管,而忽略了管板与壳体的焊接,需要在管板背面开凹槽时的尺寸,而出现换热管穿过管板应力释放槽的情况。 8.图纸中未提 U 形换热管及 U 形弯管段的热处理 8.1 任何钢制的换热管当有应力腐蚀时,冷弯 U 形管的弯管段及至少包括 150mm 的直管段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且在直管段应有温度

12、梯度,以避免温度突变处的应力腐蚀,否则弯管后应整根热处理。 8.2 已热处理过的换热管,在必须采用热弯或弯曲半径小于 10 倍管子的外径的冷弯,必须重新进行与原热处理相同的热处理。 8.3 冷弯管伸长率判定:当冷弯管外层纤维变形率超过钢管标准伸长率一半,或伸长率 A10%,应进行热处理。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进一 步阐述解释,设计者在设计工作中应注重考虑换热器的设计条件、标准要求。重视标准中的细节,避免忽视看似不重要的问题而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设备试验和运行一段时间后,问题就会很快暴露出来。所以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设计,结合 GB151

13、 和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秉持合理设计,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及经济性是每个设计者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 1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S. 2 李世玉.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培训教程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 戴季煌,陈泽溥,朱秋尔等.承压设备设计典型问题精解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 王非.化工压力容器设计方法、问题和要点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董 鹏(1977- ) ,女,陕西富平人,2003 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自动化控制专业,大学本科,工程师,现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及审核工作。 孔巧莉(1982- ) ,女,陕西延安人,2004 年毕业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大专,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工作。 杨亚会(1981- ) ,女,陕西咸阳人,2004 年毕业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大专,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压力容器质量管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