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提高的探讨摘要: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许多贫困县产业面临市场竞争能力与生态承载能力双重低下的困境。本文对河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河南省贫困县应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贫困县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金融服务来促进贫困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贫困县;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贫困县地方政府在经济行为上常常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来指导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容易走急功近利的路子。同时,出于对政绩的追求,他们往往选择单纯依赖资源的发展路径,使产业结构调整背离市场运行规律。随着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
2、贫困县产业发展也日益受到约束,许多贫困县产业面临市场竞争能力与生态承载能力双重低下的困境,普遍缺乏竞争能力。 一、河南省贫困县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人均经济水平偏低 河南省贫困县由于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起点低,人均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层次、民生水平等都明显偏低,与全国的差距较大。从人均 GDP来看,河南有 20 个贫困县的人均 GDP 低于 20000 元,远低于全国 35000元的平均水平,封丘县人均 GDP 仅为 11359 元。从农民人均收入看,2011 年全国农民人居纯收入 6977 元,河南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新县有 6102 元,最低的鲁山县仅有 4350 元,鲁山县仅相当
3、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62%。河南省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呈持续拉大的趋势。 (二)三大产业存在问题,协同性差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2011 年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总额为471564 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为10.12:46.78:43.1。可见,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高于 10%,第二产业增加值接近 50%,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 40%,发展迅速。2011 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总额为 26931 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为 13.04:57.28:29.68,而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4.
4、96:47.62:27.4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 2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河南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接近 50%,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河南省贫困县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而第三产业发展分散、层次较低,所占比例一直相对较少,这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传统行业比重较高,新兴行业普遍规模小、产值低、发展缓慢、难成比例。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总体上规模较大,但在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贫困县出于维持生存的需求,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体,林
5、、牧、渔业等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低。2011 年,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占第一产业的 63.49%、26.99%,林业和渔业还不到 10%,传统种植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农业中传统农业仍居主导地位,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河南省贫困县的第二产业比重虽然较高,但是大而虚弱,效益不高,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原料型产业,结构较为简单,大多以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弱。 (四)持续发展竞争力差 目前,河南省贫困县产业大多采取低成本、低劳动力、高污染、高能耗为主的竞争战略。这种低成本的竞争战虽然降低了产品成
6、本和销售价格,但是产品利润空间有限,尤其是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要素流动日益频繁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模仿和取代,缺乏可持续性。另外,一些贫困县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当地政府往往只考虑自身的短期经济效益,难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培育区域产业,甚至不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区域工业发展。这种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加剧了环境恶化,不具有可持续性。 二、河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从产业发展的生态维持能力看,由于贫困县大多沿用了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和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所以河南省贫困县的产业竞争仍基本处于最低层次的资源推动阶段。 (一)农
7、业生产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低 河南省贫困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河南省 31 个贫困县中 21 个贫困县的农用机械总动力不超过 100万千瓦,新县只有 18.54 万千瓦,贫困县农户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的机械化和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导致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贫困县具有明显的弱质农业特征。除受农业资源、气候和农田基础设施限制和约束以外,贫困县还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贫困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资金短缺,产业发展的持续投入能力低下 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县许多具备特色优势
8、的企业由于融资渠道不畅,依然徘徊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难以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和边缘深加工,附加值不高,陷入种具备优势却无法做大做强的尴尬中。虽然中央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措施,但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受其可以调动资金资源的限制和投资领域的限制,项目资金更多地倾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对产业化建设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另外,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滞后也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银行的信贷资金受安全性、效益性等商业经营原则的限制,对贫困县产业扶持力度小。 (三)科技水平低,人才短缺 河南省贫困县普遍存在教育事业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农业科学
9、成果应用率不高,这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另外,贫困县由于经济实力和环境条件较差,现有的人才严重流失,从外部引进人才更是十分艰难。尽管有关部门在人才使用、培养、引进和交流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总体上仍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稀缺。科技创新人才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县产业的技术创新。 (四)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贫困县的生态恶化和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县产业对外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贫困地区,政府、企业、贫困农民都希望扶贫“立竿见影” ,往往把眼光放在短平快的项目上,难以遏止为维持生存和加快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对贫困地区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曾被誉为“豫西后
10、花园”的卢氏县,采取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但是目前卢氏山区农村滥砍滥伐森林树木的现象严重。乡镇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纵容村民破坏生态环境。还有些贫困县不舍得花大钱治污,不仅工业基地治污设施难以投入到位,即使有设施也难以正常运转,甚至对环境违法企业具有袒护倾向。这主要是贫困县地方政府还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动力不足。 三、河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向纵深发展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贫困县应该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通过多层次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县域资源,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协调与对接,共同促进
11、产业合理布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科学确定区域优势产业,避开区域间的产业雷同和县域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应进一步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争取在生产规模、加工档次上提高水平,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达到提升销售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打出自己的品牌。例如,河南郸城县瞄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产业发展要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 河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原始粗放,导致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也十分艰巨。虽然贫困地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但如果经济仍然落后,传统经济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
12、变,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持续稳定增长。面对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日益脆弱,贫困县在建设中必须注重产业的选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培育符合资源和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支柱。另外,招商引资也要以污染少、生态型、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为主。贫困县要在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中,保证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开发。 (三)提高贫困县产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贫困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集中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目前,贫困县企业普遍自身缺少研究开发的能力,部分规模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但层次不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还比
13、较弱,引进吸收和合作开发的新技术新成果又少,使企业缺少发展的后劲。因此,贫困县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依托校地合作项目发掘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发展方向,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贫困县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贫困地区开发最需要的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除了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外,贫困县更应该注重实用性人才和基础性人才的引进,如经营管理型、科技领路型、致富带动型等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
14、力支持。贫困地区要想把这些人才引进来并留住,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多种人才管理工作配套机制,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扶持,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干事平台。 (五)完善金融服务 如果缺少扶贫资金支持,好多扶贫工作就无法开展,扶贫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但是从长远看,国家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扶持与倾斜促进其经济发展要比单纯增加财力投入扶贫效果好得多,稳定得多。针对目前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较多、可贷资金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国家应出台银行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优惠政策,如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为贫困地区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同时,还应积极健全和完善贫
15、困地区投融资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帮助解决贫困县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参考文献: 1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4. 2刘进宝,王艳华.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蔡永华.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及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 4朱占荣.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 *本文系 2013 河南省科技厅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贫困县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 (项目编号 13240041066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