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的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及日本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将情感化设计理念应用到震后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之中,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并引起相关人员对震后受灾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的重视。 关键词:受灾群体,心理需求,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震属于强破坏性自然灾害,并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连锁性强、防御难度较大等特点,以及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韵律的复杂性、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的准确实施基金项目: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1
2、YJCZH24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作者简介:王媛媛(1981-) ,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5 赵锋(1974-) ,男,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王晖(1988-) ,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5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震后的避难、救援对于降低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的速度大大增加,但是受道路损坏、气候异常等因素制约,在各地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体系成为直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要途径。 然而,地震后人们不仅仅要面对自己身体损伤、亲人的死亡或伤残、
3、房屋的毁坏及财产的损失等, 而且要面临巨大的心灵创伤,若不能置身于安全的地方、得不到来自社会的帮助、没有关于地震的正确信息, 都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应急避难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员的心理因素,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上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尽量兼顾人员的心理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中来,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应急避难设施设计重功能、轻需求的不足。1 震后受灾群体心理需求分析 地震后,人们的生活规律在瞬间被打断,受灾群体从第一反应到适应这一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心理行为反应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对震后不同阶段人们的心理行为需求进行分析,本文把这一过程分为震后
4、初期、震后中期和震后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1.1 震后初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地震初期定义为震后第一天。我们首先看一下地震时人们第一反应行为。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学者对受灾群体心理状况做了详细调查,获得了受灾群体基本需求的大部分统计数据,下表是地震时人们第一反应行为调查数据(表 1) 可见,在地震发生后,三分之一的人“什么都没有做” ,人们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反应首先是茫然不知所措、恐惧,之后在求生本能支配下人们开始进入逃生及互救阶段。在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大多数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可见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如果有有效地救援设备进行救
5、援,将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 在另一项研究中,日本学者将调研时间分为五段,针对受灾者最关注的 31 个项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受灾群体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2。 表 2:灾民担心的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前三位) 可见,在地震初期,受灾群体的首要需求更趋向于心理以及信息需求,如余震的情况、家人的安危等情况,然后才是生存条件以及对于水和食品等生存必需物资的需要。 1.2 震后中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震后第二天、第三天,政府及社会的救援工作陆续展开,人们一方面继续担心余震、亲人的安危等信息及进行互救,另一方面人们逐渐从震后的恐惧中反应过来,开始选择自己的应急避难方式,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在突发灾难下应急避
6、难的一般心理行为特征。1993 年日本学者室崎益辉在对日本避难行为心理特性的研究中3,对应急避难行为心理特性总结如下: 1)归巢性:返回家中与家人一起避难的心理 2)向光性:向明亮的地方避难的心理 3)向开放性:与向光性类似,向往开阔的地方避难的心理 4)理性安全指向型:考虑安全、选择一条符合安全路径的心理 5)从众性:选择追随多数人避难方向避难的心理 可见,人们对避难场所设施的选择上,归巢性、向光性、向开放型、安全性等心理需求特征是显著的。 1.3 震后后期人的心理行为需求: 地震发生三天后,黄金救援时期已过,亲人生还希望渺茫,亲人的死亡、伤残、房屋的毁坏等现实状况逐渐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7、对亲人的思念、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重建的期望等情绪逐渐占据人们的心理。研究发现,地震后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是普遍存在。因此地震后,人们具有对心理疏导的普遍需求,实际调研的结果亦是如此。 2 情感设计理念概述 这里的情感设计理念主要是指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6一书中提到的关于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一些理念。诺曼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人脑的这三种加工水平相对应,对产品的设计也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3 地震灾害中人的情感水平分析 情感化设计即是把人的情感需求融入我们产品设计中。为了对震后受灾群体的情感水平进行
8、研究,我们从受灾群体的真实心理需求出发,分别找出人们在震后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需求与他们的情感加工水平的对应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设计。 4 震后应急避难设施情感化设计 在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引导下,在对受灾群体心理行为需求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对现有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方面的改善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设计内容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对设计方法的改进。 4.1 完善设计内容: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应急避难设施的配备和设计类别方面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下述几点: 1)应急避难设施需包括逃生装备 目前,我国一般家庭甚至是企事业单位鲜有配备逃生装置的,但是在日本,一个装备齐全的
9、“逃生包”是家庭及单位必备的物品,它能够提供地震后第一时间逃生所需要的。而我国在应急逃生物品的设计、生产、普及方面还比较欠缺。在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的相关课题中,逃生装备是第一位的。 2)信息发布和获取具有特殊重要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受灾群体的首要需求更趋向于心理以及信息需求,如余震的情况、家人的安危等情况,然后才是生存条件以及对于水和食品等生存必需物资的需要。因此,必须考虑受灾人员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在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信息发布站,如无线电发布台、GIS 发布设施等。 3)应急避难设施必须配备一定的互救工具 为在震后能够紧急互救,应急避难设施必须配备一定的救援工具,如生命探测仪、扩张钳、开
10、缝器、破碎机、切割器、铁锹、绳索、凿岩机、紧急逃生呼吸器、灭火器等。 4.2 改进设计方法: 对设计方法的改进即使对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应用。为此,我们分别针对受灾群体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1)本能水平设计尽量使设计符合人们日常操作习惯 当人们焦虑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因此,在这种情形可能出现时,设计者应特别注意确保完成这件任务需要的所有信息始终都在手边容易看见,确保设备对正在进行的操作有清晰明确的反馈。而且设计出的产品应尽量符合人们的日常操作习惯,可以在灾难突发后在本能意识下迅速使用避难设施逃生。 2)行为水平设计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行为水平与产品的效用,以及使用产品
11、的感受有关。当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迷惑或者沮丧时,会导致消极的情感。不过,如果产品确实满足了需要,如果在使用时充满乐趣而且很容易实现目标,就会导致热烈的积极的情感。 3)反思水平设计增强安全感、关注心灵抚慰作用 PTSD 与社会支持、安全感及暴露程度之间的相关8,获取社会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心理支持越少,创伤后应激反应越严重。因此,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后群众的 PTSD 症状,在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程度,增加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归属感。 5 结语 通过对受灾群体的心理分析,发现人们在应急避难行为心理方面有特征可循,因此在充分了解受灾群体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情感化设计可有效
12、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减轻恐惧等心理危机,对 PTSD 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震后受灾群体是使用应急避难设施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将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情感化,更符合受灾群体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地震局,杨光,沈繁銮, 日本阪神地震灾害的一些调查统计数据. 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神户大学编,宋金文等编译, 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室崎益輝,大震灾之后M,岩波書店,1998 4陈 升, 孟庆国, 胡鞍钢,汶川地震受灾群众主要需求及相关特征实证研究, 学术界 6 (双月刊) ,2009.总第 138 期, 5 5赵玉芳, 胡丽, 汤永隆等.汶川震后一个月受灾者心理应激状况2009(05),3-56 6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 李晓丰,成思,王雨南等, 地震应急救灾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包装工程 PACKAGING ENGINEERING Vol. 2011(32),No.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