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依然故我.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783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嘉诚依然故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嘉诚依然故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嘉诚依然故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嘉诚依然故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嘉诚依然故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李嘉诚依然故我2013 年的秋冬之交,一向沉稳低调的李嘉诚,一夜间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位华人首富从内地、香港“撤资”的种种猜测。 还在去年 8 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以 32.68港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项目。与此同时, “长和系”又以89.56 亿港元价格,卖出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 OFC。联系到此前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出售百佳超市,李“超人”抛售三大项目回笼超过 300亿元现金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更让人惊异的是,紧接着,这位地产大佬又在短短一周之内,先后以 5.38 亿和 7.4 亿港元出让位于香港太平山顶的两处物业,创近 3 年来香港住宅

2、交易价格新高纪录。 太平山顶富豪云集,是香港地价最昂贵的钻石住宅区,这里的地产变动情况,素来对港岛的政经走向及豪宅价格具有指标性意义,何况这次出手的是李嘉诚。如果此前有人视李嘉诚的举动为正常交易的话,那么,随着太平山顶豪宅的接连易手,不得不让人以别样的目光,重新打量李嘉诚一系列动作背后的隐秘取向。 真相扑朔迷离 不同寻常的是,这位有着丰富政治人脉资源的商界大佬,又打破惯例,主动接受内地媒体的采访,其言谈举止看似轻松,实质既有澄清说明,又有解释表态,更在向北京表明自己爱国爱港心迹的同时,也对港府如何平衡“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流露出担忧。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嘉诚貌似被动接受采访,其实是主动借媒

3、体之口向外界传递某种信息,而由于他的精心设计,答问之间曲尽人意,又让人一时猜不透其中的深意。李嘉诚不愧是闯荡风云几十年的江湖老手,他先着一子,投石问路,而后一复往常淡然入定,落坐在面朝维多利亚港的宽大办公室里静观事态之变。 现在,反倒是好奇的舆论有点不知所措。迄今为止,媒体和业内对李嘉诚的所谓“撤资风波”及“采访谈话”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又言不及义,事实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或许只能留待时间来解谜。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当然也想对此探个究竟。不过,经验告诉我,要解开某人今天的行为之谜,好办法之一,是追踪其往日的行迹之轨。人生漫漫,凡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冥冥之中,都会留下全息密码。欲对当下李嘉诚的行为

4、找到合理的解释,不妨重新读一读李嘉诚全传 ,看看那里有什么蛛丝马迹可参考。这也算是另一种知往鉴来吧。 创富基因植根年少时光 数年前,我在和年轻朋友讨论成功学时,曾把李嘉诚早年的奋斗经历作为他赤手空拳创大业的典型案例。为什么读了厚厚一大本李嘉诚全传 ,专说他入行初始的那段经历呢?这是因为现在的人谈及李嘉诚,多半只讲他如何坐拥金山银山如何资产雄甲天下,却很少提起还是穷苦少年郎时的李嘉诚,如何勤奋如何刻苦如何自律的。 实际上,李嘉诚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说过,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把握重大时机,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寥寥几句寻常话,包含着李嘉诚不懈的努力和超常的智慧,而一切的一切,奇迹般地开始于一家坐落在

5、西营盘的小小“春茗”茶楼。 从李嘉诚 14 岁当茶楼跑堂,到 1958 年 30 岁赢得人生第一个 100 万,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不能不说。 一是在茶楼倒茶送水时刻不忘袋装卡片偷学英语,少年李嘉诚当时就明白在英人殖民治下的香港,不懂英语绝对寸步难行,日后的商海鏖战证明这确有先见之明。时至今日,85 岁的李嘉诚一直保持着晚饭后收看二十分钟英语电视的习惯,不仅看,还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 二是 17 岁那年,李嘉诚突然离开舅父创办的钟表公司,放弃良好的发展势头,毅然去一家五金厂做白铁桶推销员,另图他谋的理由很简单,继续在熟人公司容易束缚自己,加盟新厂放手再搏,随即成为那里的第一功臣。 三是看

6、到塑料制品潜力巨大,又跳槽去塑料公司发展,继续从推销员做起,很快晋升为总经理,而后再次辞职,自己创业,用 5 万元创立了长江塑料厂,开始成为小业主。 四是经过 7 年奋斗积累,不甘平庸,1957 年去意大利考察塑料花生产,在那里以打杂身份偷偷学会技术,从此找到事业突破口,成为名噪一时的“塑料花大王” 。 无论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多么庞大,其持久创富的基因却植根于初涉商海的那段艰难时光。勤勉好学,自强不息;识时务,明事理;不图小利,志存长远;该放弃时能放弃,该出手时敢出手诸如此类成功商人必备的潜质,少年李嘉诚都已初露端倪,这为他日后叱咤风云六十年不败奠定了可靠的基石。反观现时一些所谓成功企业家的志大

7、才疏、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可以断定他们必难走远。 精于政商周旋的老手 李嘉诚的此番高调亮相,被认为是商界高手的一次颇具政治色彩的危机公关。如此这般是否老人家刻意所为,我们一时难下判断,但说李嘉诚善于巧妙应对复杂的政商关系,此话一点不假。 稍稍翻一下李嘉诚全传 ,便不难发现,除了早期经营塑料花事业积累原始资本那段时间外,在李嘉诚涉足房地产后,他的商业版图的扩张就一直与政府保持着外疏内密的微妙关系。无论创九龙(九龙仓) 、建置地,还是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 、控和黄(和记黄埔) ,几乎每桩每件都绕不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正是长期在政商之间的周旋,涵养了李嘉诚处变不惊、舍小求大、知己知彼、

8、忍让共赢的宏图大略。 值得一说的是,李嘉诚参与地铁遮打(中环)站、金钟站兴建上盖物业的竞投过程。1977 年代的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还只是一家未占主导地位的中型房地产企业,当时参与竞投的多达 30 家财团,尤其地产界的龙头老大置地公司志在必得,成为长实的最大对手。几经运作,结果却是以“长实击败置地”而告终,这一出人意料的成功为李嘉诚赢得了巨大声誉,被称为“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李嘉诚的“克敌”之法,并非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的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他的杀手锏可谓一击致命: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实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同时,在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

9、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前者占 51%,后者占 49%。 此招的高明与其说是“以让为盈” ,不如说是表达了一个商人愿意与政府合作的诚意。政府与商界特别与巨商富贾的关系,历来为考量国家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个中种种细节敏感而脆弱,双方相处中轻重缓急的拿捏稍有不慎,便易引发社会波动,而处于下风的通常会是商家。李嘉诚显然权衡过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而作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明智选择。 难道真有难言之隐 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后的事实证明,长实的一系列投资布局,从地产、码头、公路,到电力、通讯、传媒,无不都是与政府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行业。其中不变的原则,一如他对自己的告诫:“一定要让合作伙伴分享足够的利润,这样他们才

10、会给你更多的回报。 ”李嘉诚在港英政府治港时发展顺风顺水,及至九七回归后,依然深获北京好感,从而为保李氏帝国长盛不衰系上了安全带。 再看那些比他早出人头地早风光无限的巨头财阀,如今或不得善终,或后劲乏力,或踏步不前,长实的后来居上,及其马拉松式的持久繁荣,不能不归功于李嘉诚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知人识事的精明。这在全传中多有叙述。 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嘉诚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这一回又说:“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 ”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 在回答传言他与现届政府关系不佳

11、的问题时,他甚至不否认,只说:“健康社会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息息相关,关键是政府的权力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落实执行,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勿令人对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对一位历经风雨、阅历深厚、人脉广布的老牌商人来说,这样委婉的表达无疑暗含着对政府的微词。难道他这次抛售沪港物业真有难言之隐? 不过低买高卖而已 投资环境的变化当然是李嘉诚的资金重新寻找出路的一个理由,但深究其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低买高卖”那条投资铁律。 以李嘉诚此次撤离的上海为例,截至 2013 年上半年,上海超甲级和甲级写字楼存量达到 620 万平方米。其中,浦东小陆家嘴所占比重最大,达到 26%。未来数年,随着虹

12、桥、后世博区域以及徐汇滨江争相打造新兴商务区,上海写字楼新增供应还将大大增加,空置率也将相应增长。特别是 2014 年至 2016 年,包括上海中心等一批项目的入市,上海甲级写字楼供应将出现激增态势,2015 年新供应将达到 200 万平方米的新高。有人预计,2015 年上海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极有可能上升至 13%。在这种背景下,赚得盆满钵满的长实易手东方汇经实在情理之中。 至于李嘉诚对欧洲的投资,远非今日始,而早在 10 年前已经下手。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深度调整也有见底迹象,如果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那里自不失为老资格投资家进行资产重新布局的首选之地。如今,经过不断的收购,李嘉诚家

13、族控制着英国大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大约 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不到 7%的供水市场,以至于有英国媒体发出了“中国人买下了英国”的惊呼。 “买进没有人要的资产,从长远角度看该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 ;“决不要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时随时抛出”这是李嘉诚 60 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秘诀,这与古人所谓“弃贵如粪土,取贱如珠玉”的投资要义一脉相承。 事实上,李嘉诚自己坦诚:现在“香港地价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内地的地价也飞涨,我们也无法成功投得土地” 。按此分析,李嘉诚让人议论纷纷的“撤资”行为,不过是又一次“高抛低吸”而已。由此,我们不但可以断言长实的挥师西进,未来一定能取得意料之中的回报,也相信有朝一日香港、内地的房地产市场跌落低谷时,李嘉诚还会回来捡大便宜。 在李嘉诚的办公桌上,有两块小玻璃,上面是他自己写的两段话,一为:“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还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这就是李嘉诚,一个永远未雨绸缪、如履薄冰,时刻准备迎接危机到来的商人。这一回也不例外,无论外界议论纷纷,李嘉诚依然故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