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珏的曼妙人生因为美国财政悬崖问题,2012 年年底, 经济记者在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所长黄平的推荐下认识了林珏。她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13 年 11 月, 经济记者又就国际经济相关问题约访林珏,她突然挂断了记者的电话。当天晚上,记者竟收到林珏发来的一封道歉邮件,是因为当时太忙碌不小心挂断的,希望记者原谅。遭到“冷遇”是记者约访过程中的常态,而林珏这几行简单诚恳的文字,反而让记者手足无措起来。 林珏在每次交谈中表露出来的快乐和对专业的严谨都深深地打动着记者。这是一位怎样的经济学者?她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会拥有如此谦卑而欢乐的心境? 走在琳琅山路的上海姑娘 祖籍浙
2、江镇海,林珏父亲原本姓“庄” ,后因为跟随陈毅四处参加革命,在参加福建地下党期间,为安全起见改姓为“林” 。1953 年,林珏与双胞胎姐姐出生,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她们在南京、长春都生活过,最终在上海度过了自己大部分童年、少年时光。1965 年,林珏与姐姐入读复旦中学,次年“文革”开始,父母隔离审查,家中被抄,保姆被赶走,一家人被迫搬迁到只有 14 平方米的房子, “上海大小姐”无忧无虑的生活戛然而止。 1968 年初中毕业,林珏与姐姐毅然报名去了云南,开始了“下乡”生活。过了 40 多年,林珏仍然记得很清楚:“1969 年 4 月 21 日我们上的火车,24 日到昆明,26 日到元江,在元江
3、住了两天,28 日到红河公社桥头大队琳琅村。在当时下乡的知青中我们年纪最小,只有 16 岁。 ”从未干过粗活的林珏姐妹每天除了出工外,还为军属和无劳动力的家庭挑水,晚上为农民读报。林珏还担任村里的“红医兵” ,拿着家里寄来的药,为农民看病。姐妹俩甚至还自发地创办了农民的“识字班” ,用自己的钱购买了笔和纸,教傣族老乡汉字。因为年纪小、个子小、长相甜美可爱,干活卖力,村里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和姐姐为“琳琅两姐妹” ,知名度远不止在乡间。 “也许因为曾在农村吃过苦,后来遇到任何困难或艰难我都觉得不算什么了。 ”林珏告诉记者。 1971 年,林珏被分到玉溪汽车总站,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工人阶级” 。从
4、小热爱体育与舞蹈的林珏一进单位就加入宣传队,随宣传队去工厂、部队、地区四处演出,对舞蹈的热爱从中学的舞蹈组延伸到工厂的宣传队,并此后成为林珏一生的挚爱。 1974 年,因为父母建议林珏从事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她向领导提出,从政工组调到计划统计科,一干便是 7 年。这也为林珏后来读大学统计学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工厂林珏姐妹和一起分到工厂的上海知识青年组织了学习小组,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所有课程。 不服输的“全优生” 1978 年恢复高考,林珏和姐姐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云南大学。最终姐姐进入政治系,林珏考入政治经济学系。 林珏自觉幸运的是,班里同学大部分是知青,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同学们个个求知
5、欲极强,班里常常展开各种学术辩论,思想交流开放而包容。与这些优秀的同学们作伴,没有读过高中的林珏更是奋起直追,不甘人后,一年级她凭着“全优”成绩成为了“三好生” 。其后班上改选,她当选为学习委员。 因为从小热爱文体,塑造了不服输的性格。林珏给记者讲了自己怎么开始撰写论文的故事。在云南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林珏担任学校研究生会主席,曾因论文获奖参加全国财经类研究生研讨会。由于在会上比较活跃,被推荐到大会上作为与会者代表向举办方表示感谢。发言后一名记者过来进行采访,最后问:“你发表过几篇文章?”林珏一时愣住,回答说自己从未发表过任何文章。很快那名记者对她失去兴趣,最终简报里没有出现林珏的名字。后来林珏
6、去陕西参加一个西方经济学论坛,这是当时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组织的一个论坛,她认识了时任西北大学副教授的邹东涛。有人见林珏认识邹东涛,便过来好奇地询问:“你是谁?” “你发表过几篇文章?”林珏回答:“发表了一篇。”那人轻蔑地道:“哼,我已经发表了 3 篇!” 林珏回忆起自己当时的窘迫,对经济记者大笑起来,说:“一开始还很羡慕,不过很快就不以为然了不就是写文章吗,我有什么办不到的?”就这样,凭着这份倔强,研究生毕业时林珏已经发表了 8篇文章。 由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自然也赢得了老师们的喜爱。1987 年林珏为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美英日三国工业化比较 ,在中国社科院查阅资料时,一位博士生告
7、诉她:“研究工业化,你一定要读张培刚老师的农业国的工业化 。 ”林珏翻遍了大小图书馆,都没找到这本书。求知若渴的林珏当即决定,找经济学家张培刚当面请教。她一分钟也没耽搁,直接坐上火车前往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找张培刚请教。一见面张培刚就很喜欢眼前的这个小姑娘模样的硕士生,邀请她来自己刚建立的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跟随张培刚做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日子,也是林珏在学术造诣飞速成长的阶段。1991 年林珏考入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读博士,1994 年毕业去上海财经大学做博士后,1995 年 7 月评为副教授。1997 年林珏被确定为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二年 6 月破格晋升为
8、教授,2000 年被选聘为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发表200 多篇论文、专著,正式在国内外绽放自己的学术声誉。 “国际化”的时尚老师 “研究世界经济,必须走出去 。 ”林珏告诉经济记者。从1996 年起,林珏陆续拿到美国新闻署项目、中欧高等合作项目、国家出国留学基金项目、加拿大政府基金,以及其他一些基金,多次赴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研究项目,参加各种研究项目。在国外生活、学习的日子里,林珏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对世界经济学科的热爱也不断加深。 作为一名老师,林珏也绝不允许刻板重复的内容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1999 年 1 月和 6 月林珏两次去纽约大学参加国际商学院设
9、立国际教师项目(ITP) ,该项目主要探讨 21 世纪高校商学院教学方式的改革,她与世界各国老师交流教学方式,聆听哈佛商学院老师的案例教学模拟专业课。2002 年林珏又参加了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承办的 ITP 项目,与各国商学院教师探讨教育改革。ITP 项目最让林珏印象深刻的就是“案例式”教学方法。 回国后,林珏申请到上海教委的重点项目,相继完成了国际贸易教学案例集 ,其后又完成发展经济学案例集 。林珏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里,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书写案例,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交易环节等。林珏骄傲地告诉记者:“学生们很聪明,你不知道他们多么有创造力。 ” 学生们非常喜欢林珏这位亲切可爱又“国际化”
10、的老师。在财大,她是较早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老师。1994 年林珏在武汉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时认识了南京大学的一名学者,他不屑一顾对林珏说:“你们上海的学者到现在还在用格子纸写文章,而我们南大的老师早都用电脑了。 ”这一嘲笑刺激了林珏。论文答辩通过后,林珏到武汉大学门口的电脑房去学习计算机打字,一周后她就熟练地学会了五笔打字。 “2001 年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看到外国学者的 PPT会飞 ,真是羡慕啊。 ”林珏笑着告诉记者。如今,林珏早已学会在计算机上写作、做课件,包括去做“会飞”的 PPT,以及制作电影片子等。 虽已年至花甲,林珏仍然保持着曼妙身姿与充满活力的状态,除了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林珏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文体特长,目前仍然是上海财经大学教工舞蹈协会的会长,还参加太极拳协会、摄影协会以及学校对外对内的各类演出、比赛活动。林珏也是上海市侨联委员、校侨联主席、杨浦区侨联副主席,每年举办各类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全力以赴,不论是下乡干农活还是读书做研究。 ”这或许就是林珏总能保持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