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人口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透视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946 名流动人口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当前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流动人口目前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拉动该地区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为政府未来制定促进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流动人口 消费结构 影响因素 引言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迈入实施的第二个十年了。随着 2011 年“成渝经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天府新区”的总体规划思路的出炉,成都作为中国
2、西部重镇、新一轮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已经逐步形成了由一个特大城市、14 个中等城市、34 个小城市、170 余个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等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根据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成都市流动办” )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全市登记流动人口 456.45 万人,同比 2011 年的 392.35 万人,增加 64 万人,增幅 16.34%。而作为成都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温江区三年里流动人口增长了一倍,吸引了 30.32 万人到此,这也体现出成都市温江区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各方面条件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基于此,
3、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调查当地流动人口的消费情况,探讨流动人口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拉动该地区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剖析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为政府未来制定促进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参考价值,项目调查组对此次调查对象有着严格的界定。本项目所指的流动人口需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流入成都市温江区的流动人口;跨省、跨市以及同一城市跨区流动的人口;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短期内在温江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本项目
4、中不属于流动人口范畴;在温江居住的时间应达到半年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年满 16 周岁就可以参加工作,因此本项目中所界定的流动人口为年龄年满16 岁及以上的人员。 在本项目的调查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多阶段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先根据温江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所提供的该区流动人口总体数据,确定了 1000 份调查样本数;然后根据该区流动人口在各乡镇街道的大致分布情况,按照相应的比例配额;最后,确定具体的调查样本。在实际发放的 1000 份样本中,共回收 982 份,其中有效问卷 946 份,有效回收率 94.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 1 所示。流动人口消
5、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特有的食物消费现状导致恩格尔系数失灵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以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是指个体(或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它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下降。这说明在各类消费的增长中,食物消费的增长相对缓慢,因为食物消费属于维持生存的消费,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消费支出会有一部分扩展到生存以外的其他消费上。 因此,恩格尔系数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
6、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 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 1978 年的57.5%和 67.7%分别下降到 2011 年的 36.3%和 40.4%。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2011 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 年四川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0.7%;截止2011 年前 9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 36.79%。 而在对成都市温江区 9
7、46 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2011 年该地区流动人口月平均工资收入为 1984 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为 568 元,食品支出仅占其收入的 28.6%,即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为28.6%。根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的界定,该地区流动人口已经属于富足阶层。那么,造成温江区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946 位受访者中,其常住地为农村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为 709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75%,而这其中又有 428 位的被调查者表示进城务工是他们到此的主要原因,占农村流入人口的60.3%。由此可见,该地区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仍是由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因
8、此,造成该地区流动人口食物支出较低的原因可以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考虑,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从事非技术劳力的工作或者服务行业的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由雇主免费提供的房屋内,其基本饮食也都由雇主免费提供,仅仅有部分个体会因为对食品需求的多样化和口味的特殊需要而将极少的收入用于食品开支上,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他们在食物上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不享受雇主所提供的免费食宿的务工人员,也会本着“吃饱就行”的原则,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或汇款给老家,能省则省,这也造成了其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尽量节俭。这一点在对其消费观念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709 人中有 691 位被调查者赞成“居家过日子要量力而行” ,
9、占比 97.5%。 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大部分流动人口的食品支出如此之低,说明了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生存消费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之下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此时的恩格尔系数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出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状况了。 (二)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高储蓄率 从温江区流动人口每月的储蓄情况来看,有 491 人每月会有不同金额的固定储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见:每月储蓄在 200-500 元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15%;有 17.8%的人每月储蓄在 500-1000 元,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为 1200-3500 元的人群中;每月储蓄在 1000 元以上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18.9%
10、,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高于 3500 元的人群中;而有30 位月收入均高于 5000 元的人群每月的储蓄在 3000 元以上。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月平均储蓄额为 585.3 元,占其人均收入的 29.5%。如此之高的储蓄率势必会影响该地区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那么,其形成的关键是什么呢? 西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预防性储蓄理论似乎能对此现象做一解释。这一概念是由里兰德于 1968 年提出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额外储蓄,与此同时,其消费水平会急剧下降。该理论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分析消费者跨期优化选择行为。 事实上,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势
11、必会受到极大影响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人们在进行消费时会谨慎选择,而这种“消费风险”意识提高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流动人口不确定性较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形成了其整体收入偏低的现状。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温江的 946 名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为 1984 元,且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如非技术性劳力(占比 26.2%) 、服务行业人员(占比17.8%)等。真正的脑力劳动从业者,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仅占被调查者的 3.9%和 6.6%,共计 99 人。在收入上,
12、有 533 人的人群月收入是在 600-2000 元,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56.3%,即从事服务行业或个体经营的人员,其中又以 1200-1500 元的人群占比最高,为总人数的19.9%;月收入在 2000-5000 元的流动人口年龄大多在 30-49 岁之间,即部分技术性从业者或个体经商户;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或个体商户每月超过 5000 元收入,这部分人群仅有 41 人。这样的职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使得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而言,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是处处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其次,从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情况来看,在 946 名被调查者中,其所在公司(单位)为其购买了保险的仅有 61 人
13、,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而绝大部分的人员都没有购买保险。而在公司(单位)为其职工购买的各种保险中,最多的就是意外伤害险,占已购买保险的总人数的39.5%,以下依次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占比为 32.7%和 20.1%。 最后,从工作的稳定性上来看,在温江地区的流动人口中,有 48%的人员从事现有的职业时间为一年以上,其中达到了三年时间的则有 20%;现有工作六个月至一年的达 27%,这三类人群基本达到了调查总量的三分之二,现有职业的工作时间不到半年的则有 25%。 以上各类数据表明,流动人口存在着的工作的流动性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社保制度未落实到位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不仅在不同程度
14、上增加了其意外支出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大大强化了流动人口的预防性储蓄意识。因此,通过降低当期消费来抵御各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可能形成的风险成为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的选择。 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群体结构形成汇款比例畸高 根据调查,946 位受访者平均每月向老家汇款金额高达 209.5 元。其中有 415 人每月会定期向老家汇出部分收入以补贴家用,而这部分群体中仅有 89 人来自城市,其余高达 78.5%的人口其常住地为农村,而通过在城里赚钱补贴家用、赡养老人或供子女读书则是其进城的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每月向家庭补贴 300-500 元的人群所占百分比最高,达到 23.3%;而每月向家庭补贴 200 元以下、
15、200-300 元和 500-1000 元人群所占百分比相当;每月向家庭补贴 1000 元的仅有 62 人。这样的高汇款比例势必会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消费他们为了能够多攒钱,会尽可能节衣缩食,然后再将相当可观的收入寄回老家。 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汇款比例的现象发生,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专门在他的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一文中做出了解释:一方面,借助美国哈佛大学的斯达克和卢卡斯所提出的“契约安排”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汇款现象。即汇款行为是迁移农民与其家庭之间的自我约束的、合作的、契约性安排的一部分或一项条款。而且这种契约关系天然地具有长期性。这种情况反映在中国则是:以进城务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
16、农村流动人口常常将子女放在老家由老年人照看,他们则定期将务工所得收入寄回,而农忙时他们也会回家帮忙。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不仅如此,当这些人员的工作受阻时,他们也可以选择回归家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内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着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个人节衣缩食,为家庭积累财富,这在多数中国家庭中是很平常的事。 其余各项消费支出结构特点 通过表 2 可以看到,在较高的储蓄及汇款比例下,这部分支出已经占据了流动人口每月收入的近一半,而另外一半的支出则主要体现在其生活所必须的食品、住房和服装上,除此以外,流动人口在交通、通信以及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比极少。由此可
17、见,对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而言,尽管恩格尔系数较低,但其生活质量实质上并不高。具体而言,流动人口除食品消费支出外其他方面的支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住房消费占比较重 一方面,在接受调查的 946 名被调查者中,有 26%的从事非技术劳力的工作或者服务行业的人员主要是居住在由雇主免费提供的集体宿舍内,即使居住条件简陋,他们也不会外出租房,因为他们宁可暂住在城里居住条件恶劣的地方也要尽量节省开支以便攒钱回家盖新房。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农村思想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还有 61.8%的人群主要选择租房居住,且月平均租房费用为 437.7 元。这部分群体以 18-25 岁左右的人群为主,说明年轻人的消
18、费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他们会更加强调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条件的舒适性以及配套设施的齐备等;除此以外,还有 58 位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在成都温江购房,可以说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其职业主要是以成都温江从事个体经营的为主,并且月收入均高于 1500 元。 (二)服装消费支出位居第三 946 名被调查者平均每月的服装消费为 219 元。其中每月支付 200 元以内购买服装的有 625 人,占总数的 66.1%,这说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在服装方面的消费仍以实用为主,崇尚节俭仍是其主要的消费观念,正因如此,有 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衣着要讲究质量款式,合乎潮流”的消费观念;而另一方
19、面,每月在服装方面支出在 200-300元的有 210 人,占被调查者的 22.2%,每月支付超过 300 元用于购买服装的则有 111 人,占比 11.5%,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基本在 1500-2500 元这一区间范围内。这说明,在工作较稳定、收入较高的条件下,部分流动人口还是会注重自身的衣着外表,他们不愿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三)休闲娱乐消费支出两级分化严重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 946 名流动人口中,共有 410 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看电视或听广播;其次较为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方式是玩扑克或打麻将,占被调查总体的 9.5%;与同乡或者亲友聊天排在第三位,因为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又能交流信息
20、、消除寂寞。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闲暇时间选择上网、睡觉等方式度过。基于此,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每月在休闲娱乐上的支出都低于 400 元,甚至没有。可见,在成都温江的流动人口并未与本地居民共享各种文化设施,他们的生活圈也并没有因为在成都温江得到很大的拓展。但是,还应看到,对于部分技术工人、个体商户而言,他们开始逐渐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享受生活,其每月的休闲娱乐支出在 400-600 元;甚至一些高级管理岗位从业者每月在这方面的花销甚至已经高于 600 元。 (四)教育培训支出严重不足 在是否接受相关的教育及培训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有 804 人(约占85%)每年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培训;而即
21、使在接受了相关的教育培训的人群中,每年花费在 200 元以下的占已接受培训人员的绝大多数,大都为一些技术工人或服务业从业者;其次,每年花费 500 元以上的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占比 31%。可见,大部分流动人口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对自身培训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对其素质提高极为不利。 结论 有关消费问题的调查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因消费者或访问员等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产生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实际消费与其填答的数值有误差的问题,这是类似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不足。但是,对于成都市和温江区政府而言,此次调查可以使其大致了解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流动人口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并最终实现提升该地区未来整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宗保.社会资源共享与城市社会和谐宁夏银川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07 2.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2) 3.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4.马宗保,王卓卓,马天龙.银川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 5.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J.热带地理,2008(5) 6.苏志霞,流动人口的“消费”功能初探J.消费经济,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