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903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及设计措施摘要: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处在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民用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水平,采取节能措施非常必要。本文在提出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前提下,详细阐述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外墙保温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阶段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一)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我国民用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率低,单位建筑能耗比较高,对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非常有必要,民用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二)民

2、用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目前节能设计还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像对待防火设计、防水设计那样主动。从设计文件完成的先后和质量,可以发现不少节能设计是在被催促下完成的,使正确的计算结果不能完全落实到施工图中,建筑节能目标无法实现。 二、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几个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开始的,根据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先北方后南方,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建设部于 1986 年 3 月颁发了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86 年 8 月 1 日试行,节能目标 30。1995 年 12 月建设部批准了“JGJ 2686”标准

3、的修订稿,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1996年 7 月 1 日施行,节能目标 50。 2001 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2001 年 10 月 1 日施行,节能目标 50。2003 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2003 年 10 月 1 目施行,节能目标 50。2005 年 4 月 26 日建设部召开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发布宣贯会,规定 2005 年 7 月 1 日实施。 为什么首先制定、实施北方地区(当时称为

4、“集中采暖地区” , “三北地区” ,目前称为“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因为我国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不管是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前,还是现在,每年有 4 至 6 个月采暖期,采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措施。如果要说以前和当前的区别,只是采暖期长短和室内环境参数的不同,采暖能耗是必不可少的。采暖耗能在当时(80 年代末 9O 年代初粗略统计)占全国采暖空调总能耗的 86。 其次,寒冷和严寒地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约 70,在该地区的建筑约占全国建筑面积的 50。 第三,居住建筑又在城镇建筑中占一半以上。这就是当时确定的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的原则,即首先抓“量大面广”建筑的能耗。

5、三、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材料的选择 目前民用建筑材料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种类单一,且大多为一次性能源。目前使用的节能材料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通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另外部分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降低住宅建筑节能成本,没有综合考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的全部费用等因素;或者缺乏对节能新产品的了解,往往造成节能材料选择使用不当,影响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 2、节能技术的不足 民用建筑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体系,有

6、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及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住宅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的速度。 3、节能住宅的检测与验收方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检测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是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现场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此测试方法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

7、建筑墙体及屋面的传热系数值。 另外,保温工程作为一项分项工程,目前仍缺少相应的检测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中也未列入相应的内容,施工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1、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民用建筑节能由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和设备节能措施两部分组成。采取节能措施比未采取节能措施总能耗应减少 50。 (1)建筑单体空间设计 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如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住宅设计中,可将厨房、餐厅等辅助房间布置在北侧,形成北侧寒冷空气的缓冲区,以保证主要居室的舒适温度。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居住

8、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措施 (1)体形系数设计要求 体形系数设计应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宜采用紧凑的体形,缩小体形系数,从而减少热损失。干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采用紧凑或有院落、天井的平面,易于封闭,减少通风,减少极端温度时热空气进入。湿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主面长、进深小,以利于通风与自然采光。 严寒、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40。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必须按相应的标准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30。当不能满足要求时,

9、则应进行围护结构的综合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应调整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使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 (2)建筑外门窗节能设计 控制住宅窗墙比 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 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 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 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 、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 、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

10、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 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 (3)建筑外墙节能设计 在其它情况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高层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

11、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实施时可多采用轻型保温板材和保温涂料。现在,复合墙体的设计理念和高效建筑绝热材料不断推广。对于部分较为重视建筑视觉的工程,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外墙内保温和外保温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在墙体做内保温加固处理后进行外保温处理。相对于外墙内保温来说,外墙外保温效果更佳,不仅可大幅降低取暖成本,还可完全避免热桥。在保温厚度合理情况下,不会轻易出现保温层内部或结构内表面冷凝的现象。由于结构墙体的热存储能力被充分发掘,室内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墙体外保温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都取得了很好的作用,隔热保温作用效果显著。 (4)建筑屋顶节能设计 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

12、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叶宇凡,吴建英.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2毕宇欣.建筑节能理论与设计应用J.新疆化工,2006.2. 3郎四维.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与进展J.暖通空调,2004.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