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闽台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类形及特征的探讨摘要: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两岸同根同源的实证。福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 又在移民入台相继定居后传入台湾, 不论是文庙、妈祖庙、寺院等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台湾传统建筑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 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 传统建筑; 文化; 特征;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2、千百年传承形成的、适应各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民居空间布局,仍然可资现代建筑借鉴。闽台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产生的地方建筑的构造处理及施工经验,今天仍有使用意义。闽台传统民居独特的形式风格,继续激发当代建筑师的灵感。民居中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剪粘等装饰艺术,是闽台传统艺术宝库中精彩的部分。 1 闽台传统建筑类型特征 1.1 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筑模式寺院 佛教文化自汉朝传入中原, 并向着全国各地传播,大雄宝殿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神像, 成为中轴线上的构图中心。佛教文化在闽台两地表现了与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融合, 呈“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现象。闽台两地人民崇尚佛祖的同时, 更多是
3、敬奉观世音菩萨, 成为影响最大的神祗之一, 尤其是千手千眼观像, 倍受爱戴, 还专为此建了“圆通宝殿” 。在福建众多的寺院中, 泉州开元寺是严格按照佛教密宗的规仪进行建筑与佛像的供列, 大雄宝殿中平列五尊大佛, 称“五方佛”, 具有唐代风采, 配祀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以及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 与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这种佛教密宗的规仪, 在国内亦很罕见。安海龙山寺奉祀千手千眼观世音作为台湾龙山寺的祖庙, 不管是寺院格局, 还是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福建“开元寺”与安海“龙山寺”的命名在台湾都能找到同样的称呼, 在台湾以列入一级古迹的台北艋舺龙山寺和鹿港龙山寺为佳。 1
4、.2 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妈祖庙 妈祖本名林默娘, 是福建莆田望族林氏后裔, 因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而深得沿海渔民尊敬, 并立庙奉祀, 自宋朝下诏赐“顺济”匾额, 到清朝颁诏天下“春秋谕祭”, 编入国家祀典, 成为与祭孔、祭黄齐名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妈祖成为闽台子民走向海洋的保护神,心中的精神支柱, 赴台众多移民在聚居地建祠奉祀, 成为开发台湾最重要的神祗之一, 这是闽台海洋文化造势的结果。在福建众多的妈祖庙中, 莆田湄洲妈祖庙是妈祖庙, 也是世界上所有妈祖庙的祖庙, 正殿主祀妈祖,寝殿内两尊明朝的妈祖神像, 前一尊称“巡天妈祖”,可起驾出游, 后一尊为“镇殿妈祖”, 不能起驾出殿。莆田湄洲
5、妈祖庙与泉州天后宫, 均建有梳妆楼, 成为台湾最早出现的澎湖天后宫及其后建的妈祖庙进香“分灵”之庙宇, 庙址几乎都靠近河流(或面海)布置, 且方位直对码头, 表达了与海洋的联系, 而庙宇格局与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 更反映出闽台地域文化的相融性。在台湾以列入一级古迹的澎湖天后宫与北港朝天宫为佳, 除主祭妈祖外, 配祀神祗众多, 呈现出多神共庙之格局与台湾庙宇之特色。 1.3 反映“儒家文化”的建筑模式-文庙 孔子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缔造者, 被尊为“万世师表” 。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 北宋至南宋以朱熹为代表“闽学”学派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
6、会的正宗思想, “闽学”向着全国各地传播并融合着海外文化, 对台湾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开始了帝王祭孔且确立春秋两季的国家祀典规定, 孔(文)庙由此而产生。文庙是一种礼制建筑, 包含祭孔庙宇(大成殿)与官学教化之所(明伦堂) 学行合一的两条轴线。以“大成殿”院落的祭祀空间为核心, 与“明伦堂”院落的内庭空间为次中心组成了内庙外学、前庙后学、左学右庙、左庙右学等文庙建筑不同的院落空间基本模式, 几乎各地文庙都采取这种相同的建筑模式。在福建众多的文庙中, 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府文庙、漳州府文庙、福州府文庙、安溪文庙最为突出, 在台湾以列入一级古迹的台南孔子庙和
7、彰化孔庙为佳。大成殿在福建文庙突出“北屋居尊”的布置, 而台湾孔庙总平面“回”字型空间则突出“居中为尊”的布置, 两者同构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 即讲求中和、平衡。大成门门扇有红底金色采门钉 108 颗,门簪以龙首为饰, 不设门神, 所有的柱子与门窗都不作镌刻, 而屋脊设有通天筒, 喻为藏经筒, 这有别于其他庙宇建筑, 呈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 2. 1 民族性文化特征 闽台传统建筑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 无论民居、宗祠, 还是寺庙、会馆等, 它们都是由“间”构成幢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 形式简单且具有通用性。再由单幢建筑围成“三合”或“四合”的方形或长方形院子, 数个这样大大小小院子串联而成
8、庭院, 它们以群体的方式展现和谐的空间形式和外貌。当一个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 空间的构成讲求纵向扩展, 同时也采用横向扩展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 2. 2 地域性文化特征 福建传统建筑是以方言为特征的七大建筑支系,而台湾汉族移民在与当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也呈现出以方言为特征的四种建筑类型, 但联系最为密切的属于福建闽南建筑与台湾的闽南建筑类型。这种历史渊源关系取决于台湾汉族移民中 80% 属于福建闽南泉、漳人, 早期传统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仰赖于闽南匠师和福建的建筑材料。闽台传统建筑都不以宋式之“材” 、 “丰刀木”, 清式之“斗口”作为基本模数, 因此, 斗木共使用很自由, 依需求而设, 斗木
9、共在台湾的屋架中, 有纵向的斗木共与横向的斗木共且各自独立, 未见有“昂”, 而福建则有不少纵横向的斗木共相连, 结构的整体性强, 斗木共中有“昂”, 但也罕见。台湾独创的椭圆八角藻井, 不施顶板或平板, 而将所有层层出跳之斗木共暴露于外, 展现其结构之韵味。台基部分福建寺庙建筑有设须弥座, 其题材多为佛教故事或信物, 如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座刻有力神、佛教故事等, 而在台湾则没有。福建闽南建筑之泉州人在建筑墙体上用红砖、屋面用红瓦, 檐墙、门、柱等也用朱色, 即使地面也用红地砖的这种习俗也传入台湾, 构成传统民居与宗教建筑的基本色彩。而建筑的细部装饰与色彩, 尤其是叠斗式将梁架上的“瓜柱”改成相
10、叠之斗木共后, 增加了其雕饰的分量而展现雕彩的艺术。屋顶的正脊脊头、脊身、脊顶与垂脊的堆剪, 以及正脊两端近燕尾处堆剪不同姿态的龙饰, 其色彩浮华而繁杂。2. 3 传承性文化特征 闽台传统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柱结构, 因而室内空间的分隔极为轻便而灵活。但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上突显匠师的作用, 这种世代相传, 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 呈现出独特的地域工匠技艺。台湾早期建筑中的石、木、泥水三匠以及建筑材料, 绝大多数是由闽地延聘施工的, 形成居民祖籍与建筑风格互相对应的关系, 各派匠师手法与风格的差异, 木匠可由“瓜柱”之造型看出, 石匠可自柱础之造型看出, 泥匠可自“燕尾脊
11、”饰或泥塑看出, 因而颇具特色。匠师在闽台传统建筑中既是创作者, 又是营建者,而台湾寺庙建筑常见“对场”或“拼场”之营造方式, 使一座庙宇呈现局部、细节做法与风格之差异。既使在台湾也有泉、漳匠师风格之分, 木作、石作、泥水等匠艺也随着清末之后, 台湾大木结构之构件的装饰化之趋势更加显现出来。 3 结语 台湾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 而且在传统建筑的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上也承袭了闽南建筑的传统, 台湾传统建筑平面的类型几乎是福建传统建筑的移植, 但表现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的不同, 反映了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林国平 . 闽台区域文化研究 1M2.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 林从华. 源与缘) ) ) 闽台传统建筑历史与文化渊源 1M 2.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林从华. 闽台文庙建筑形制研究 1J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