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淡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环境保护摘要:水是人类生存无可替代的物质,水环境的好坏决定水质的好坏,水利工程是水环境的组成部份,水环境的保护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水;人类;水利工程建设;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生存无可替代的物质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无可替代的物质,人类对水的需求仅次于氧气。人体的 6070%是水,人体脱水过多,将会昏厥,如果人8 至 9 天更不喝一滴水,将有生命的危险。好的水源给人类的身体带来健康。水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众所周知,水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生命的
2、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更不可能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世界。水是动植物和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赖以发展的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同样离不开水。水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脉” 、 “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在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水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重要。 水虽有源头之说,但大自然的水是循环的,酸雨的形成告诫人们,有什么样的水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水源。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那么江河湖泊就是人的血管或肠管,是地球养份的供给通道,如果流通不畅,将会发生洪水灾害,如果经常垃圾满沟满河,将使水环境受到破坏,水源受到污染。污染破坏一条河流很容易,可加工净化一方水却要花费好多代价。爱护水
3、环境,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命线。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排涝灌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江河湖泊防洪渡汛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是,在水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给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坡坏,就我村旁的河道来说吧,原来河道两岸树木葱葱郁郁,小鸟成群,还是年青人谈情说爱、中老年人茶余饱后消闲散步的地方,十冬腊月还有清澈的涓涓细流,人们早晨还会到河里担水回家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占地破坏了大量的植被,原来绿树成荫的河道现在变成了平坦的、笔直的、
4、光秃的石砌河道。村民的环保意识太低,原来枯水季节还有的涓涓细流已不见了,却变成了垃圾池,死鸡、死猪、生活垃圾都可见,在河岸上还时时嗅到阵阵臭味。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围绕天然河道来修建,有的是把河道裁弯改直,有的是减小坡比,减小水落差,河道沟道修得笔直光滑的,河的过水断面增大了,排洪能力增强了,可河岸却变窄了,河岸坡比变大了,河岸上的植被不见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状态,坡坏了大量的植被,带来多方面的污染,如空气尘土污染、水泥灰尘污染、工程废弃物的污染等,河道的生态环境被彻底改变了。河道是城乡的动脉,对于防范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替
5、代的作用。水利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维护好生态环境的系统。 水资源环境保护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份,保护水环境,必须从保护自然环境做起。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共存的,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好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因此,要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既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延续和惠及子孙的大事。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
6、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水利工程是水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份,就水利行业而言,今后应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把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容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各项管理中去,推动水利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思想的贯彻,要求调整人类活动行为,减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需要遵循有关规范和技术导则,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落到实处。 市镇建设的不同方面对河道建设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矛盾,特别是防洪、生态、景观、用地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理河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渡汛保安全之外,已经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因此,河道治理不仅要满足防洪要求,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亲水、景观、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要求。 结论 水是人类生存无可替代的物质,水环境的好坏决定水质的好坏,保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刘佳,浅论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233 网校论文中心。 2张文玲,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简介:王凡(1973-11) ,男,汉族,云南红河泸西县人,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建设及水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