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贡献内容提要: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邓小平结合中国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邓小平 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 重大贡献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邓小平不仅继承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而且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立足中国实际,以生产力为切入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克服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和落后,才能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始终是模糊的。许多妨碍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邓小平在总
3、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建设,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16 页) 1980 年 5 月 5 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
4、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14 页)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并且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收入作为标准提了出来。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3 页)在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被放到了首要的基础的位置上,这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关系的一次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阐述。同时,邓小平还多次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5、力,不发展生产力就建不成真正的社会主义,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他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63 页)正是在改革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论证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是解放生
6、产力的观点,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亦不例外。生产力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内部,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就要进行改革。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对抗,往往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所以,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那么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还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社会
7、继续前进。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处于茫然无知状态之中。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曾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状态,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无矛盾论,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没有也不可能寻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著名论断,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并没有正确揭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他虽然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解放生产
8、力的问题,也需要改革,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革命或改革的对象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僵化的旧体制,从而也就不能赋予社会主义条件下革命或改革以科学的名义。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依据新的实践,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做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新的科学论断。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70 页)这种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但是从
9、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它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革命。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3 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仍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任务和必须通过改革去解放生产力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从重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
10、根本的变化,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机制,换言之,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多次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1978 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论点,并展开了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观点。1988 年他在同捷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深化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重要贡献,对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闫慧敏 中共乌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