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莱州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摘要:本文通过对胶东半岛地区的莱州的传统民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其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和保存完好的代表性建筑等。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半岛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背景,阐明了半岛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发展方向,为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求新求变。 关键词:莱州;传统民居;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胶东半岛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北方沿海地区建筑文化的优秀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艺术进行不断的发掘与整理。古朴典雅,个性与共性并存,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的胶东半岛传统
2、建筑的独特魅力。 1 莱州境内的传统民居 11 传统民居概况 莱州传统民居以坐北朝南为正,有的一正两厢,有的加盖南屋,称为“四合房”或“四合院” 。人口少或贫穷的人家盖一正一厢或者只盖正房,多数住房为三间或五间,皆起脊。平原地区富有者多白石青砖瓦房,沿海一带多海草房,山区多山草房。名门望族多建造格局讲究的住宅,正房一般为厅房,檐下出厦且有明柱,外院另设客厅、书房、账房、门房等,砖石到顶,厅房前墙、大门洞等磨砖对缝。此类较高规格的宅第,现在有少量遗存,如西关宋氏家族的“御前侍卫府” ,极盛时有四进头三院落,因规模宏大,有“宋半街”之称。一般家庭则是石座砖垛,乱石填心,房外抹灰,以粉子粉刷,洁白明
3、亮。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房屋的样式并无太大改变,瓦房增多,80 年代以来,多数农村重新规划街道,并以水泥、钢筋等新型建材建筑标准房屋。 1.2 代表性民居:金城镇民居和沿海村庄海草房 (1)金城镇民居分布在城后万家、红布、后坡、马塘等村。尤其以后坡村的建筑质量较好,并保存比较完整,民居一条街上的民居历史最短的也有百年,都呈现出鲜明的清末民初的民居特色。晚清民国时期,许多村民外出谋生发迹。返乡后,他们借鉴京城四合院的布局并糅合胶东民居的特点来修造宅院,进门的照壁上面的青砖必须是水磨雕花的,门楼则要是红漆彩绘的,门楼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直接反应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民间的所谓
4、的“门第等次”就是这个意思。墙面多为白石青砖堆砌,门楼、雕花、飞檐、斗拱,漫步其间,一股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房屋的每个细节都是极其讲究的,它们大多有精美的过间门楼和用于装饰的各种雕花。 (2)海草房也叫“海带屋”是胶东沿海一带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海草房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据专家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过那时的民居建筑只是简陋的栖身之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秦汉以后到宋金以前,是海草房形成和广为流传之时,而元明清则是海草房的繁荣时期。在现今为数不多的海草房中,百年老屋比比皆是。海草房与其他房屋最大的不同
5、是它的屋顶,不是水泥瓦片,不是作物秸秆,而是海里生、海里长的海草。由于海草中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具有持久耐腐,防漏吸潮、防虫蛀、不易燃烧的特点。 2 莱州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宅院以刘子山大院为例 湾头村位于莱州市沙河镇驻地的东北部,因保存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遗产刘子山大院而闻名。刘子山是湾头村人,在外经商发迹后,于 1925 年前后,在当时湾头村的东南与四弟合伙建了一处建筑特色鲜明、占地 20 亩的砖瓦木石结构的新居(即今莱州市第三中学所在) 。1953 年,掖南县人民政府把驻地设在了大院,第二年迁出,随后,掖南中学(合县后改为掖县第三中学)迁入其中。20 世纪 60 年代至
6、70 年代,掖县第三中学改建教室,将旧宅保留中区房屋,东、西两区原有房屋除西区留一房屋外全部拆除。2009 年学校撤销,旧宅闲置,并由专人看护。旧宅保留有三进二院落瓦房东西并列 2 套及马厩房等。东区由门厅、道厅、寝楼、东西厢房组成。西区与东区并列,仅隔一宽约三米的胡同相邻,由门厅、客厅、寝室、东西厢房组成、房屋具有清末民初胶东民间上层人物住宅的建筑风格,基本保持原貌,对于研究山东地区清末民初建筑及其建筑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由于在新居周围修建了围墙,因此刘子山大院虽然历经风雨而保存至今。 3.张宗昌旧居 张宗昌旧居位于莱州市沙河镇祝家村西,占地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该建筑建于 1924 年,大
7、部已于早年毁坏,现仅存沿街南屋(含大门) 、西厢房两栋房屋。沿街南屋面阔四间,东西 13 米,南北进深 5 米,大门宽 2.2 米。西厢面阔 8 米,进深 3.8 米。整个建筑为青砖木石结构,白理石墙基,灰砖清水墙,暴垅灰瓦覆顶、硬山式,为胶东地区传统民居式样。另存有部分土圩子,高约 3 米,厚约 1 米,为三合土夯打而成,西北角残留炮楼基址遗迹。一对石狮子立于院内石阶之上。张宗昌(18811932) ,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沙河祝家)人。早年赴东北谋生,一度沦为胡匪,后流落到海参崴。该建筑旧址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建筑艺术以及进一步了解张宗昌生平与张氏家族史,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
8、 1924 年 12 月,张宗昌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护送卢永祥到河南就任苏皖宣抚使。张率军一路打过长江,任职苏鲁豫皖四省剿匪督办,这是其政治军事生涯飞黄腾达的一个起点。1925 年 5 月 4 日张进驻济南任职山东省军务善后督办。此后的 3 年,是张写尽人生辉煌的 3 年,临时督办府院的建设由此开始。督办府院由督办府、后花园、昌武学校、福合堂、家庙、兵营、发电厂、古有泉等八部分组成的督办故宅建筑群。督办宅院为张临时办公之地,是一个面阔 5 间的三进院落。2.5 米宽,3 米多高的漆黑大门已然不减当年的威武之气。穿过带大门的南屋,中间一排的会客大厅,大厅后面的二层小楼是张及亲信随员的办公室,院子
9、各层之间均建有东西厢房。沿督办故宅后门穿街而过是占地 15 亩的后花园,后花园的围墙风格酷似城堡,有着与前院一样高 8 米、宽 2 米的坚固围墙。围墙显然把防卫的功能放在了首位,遍布城垛、射击孔,东西南北四角碉堡高耸。整座院落中西合璧,中间以硕大的假山相衬相接,把中西建筑的精华完美地融入一座院子之中。正门仿天安门城楼,中间的拱式大门宽阔雄伟,大门两侧各留有一座拱式便门。正门向北中心路五六十米处的假山上石禽吐水飞珠溅玉,鸟雀和鸣声里石龙吐雾欲腾云天。两侧草坪上花团锦簇,芳草长青鲜花常艳。中心路西侧为三进的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古朴典雅。跨过中心路,建筑风格迥然而异,抬脚之间像跨进另一个国度,充满了浪
10、漫的西洋情调。祝家村地处平原,北端三层楼顶上高十多米的黄铜塔尖熠熠闪光五彩缤纷,成为渤海湾里渔人归来的醒目航标。草坪的南端耸立着一座三层办公大楼,楼顶高高飘扬着红黄蓝白黑五色相间的军阀政府旗帜。大楼下面的地下室是督办府的金库重地,今日犹存。 4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便产生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地区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因此传统民居是地方主义建筑的“根”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