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32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摘 要本文从辽宁省划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入手,选取人均 GDP 作为测评指标,用泰尔指数对 20022011 年的辽宁省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发现组内差异是导致辽宁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组间差异可能代替组内差异成为影响经济差异的因素,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倾斜等方面剖析各经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提出缩小各类差异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组内经济差异;组间经济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4-0038-04 党的“十六大”特别

2、是“十七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沈阳经济区与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辽西北地区形成了辽宁省三大区域。处理好辽宁省沿海与腹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实现三大区域互动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立足于辽宁省经济基本情况,科学分析经济差异,对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2本文拟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中,营口市既属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也属于

3、沈阳经济区,铁岭市和阜新市既属于沈阳经济区和也属于辽西北地区。为了避免数据的重复计算,本文这样界定三大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等 6 个城市;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和辽阳市等 5 个城市;辽西北地区包括阜新市和铁岭市、朝阳市等 3 个城市。 衡量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主要有绝对差异指标中的极差、标准差、加权标准差和相对差异指标中的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对辽宁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泰尔指数是泰尔于 1967 年提出的。泰尔指数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进行有效的分解,将总体差异分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

4、异。我们可以计算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从而找到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结合本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 表示辽宁省总体经济差异;TB 表示组间经济差异;TW 表示组内经济差异;i 表示地区(i=1,2,3 分别表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 ;j 表示市(j=1,2,3 分别对应三大区域各地级市) 。Yi 表示第 i 地区的 GDP 占辽宁省 GDP 的比重,Pi 表示第 i 地区人口占辽宁省人口的比重,Yij 表示第 j 市 GDP 在第 i 地区 GDP 中的比重,Pij 表示第 j 市人口占第 i 地区人口比重。泰尔指数的数值越小,表明组间经济的

5、不均衡程度越小,反之,则表明组间经济的不均衡程度越大。 3对区域差异进行动态分析,必须明确所研究的时间系列,本文选择从“十六大”开始的 20022011 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采用人均 GDP作为衡量区域差异的经济指标,因为人均 GDP 差异不仅可以表明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也可反映不同地区间收入的差别,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1。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 (20022011) 。 二、辽宁省经济差异的分解分析 根据泰尔指数计算公式,本文计算出辽宁省三大区域 20022011 年的经济差异,并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泰尔指数分解,将其划分为组间经济差异、组内经济差异,得到反映辽宁省区域经

6、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值以及相应贡献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 1 所示。 1.辽宁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情况 从 2002 年到 2010 年,泰尔指数由 0.0920 下降到 0.0660,下降28.26%,说明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 2011 年泰尔指数有了大幅度增加,与 2010 年泰尔指数相比,增长 248.64%,主要是因为 2011 年组间经济差异迅速增大。 2.辽宁省三大区域组间经济差异 辽宁省组内经济差异在 10 年中,由 0.0648 下降为 0.0416,组间经济差异在前 9 年稳步下降,而在 2011 年大幅增加(如图 1 所示) 。从2002 年到 2010 年,

7、辽宁省组内贡献率高于组间贡献率,组内贡献率一直在 65%以上,而组间贡献率则在 30%以内。由此可见,辽宁省前 9 年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组内经济差异造成的。2011 年辽宁省的组间贡献率明显高于组内贡献率,主要因为 2010 年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4经济发展速度增快,2011 年沈阳经济区 GDP 比 2010 年增加 50.09% ,拉大了与其他两个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说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对区域经济总差异的影响作用在增强,组间经济差异可能代替组内经济差异成为影响辽宁省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完成缩小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目标,不仅要缩小三个经济区域内部的经

8、济差异,还必须注意缩小逐渐增大的组间差异。 3.辽宁省三大区域组内经济差异 各区域内部差异受地市经济发展影响。我们发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内部差异在三大区域中是最大的,其次是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差异最小(如图 2 所示)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内部差异(2004 年除外)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值为 0.0374,贡献率为 67.37%,其变化趋势与组内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区域内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内部差异。2004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泰尔指数出现下降,因为2004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 GDP 变化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内部城市要小。沈阳经济区的内部差异逐年呈上升趋势,

9、平均值为 0.0166,贡献率为 29.95%。辽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不明显,平均值为 0.0014,对内部差异的贡献率最小,仅为 2.68%。 三、辽宁省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倾斜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资源差异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5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而且也会形成规模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濒临渤海,气候湿润、降雨量大,拥有大量的盐碱地,适宜发展渔业、林果业和旅游业等。沈阳经济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

10、、土地贫瘠,没有港口,也不是陆上交通枢纽,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2.区位优势差异 区位反映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联系,决定着区域参与劳动分工和接受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方便程度。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唯一的、具备发展成为沟通东北沿海与内陆和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战略区域,自身除具有港口优势外,还具有开发强度低、可开发用地多、拥有海洋资源等优势。沈阳经济区是位于辽东半岛的中轴线,是东北铁路运输和海陆交通枢纽,也是连接东北和关内广大地区的必经之地,是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腹地,典型的块状集聚结构使各城市围绕沈阳市集中分布,形成紧密的圈层结构,根据空间临近效应2比较容易

11、发挥集聚效益。而相比较而言,辽西北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山地,交通不便,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强,区域比较闭塞,区位条件较差。 3.经济基础差异 区域的经济基础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基本因素之一。因为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从总量规模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制于原有的经济基础。建国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鞍山市、本溪6市、抚顺市和盘锦市等重工业城市3,其他地区如阜新市、朝阳市、铁岭市和丹东市,国家虽有一些资金投入,但基本上都属于附加值非常低的矿业资源开采业。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各项政策不断扶持,但直到2002 年,辽西北三市的人均 GDP 之和也只有沈阳市的 62%,这给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政策倾斜差异 政府在投资、信贷和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导向不同也会引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辽宁省制定了“外向牵动”的发展战略,将战略重点南移,集中到大连市和营口市等沿海城市,因而沿海地区获得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建国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和盘锦市等重工业城市在失去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之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2003 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9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 2010 年沈阳经济区分别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了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辽西北地区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发

13、展缓慢的问题,辽宁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加速扩大省内需求,但在政策和投资力度方面仍有待加强。 四、缩小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 适度的区域差异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激发经济较差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但区域差异过大,会削弱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制约整体发展效率。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缩小经济差异,实现辽宁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71.制定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 完善区域经济政策,构建地区利益分享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地区间转移支付制度、补偿机制和区域帮扶机制等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针对组内经济差异较大的现实,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14、提高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市经济。对于沿海经济带内部各个城市差异较大的问题,应该把沿海开放政策由大连市向其他沿海城市转移,重视大连市以外其他沿海城市港口的建设与利用。 2.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得出,组间经济差异可能成为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对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解决三大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三大区域应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规划,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辽宁沿海经济带要侧重于实行外向牵动战略,发挥临海临港优势,形成以先进船舶制造业为骨干,高新

15、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带。沈阳经济区要侧重于城市间的整合,打造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建立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辽西北地区要侧重于生态产品和脱贫致富,依托煤炭和冶金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重点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农产品聚集区。 3.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经济稳步上升 沈阳市和大连市作为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大连市是东北地区金融机构最全、密度8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中心城市,特别是随着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进程的加快,大连市服务和辐射腹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虽然铁岭市、阜新市与沈阳市接壤,但

16、其经济仍处于省内下游水平,这说明沈阳市对其经济辐射能力不强,对周边城市的扩散能力有限。所以沈阳市和大连市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扩散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对于辽西北地区缺乏有辐射能力城市的现实,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力度,发掘潜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及其产业配套,引进项目,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努力缩小辽宁省三大区域组内经济差异。 4.加强区域间协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三大区域互动发展的协作机制,实施区域统一规划,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市场、产业、旅游和信息融合,促进区域资源的自由流动。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互设“飞地”4。鼓励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地

17、区的企业向辽宁沿海经济带转移,设立生产基地,共同构建出海通道。统筹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石化、钢铁、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鼓励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蓝丁丁,韦素琼,熊小刚.基于泰尔指数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 (5):37-40. 2 韩增林.关于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统筹发展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9, (6):19-20. 93 沙宪宏.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4):66-67. 4 王知非.关于辽

18、宁三大区域互动发展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36-40. 5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J.财经研究,2007, (3):17-28. 6 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4, (3):338-360. 7 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0, (4):574-578. 8 武春光,于成学.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8, (18):114-116. 9 周元,马延玉.“十二五”期间辽宁区域发展战略探讨J.辽宁经济,2011, (8):18-20. (责任编辑:韩淑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