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之中摘 要: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渐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强音。中国梦既是民族、人民的梦,更是每一个关乎国家发展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的梦。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脱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困境,有效实现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良的现实需要。借由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增加实现梦想的促动案例,教学引导上的可能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将中国梦以崭新的、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模式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将会对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效度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马
2、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75-03 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叫得最响得语汇就是“中国梦” 。习总书记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反复提及并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曾有自己的梦想,自从有人类以来,梦想即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从根本上来看,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之特性的展现。没有梦想,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也不会有人本身。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高等院校,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境界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中国梦的融入无疑将有效促进和提升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2论的效度并且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
3、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梦想教育是当前教育谱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而且应该以更为深入、崭新的形态融入到高等教育之中。在当前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的那种由教育部提出宏观的要求,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格局已逐渐被教育部从宏观指导和规划,到每一门课程的教材和大纲的统一化及学科建设上的统管格局所取代。事实证明,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方面,既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经验,也存在着非常严重和突出的问题。现实的激烈竞争使得高校对理想和大学精神的坚守变得越来越困难。具体反映在思政课的教学上,主要表现为理想教育的缺
4、失与匮乏。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借由理论不自信所引发的自我理想的庸俗化境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进入,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过去的那种追求理想,相信榜样的力量的观念已逐渐被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利益所解构。理想主义逐渐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消遁,人们也在逐渐改变对未来的憧憬力度。那样一个高呼青春万岁,主义至上的激情四射的火红年代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今天的人们在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与重构,于庸常的生活世界建构出了一个极富生活化和个体化的观念体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越来越深入,这种观念变得越来越牢不可破。在价值中立的管理思维和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左
5、右下,人们在自己位分之内发挥着有限责任的功能,并且形成了与他者之间非常3明确的不可抹杀的界限。若没有理想主义教育的渗入,未来的社会发展要实现强有力的社会整合和动员都会碰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应该看到,梦想教育固然有其局限,但只要我们从主客体两方面综合把握,遵循教育规律,其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补益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中国梦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自由观念,实现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在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下所学到的数十门课程将为其以后的工作和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这些课程和知识若不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贯通,则很难实现“转识成智”的最终目标。而中国梦则通过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
6、追求,系统整合自己所学,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视角不断寻求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对自己的未来实现科学规划。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梦的融入,将使大学教育更加接近于大学精神的本原和高等教育的本旨初衷。 其次,中国梦对于确立学生的理想信念会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受种种思潮的影响,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大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理想信念的确立根基在对现实的把握上。对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的无限向往表达了相当长时期内社会的有识之士的价值追求,而在今天的青年群体这里,却日渐呈现出较为稀见的愿望甚而疏离的倾向。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是以 90 后为主体,他们往往被称
7、为是无根的一代,通过不断地联系学生实际的中国梦的融入将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得以确立并越来越稳固,成为坚不可摧的承载和践行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4再次,中国梦对于解决当前高校中所出现的不安全事件会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近年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加强,但不安全事件却屡屡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中国梦的淡漠或缺失。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诸多青少年行为研究专家的跟踪调查会发现,绝大多数校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与其心理脆弱或性格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而从根本上来看,没有梦想做支撑则是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通过强化中国梦,可以使得学生在梦想的引领下,不断实现对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克服,形成浓烈
8、的抗挫意识和较为阳光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周围的事物,进而从根本上阻断了一切校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由。 二、梦想教育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困境之原因探析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媚俗化、功利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也经常被很多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描摹为一种并非心甘情愿的无奈。迫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考评机制的推行和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坚守的严肃教学原则和自我认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的胃口,确保在有关的考评中能够获得较高的支持率和分数。从而也为自我的晋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不至于因此而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轻
9、描淡写,一笔带过,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大量的例证编织、花哨的课件制作和精妙的语言打造,大有舍本逐末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把高校思政课的要求降低到较低的水平,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乃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院校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5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让每一个高校学子圆梦的地方。然而现实的诸多因素使得目前的高等院校离由大学精神所充斥的梦想之舟的原初形态渐行渐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当前思政课所出现的对教师媚俗化、功利化的制导因素除了如上提及的现代大学的考评与管理机制之外,尚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市场经济
10、的激烈竞争中,人们深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离传统社会所期许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越来越远。在传统社会人们在“人皆可为尧舜” 、 “一掸提皆有佛性”等观念的引领下,不断向着“成贤” 、 “成圣”的目标去靠近。当下的人们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坚信“有用的便是真理” ,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梦想的引领作用没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甚至使得现实生活完全被“用”和“效益”所充斥,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 其次,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对人文精神淡漠化的倾向。与前一个因素相关联,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与提升方面普遍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情结。似乎人文精神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提升自我价值没
11、有太大的益处。于是,大量的人文性的选修课往往上座率比较低,与理工科和别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被充分重视形成强烈对比。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陷入了过强的功利化学习情结,导致了在忙碌紧张的学习之余诸多无聊情形的出现,日久天长,将使得梦想完全被消磨的无影无踪。 再次,科学的发展不断将人推向单向度发展的异化状态,对梦想与榜样的疏离情结愈来愈严重。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在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密化的时代,人们逐渐成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不断趋于精深的6专家,而在别的领域却往往一无所知,即逐渐走上了一条片面深刻的不归路。专门化成为对榜样解构的最为有力的力量,它也成为宏达叙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在发挥其鼓舞和励志作用的重
12、要原因。也使得一度作为梦想的现实负载的榜样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日益走向平民化,每一个个体在梦想的实现旅途中越发感到可能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梦想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任何一个个体对于现实的改变力是极其有限的,加之社会的日益平民化,人们越来越看到团队的重要性。而团队的建立及其发挥作用其影响因素又是极为复杂,这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们梦想实现的进程。于是人们普遍呈现出淡漠理想,直面现实,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情结。 三、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指出, “中国梦就是育才梦 ,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切实
13、肩负起育人使命,坚持师德为先,坚持教学为要,坚持科研为基,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强化对中国梦的诠释过程中,应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将思想政治课从原本的对现实政策的合理性的单一解释与辩护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留有充分地想象空间。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的突出特点即是对现时代的国家政策之合理性进行解释,思路相对较为单一,内容相对较为固定。即便是每隔数年的教材修订,也是没有大的变7化。尽管中央目前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从蓝本上来看,其可读性往往较差。目前所强调
14、的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大众化”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推动“大众化”的关键则在于如何以丰富多彩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彰显理论的魅力,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信服它。既要让学生感觉到现实的成绩,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学生目前我们的不足,从而激发其浓烈地解决社会问题、改变社会的责任意识,而不至于形成在原有的为国家大政方针做注脚和只进行正面鼓励的传统模式下形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这样的变革,将为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想象留下丰富的空间,使得学生在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不断为确立和实现梦想而努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现实认同感,在增强其信心的同时铸就合理化展望未来,追求梦想的健康
15、品格。当今的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固然存在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似乎难以把握,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用心体会,还是有章可循。现实的诸多机遇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应采取增加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现实认同感,增强其实现梦想的信心。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今天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梦想的空场,不是他们主观上不愿意确立和实现,而是现实的很多困境让他们觉得梦想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正视现实问题的前提下,提升其现实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信心,将成为当代大学生梦想意识觉醒的关键环节。不断在教学中增强学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同时,加大其自我梦想建构
16、与实现的改变力度,将是落实中国梦于高校思想政治8理论课的关键所在。 再次,本着多元集纳的思路,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尽管国家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面采取了全国教学能手、各省级教学能手及一系列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表彰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充分地发挥自我的知识优势和职业技能特点,打造个性特点鲜明的课堂上具有重要的促动。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较强的政治性,使得该类课程不能像别的课程那样具有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研究无边界,宣讲有纪律在一定意义上为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把握好这个大原则下不断探求更为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
17、式,是目前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引领学生确立自己的梦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比如尝试同一教研室内每一位教师都形成自己最擅长的专题进行讲解,改变过去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教室、固定的讲法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学得新鲜、学得有劲,而且能博采众家之长。借由真正意义的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对中国未来和个人未来的美好向往。 最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增强学生梦想实现的方法与途径上的不断创新。今天的 90 后一代并非是无梦想可言,绝大多数学生乃是因为梦想的确立缺乏牢固的根基,所以既不持久,也常常难
18、以实现。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为很多学生的现实选择。无所谓而无所谓,一切在他们看来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大概只有眼前的现9实利益和问题的真切解决才对其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将使得学生在追梦的过程中能够有现实的方法基础和牢靠的心理根基。脱离了梦想实现的方法保障,将使得学生在确立梦想时不牢靠,追逐梦想时无方向,实现梦想时没有准确的定位。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建立就某一个问题的社会调查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带领学生通过到校外考察、实习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保证其梦想的实现奠定多方面的基础。既让学生看到梦想的实现既
19、有理论的可能,又有了坚实的现实保障,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将梦想融入教育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大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一国家梦、民族梦以现实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民众,让它真正成为每一个个体的梦,需要我们在高校教育中通过强化中国梦来得以实现。要形成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开拓美好未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价值观, “努力为每一个人放飞梦想提供广阔空间、实现梦想创造充裕机会,并引导人们把小家和大家、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2。通过促动代表着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的不断追梦,在此过程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进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数代志士仁人所追逐的美好梦想! 参考文献: 1高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N.中国教育报,2013-03-26(1). 2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10力量J.求是,201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