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3261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五四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摘要】五四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在思想层面上开始接受西方教育,进而在思想层面改造中国教育的落后局面。首先,他们提出教育的个性化,对个人的价值进行肯定,倡导个性化教育。其次,要求教育的平民化,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再次,呼吁教育的实用化,提倡务实的教育。最后,倡导教育的科学化,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教育中去。这些思想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宣传,进而发展为平民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等。五四时期,晚清发端的白话文运动得到大力倡导,继续深入发展,表现为“话怎么说便怎么写” , “

2、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 , “就是无论对什么人,作什么事,无论是著书或随便的写一张字条儿,一律用白话。 ” 【关键词】五四文化,教育,影响 1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语言、文学教育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22 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又被称为“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学制改革之后,全国教育联合会又着手进行了课程改革,1923 年 6 月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其中的“国语(国文)课程纲要”主要是由吴研因、叶绍钧、胡适等起草的。 1923 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将课程目的规定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

3、像力及思想力” 。在教育内容上,以童话故事、儿歌、谜语、史话、小说、传记、剧本、诗、杂歌、日报等作为“语言”和“读文”的材料;在“写法”上,注重实用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的教学;在“写字”上,注重楷书、行楷和行书的修习。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正是从“语言”和“文字”两方面做出要求的。所谓的“语言”教学是指现在的口语教学,在“文字”方面则又分列为“读文” 、“作文” 、 “写字”三项,由此可以看出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主要进行的是语言教育。 当然这其中也蕴含了文学教育的因素,如“引起读书趣味” 、 “涵养性情”的教育目的,以小说、童话、剧本、诗等文学

4、性作品为主的教材。1929 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 、1932 年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是在 1923 年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基础上上进行的完善和修订。这两个“标准”使得课程标准得以具体化,与 1923 年“纲要”相比多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当然也存在一些差别,例如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强化,特别提出了“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像,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的课程目标;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中要求学生“练习运用本国的标准语,以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 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教育“工具”的概念。1923 年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将课程目的分为了三条

5、:“(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3)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在“内容和方法”中分为了“读书” 、 “作文” 、 “习字”三项来阐述。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普通参考书报,能了解大意” ,“作普通应用文,能清楚达意,于文法上无重大错误” , “能欣赏浅近文学作品” 。 从上面所列的纲要中的各项规定可以看出,初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将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并重的。 1923 年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规定的课程目的是:“(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是按照历史分

6、期的文学教育。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内容上看,这都属于纯粹的文学教育。高级中学的课程纲要重视文学教育,这是与其起草者胡适的文学观密不可分的。 在 1923 年到 1928 年这时期中,中学试行了分科制和选修制,各校国语、国文科内设置的分支课程十分繁复。从 1929 年起,中学学制又改为单一的普通科制, “国文”科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得以简化归并。当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的名称小学是国语、中学是国文。 2 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面对语文教育质量低下、学生语文能力下降的现实,许多学者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加强语言教育的主张,力图在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之间寻求

7、平衡。1931 年,程其宝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一文中认为“语文为协助与传达思想的工具” ,首提出系统的汉语、 文学分科理论。他认为“国语一科,在求能应用以表示自己的思想及从语言与文字中以明了别人的思想。国文一科, 在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形式及内容, 以发展欣赏阅读的习惯” 。 随着 20 年代末 30 年代前期对语文教育的反思,教材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叶圣陶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这套教材的编辑思想偏于语言训练,以“文章读写技能”为本位,强调从工具意义上循序渐进地培养语文能力:“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

8、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 ;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 ;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 。 3 结论 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引入,使语文教育在现代化进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国语” 、 “国文”分科设立,白话文逐渐成为教材的主导,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得到现代意义的诠释,这些都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李杏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徐林祥,武玉鹏.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7曹洪顺.语文教学法漫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