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就业联盟:“永川”职教模式新探索作为西部职业教育“重镇” ,重庆永川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城校互动”模式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国职教发展的第四种模式。在永川,职业教育非但摆脱了弱势地位,还成为当地经济产业的强力支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永川职教打破院校藩篱成立了就业联盟,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下,也丰富了“永川”职教模式的内涵,为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范本。 永川,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从地理位置看,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东距重庆主城区 55 公里,西离成都市 276 公里,守成渝走廊要冲,居川渝黔汇点,舟车会聚的交通优势,使永川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科教中心
2、、金融中心、能源配给中心。 今天的永川,是一座产城融合、工商联动的城市,荣获“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称号,被誉为“中国西部昆山” 。永川的发展,除了“地利”优势,更有发展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技能人才支撑。对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而言,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职教,兴起一座城 有人说,永川是一座建立在职业教育之上的城市,因职教而兴,因职教而实现大发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职教之城” 。 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据统计:永川现有 22 所中高职院校,职校2生达 11.8 万人,占 60 万城市人口的 19.6%,每年向社会输送 3 万多名“永川技工” ,不但成为永川,甚至成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技
3、能人才培养基地。 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这源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作为最新的直辖市,重庆市在规划地区发展蓝图时,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以及职教所蕴含的潜力。而这样的共识在永川得以“开花结果” 。 2004 年,重庆市教委与永川区委、区政府合作开始在永川建设重庆职教基地。不同于许多地方就职教发展职教的做法,永川职教依托职教基地、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了产业与职教的联动效应,逐步走出了一条“城校互动”的职教发展模式,即城市以职教为特色,职教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2006 年,永川职业院校对应城区三个区域架构完成, “城校互动、资源共享”的格局
4、基本形成。 对于职教基地建设,永川区政府的支持更是十分“给力” 。据了解,当时时价 260 万元每亩的黄金地段,用在了职业学校建设上,价格只有10 万元,而且动辄就是几百亩。而在职教基地配套“硬设施” “软环境”建设上,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而事实证明,巨大的职教“投入”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 。占城区 20%多的学生群体,不但直接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充足的技能人才更推动永川发展起了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动漫文化三大新兴产业,曾短短两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永川工业。 3值得一提的是,10 多万职教生极大地改善了永川企业的用工环境,有了充足技能人才做后盾,企业发展后劲十足,职教所带来的“
5、红利”逐渐得以释放。据有关统计,永川职教基地所培养的职教毕业生在重庆市内就业者占 65%,其中永川区占 25%,已成为永川工业发展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职业教育大大提升了永川的产业吸引力,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曾向记者讲:“以前,我们招商引资的时候,很多大企业刚开始对我们不是很有信心,但是一看到我们这么多的职教人才,这么好的职业学校,纷纷追加投资。 ”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永川职教基地发生了较大变化。“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 ”永川区副区长孔萍感慨地说。2012 年,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时任永川区区长蒋又一告诉记者:“城校互动使城市建设和职校布
6、局融为一体。 ”据他介绍,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所有职业院校都按“资源共享、城校融合”的原则放置在城市的地理坐标上,既能充分利用电影院、文化艺术中心、公园、医院等城市公共资源,也能让区域内的居民方便地利用校园、师资、教室、图书馆、校园网等学校特有资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永川职教的发展显然契合了这一思路。 4永川区探索的“城校互动”模式,不仅拉动了永川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永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伴随
7、着经济的腾飞,永川的职业院校规模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也持续攀升。短短十年间,永川城市规模增加了两倍以上,各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增长一倍以上。其中,类似重庆市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市机电工业等学校,学生规模发展速度惊人,前者学生由最初的 500 人,增加到了 7000 余人,后者学生由最初的 300 余人发展到现在的 8000 余人。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顺克接受采访时介绍,1997 年他们学校教学试验地只有 10 个,设备价值近 100 万元。而如今,该学院已建成实习地 21 个,设备总值达 700 万元;教职工队伍也由 1997 年的74 人发展到现在的 294 人。 “目前,学
8、院学生就业率高达 98%,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 除了规模的扩大,有了雄厚产业为依托的永川职教,学生培养质量也稳步提升。在 2012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永川区 3 所中职学校参加了 5 个赛项的角逐,获得优异成绩。 目前,永川职教产业面向市场共开设 90 余个专业,形成了以数控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旅游服务等为龙头的示范专业群,生源 55%以上来自重庆市外,涵盖了全国 20 多个省(市) 。 “将来,永川这座城市有多大,职业教育的校园就有多大。 ”永川教育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朝禄自豪地说。 永川职教“城校互动”模式的成功实践,在职教界引发了轰动,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5200
9、6 年 4 月 23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永川区,考察了永川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后,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2008 年,温家宝做出批示:“永川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要总结经验,全面规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重庆市的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永川探索出的“城校互动”职教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界也逐步彰显出示范效应。 “城校互动”的职教发展模式,被教育部称为继北京、长春、常州之后的全国第四种职教模式“永川模式” ,并荣获首届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最高奖优胜奖,被录入教育蓝皮书。 蒋又一坦言:社会上一些人将职业教育看作“差生教育” “二流教育”。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需要加
10、大宣传力度,更需要提升职教品牌。 “品牌意味着品质和特色,更意味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的认可度。 ” 就业联盟,新的探索 尽管永川职教成绩斐然,但“永川”职教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遭受多方面的挑战,这其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论哪类模式,最终落脚点都要解决学生的就业,即“出口”问题上, “出口”问题解决不了,再美好的规划都会成为泡影。 对于“永川”这样与地方产业联动性比较强的职教发展而言,经济发展中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反映到学生就业中。在金融危机等内外部因素冲击下,中国实体经济也遇到了一定困难,作为与产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虽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但也未能幸免,22
11、所永川职校也不例外。 6为了应对就业难题,永川 22 所学校起先想着各自的法子解决学生就业,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永川职校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就业思维,进一步丰富了“永川”职教模式的内涵成立了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 该联盟是在重庆市教委、永川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重庆文理学院牵头成立的以重庆职教城 22 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为内容的工作互助联合体,是由永川区各大中专职业院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团体,是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支持与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和高效率配置的社会公益组织。 联盟由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
12、学院、重庆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市机电工业学校等 22 所大中专院校自愿组成,制定了重庆职业教育城就业联盟章程 (以下简称章程 ) 。其宗旨就是要整合永川区大中专职业院校的资源,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提高各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就业率。 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招生乃至学校声誉,因此,就业信息与政策被许多职业学校视为“生命线” ,一校的就业信息也是难以与其他学校分享的“秘密” 。 加入就业联盟的永川职校,在与其他联盟学校分享就业信息后,自己的就业“蛋糕”是否减少了呢? 据了解,就业联盟成立后,按照章程的规定,通过对内对外积极开展就业信息交流、就业渠道拓展
13、等各种活动,就业联盟建立了就业7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除了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还对就业信息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层级的职业院校邀请对口企业来校举办招聘会。资源共享的结果不是就业的滑坡,反而是就业率的攀升。 据统计:仅 20102013 年,就业联盟轮回在永川各类学校组织大型综合性“双选会”8 场,对口企业专场招聘会 200 余场,提供就业岗位 5万多个。联盟一方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和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数量与质量。 就业联盟还实施“请进来”就业战略,以联盟的名义主动邀请企业、地方政府进校园洽谈合作事宜,凭借丰富的毕业生资源,不但提升了永川职教的吸引力,而且实现了“
14、规模效益” 。一些地方政府先后“组团”来永川招聘,如,2013 年 10 月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组织当地 20 余家企业、11 月珠三角地区 30 余家企业来永川开展校企合作,举办现场招聘会。 “一般来说,企业所需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来永川招聘,一次就能够招到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不需要再到处跑了,这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一位企业招聘人员如此说。 除了“请进来” ,联盟还主动“走出去” ,赴各地开拓就业市场,开展校企、校地合作达 20 余次。如 2013 年 8 月,联盟牵头组团赴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淮安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地开拓就业市场,并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就业合作意向协议。 面临“最难就
15、业年”的严峻就业环境,尽管永川职业院校众多,在校学生近 12 万人,但得益于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所发挥出的“集团优势”8,永川职教学生就业无忧,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技师学院等永川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制造和维修专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就业联盟因“就业”而生,但带给永川职教的却不止于解决了就业难题,作为永川职教联盟的延伸,赋予了“永川”职教模式新的内涵。 首先,通过就业调专业,实现了职教城的专业资源的优化、整合,避免了专业重复建设。 就业联盟并不满足于就业市场的开拓,而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紧跟市场协助一些学校办专业,进一步密切了与
16、地方产业的联系,增强了永川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比如,在就业导向下,联盟组织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同时根据产业行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重庆电信职业学院新增了微电子技术、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重庆工业技师学院新增了客户信息服务等专业;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新增了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 据统计,近两年来,永川职校新开设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相关专业30 多个。2011 年以来,累计向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产业输送近 2 万名技能人才。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川职教每个学校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品牌项目,在永川职教这盘棋上,每一个
17、学校都避免了成为“弃子”的可能。 9除了优化专业设置,就业联盟还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 目前,永川辖区内职业院校已经与全国各地 300 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向联盟或直接向学校反馈信息,提供技术人员,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根据产业发展形势,辖区遴选出 8 所院校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先后与华硕、富士康等 100 余个在渝企业合作,开设了 80 余个冠名班、定向班,打造了一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遴选入库推荐就业跟踪服务总结经验指导教学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链条。 在就业联盟的推动下,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有效提
18、高了职教学生专业技能。某电力单位负责人招到学生后满意地说, “职教毕业生专业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到岗就可以接手工作。 ” “联盟推荐的毕业生适应新的环境快,工作积极,踏实肯干,技能操作熟练。 ”某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经理如是评价。 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对于完善与发展“城校互动”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永川区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视问题,有章可循 作为职教“永川模式”的新探索,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有了初步的成效。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许多学校管理者认为这是章程的规范。而实际上,作为一纸文件, 章程在施行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处于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中。 在“共赢”理念指导下,
19、联盟董事和管理者没有回避矛盾,不遮蔽10问题,而是查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在 2011 年 1 月召开的就业联盟年度工作总结会上,作为联盟成员,重庆市机电工业学校代表就指出:作为决策机构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人选几乎都由普通本科、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担任, “这种人员结构搭配得不合理,不利于就业资源在各学校间畅通,信息获取的面较窄。 ”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代表则指出了个别院校分享就业信息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导致联盟成员间享有的权利未完全实现。 在 2013 年 9 月召开的就业联盟工作研讨会上,多所院校代表向与会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出:为了实现联盟的高效运转
20、,政府应该伸出援手,予以财政支持与监督。 对于联盟校的意见,永川区政府没有推诿,而是积极回应,并在短时间内拿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比如,对上述院校提出的问题,及时修订了章程中的相关条款。针对现实组织机构成员搭配不合理性的问题,常务理事人选进行了多元化、均衡化的调整。除了普通本科、高职院校有负责人担任之外,中职院校选举了一定比例的负责人选加入;针对个别院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新章程规定联盟成员应积极配合理事会完成联盟委托的任务,若未按时完成委托任务,那么就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章程还进一步明确了各加盟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了联盟的稳定性,避免先前随意性的规定。 对于困扰联盟的经费问题,政府部门也进行了协调。除了依靠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