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外游”客源间的双向禁忌摘要凉山之“凉” 、月城之幽蜚声中外,随着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条件的日渐衰败,清凉秀美、民风独特的凉山彝族地区业已成为吸引全球客源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超长距大跨度的自然地理、人文民风差别虽然是吸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会在宗教背景、审美情趣、饮食起居、行为礼仪、民俗民风等方面出现相克相悖的现象。本文从“客源” (欧美) 、 “目的” (凉山)两地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重点对欧美基督教区域游客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做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凉山彝区;欧美地区;外
2、游客源;双向禁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65-07 作者简介:李滨(1958-) ,男,四川凉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民间收藏与市场运作、国际旅游。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凉山彝区对国际“外游”客源的双重特殊魅力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当诱渡船人” 。柔依云天之水、依傍高原地台,蜀、滇、黔、桂凉山彝区河山灵秀、江川峻美。中国西南四省生存着特立独行、风火阳光的彝民族。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彝族总人口 776.23 万人,居中国少数民族的第七位。彝民族世代雄居天高云逸、
3、林清气藏、地质年龄“青春生长”的川青藏地台边缘,高山高地日浴辉煌,峡谷深川云波浩渺,彝区大多峻峰绵延蔚为壮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除了山高林藏的自然风光因素外,彝族悠远厚重的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也是吸引海外国际客源探奇猎新、欲觅还休的重要社会因素。彝族文化体系丰硕,语言文字、服饰建筑、色彩美学、音乐舞蹈、工艺建筑、民族饰品、文学史诗、婚丧嫁娶、宗教伦理、饮食习俗丰富完备博大厚重,从而构成了对海外国际客源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的双重魅力。就文化属性而言,彝族文化有三类:第一类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地域独特性、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先进(可弘扬)性;第二类是包含比较落后因素的旧传统文化习俗
4、,影响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第三类是由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开始变异的、融合的“新文化” 。然而,就彝区对中国海外国际客源的特殊吸引力而言,风光独特秀美,文化并无“优劣”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综合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综合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美国击杀本拉登后国际恐怖主义在包括世界著名旅游区在内的全球“公害性”蔓延而中国社会环境安全系数的相对上升;随着包括彝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区域交通通讯手段以及旅游行业技术、行业标准同国际旅游“游戏规则”的日渐接轨民风独特、 “火中神国”的彝族地区日益成为吸引全球主要客源国(区)的西部“亮点” 。以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凉山州为例,在韩国首都首尔
5、举办的国际旅游展览会上,一次就有 10 多万人前来参观洽谈,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 60 多个国家(地3区)的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 460 个旅游实体的强烈兴趣2。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总体格局是“一体两翼”:亚洲和东太平洋地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地区为两翼,虽然海外国际客源在数量上只占中国国内游客总数在 1/10 左右,但旅游外汇收入却占据了中国旅游总收入的 30%以上3。与日俱增的庞大海外国际客源既是新世纪中国旅游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直接推动中国旅游业全面提升、直接推动国内全行业同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的重要介质和第一“粘合剂” 。为进入中国、进入凉山彝区的庞大国际
6、客源提供优质、标准、有区别和“知己知彼”的服务,是贯穿旅游全环节的“四项基本原则” 。近 20 年来进入凉山彝区的国际旅游客源按人数排序大致为: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葡萄牙、瑞士以及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际“外游”客源来华来凉山彝区旅游的目的分类排序依次为:山水风光(531%) 、文物古迹(450%) 、民俗风情(353%) 、饮食烹饪(304%) 、文化艺术(263%) 、旅游购物(255%)3。之所以来彝区“外游”的国际客源近年来与日俱增,从以上“外游”客源目的分类的构成中已经有了令人欣慰的答案:彝区自然人文资源几近无所不涵。在我们为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国际客
7、源、凉山彝区国际客源追波逐浪、与日俱增局面而欣喜慰籍的同时,不同人文文化现象间既有交融欣赏、又有对立冲突的历史规则亦同时显现了出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世界是许多分散的多民族多文化组合。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世界各民族自我创造衍生的长期人文积淀。不同的人文现象彼此间既相互隔绝、特立独行,同时也不断交融、相互渗4透,这就是不同人文现象间关系演变的总规律。二十、二十一世纪迅速膨胀壮大的国际国内旅游产业无疑也必然遵从和融于这个“总规律”之中。 “相融相吸”势必促进“内” 、 “外”游产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相斥相克”未必不可预估、束手无策,这正是本文针对彝区民俗禁忌与欧美国际“外游”客源民俗
8、禁忌进行比较研究的主旨。鉴于作者已有另一拙文全面分析日本、韩国“外游”客源与我国人文习俗禁忌间的相融相斥关系4,本文人文习俗禁忌指向将重点趋于凉山彝区民俗禁忌与欧美“外游”客源民俗禁忌之比较研究。 二、东西方民族禁忌的成因、功能和特征 禁忌作为一种人类关系最早的社会规范由来已久。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即言:“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过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5。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东方文化习惯角度可以把禁忌表述为:关于社会生产生活、精神信仰领域的诸多约束限制、观念及习惯的总称。禁忌的成因同其社会功能相辅相融、互为因果。它的人文内涵关系可表述为:民族文
9、化传统文化民俗习俗民族禁忌这样一种逻辑顺延关系。任何民族禁忌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都是包含着丰富巨大历史内容的人文现象,融汇了哲学、宗教、伦理、地缘地理特殊性以及有利于生产生活、民族繁衍的“底线规则” ,协调自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综合关系,在一定的时空范畴里发挥了整合社会、趋利避害的良好功能;另一方面,就基本特征而言,东西方各民族皆有、 “形色各异”的复杂禁忌现象之间相容相克。禁忌现象的本质是消极保守和极强的排它性、不兼5容性。反观以基督教区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观,则对禁忌现象有着明显的宗教指向化和区域格式化。禁忌的英文词汇 taboo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最核心的含义
10、为:宗教或社会习俗中所禁止的某些事物,不能接触、不能谈及;其同义词 tabu 的核心含义亦为“神”性规避之人、物、事。足见二词汇的本质定义完全相同,以“神灵”为主,自然、社会因素次之。 “西方文化”泛指整个基督教(含东正教、天主教及其新旧派)区域,欧美客源区完全被囊括在内。前述基于“上帝耶稣”神性原则而衍生的西方文化禁忌其根基完全不同于包括彝区在内的东方文化背景。东西方人文禁忌间相吸相融而产生的对凉山彝区国际客源与日俱增的促进性与东西方人文禁忌间相斥相悖在同一方面的冲突性局面同时并存。这一普遍的、现实的矛盾现象在一个可以预计的较长时期内仍将伴随着日益扩大的中国内地国际“外游”客源潮。就理论层面
11、而言,世界各民族人文禁忌第一本质特征是它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一特征的形成因素有三个: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著称。茫茫大千世界形色千百民族自当形成相融相克的民俗民风及取舍各异、水火不交的民族人文禁忌。凉山彝区山高林清河川秀美、民风独特于“世” (界) ;欧美客源数量庞大素质较高、自由无拘猎奇心强,二者间在自然环境、宗教精神和社会历史三大领域既互存魅力又互为“井、河” 。这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源于民族禁忌“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一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民俗禁忌更多内涵于“民族宗教”基督教的大背景。例如:大多欧美游客皆喜爱欣赏彝区风格独特、精美绝伦的彝族漆器、木器及其它彝族工艺品的质地、造型
12、和“彝韵” 。但几乎6所有基督教区域(欧美为主)的游客并不欣赏我方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中表现的传统内容(法国:厌恶大红大绿的牡丹、孔雀“淫荡” ;英美:不喜欢千娇百媚的仕女图案希望换成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俄罗斯:不喜欢彝区工艺品中“兔”的形象,希望更换成“熊”或者“骏马”图案等等) 。凉山彝区地处内陆,融于、溶于中华母亲大文化的怀抱之中,而中华文化的工艺品中极富以上花卉、仕女及猫、兔等可爱小动物之素材元素。因此“犯禁”概率极大,既为遗憾也损“利润” 。如若“知己犹知彼” ,在质地、造型和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容”稍作调整, “客” 、 “目”双方心物双赢、皆有所取。此类范例甚多,后文详述。“海内
13、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已成为包括凉山彝区在内的全球各主要重要旅游目的国、目的区争揽吸引欧美优质国际客源的最佳境界。“比邻”的最根本前提是“知己” ,而“知己”的根本前提是了解和尊重。这种了解和尊重又在第一位序里建立在国际客源民族和目的区域民族的“双向禁忌”前提上,民族感情无小事,外交无小事,国家关系无小事。本文再次介入“客” 、 “目”两地民族民风习俗“双向禁忌”领域,重点分析欧美国际客源在凉山彝区“外游”诸环节中的“双向禁忌”实例,知己犹知彼, “比邻”天涯客。 三、欧美民俗与彝区民俗的相悖性 (一) “干” (杯)与“尴” (尬)欧彝饮食习俗与禁忌 饮食之道,天长地久,孟子“衣食足而知
14、礼仪” 、 “民以食为天”之说来表其物质及精神领域内的绝对地位,包括欧美客源和凉山彝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都有其悠久、丰富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就国际旅游范畴而7言,它既是“食、住、行”基本服务环节中的第一“重项” ,也反映和折射了“客” 、 “目”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和心理变化发展的丰富内容。 “衣食足”未必“明礼仪” , “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 ,大千世界民族饮食习俗禁忌纷繁多样,单一个“足”字已完全不适应“蜂涌而至”的国际客源复杂多元的饮食特性。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是由迥然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宗教背景、祖灵信仰、食品资源、地貌地理等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它们之间仍然是既有相融相吸更
15、有相克相悖的基本关系,如若忽略或“知彼不详” ,轻则“不对胃口” ,重则影响民族感情甚至国家关系。以下详解欧美客源与彝区饮食文化的禁忌相克实例。 饮酒习俗禁忌的差异。饮酒文化各族皆有,也是“客” 、 “目”两族两方增进情感和谐气氛的重要形式。欧美客源虽多以葡萄酒为最爱, “入乡随俗”进入凉山彝区后也能品饮一定数量质量的白酒,然其饮酒习惯与彝族酒俗甚有区别。首先欧美客源不喜欢也不习惯劝酒,而彝族酒俗酒风的情歌并茂、盛情相邀则会使“客”方感到尴尬和不适。其次,欧美客源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等西欧西北欧客人在斟酒方面“风格独特”:不斟“满酒”最多只斟八分满,他们认为让酒溢出来是极
16、其失礼的行为,而我方彝族同胞习俗则完全相反:“盛情满斟” 、 “酒溢情溢” ;另外,斟酒顺序上欧美与彝民族也恰好相反:先斟主人再斟陪客最后再斟主宾,这就需要彝区旅游接待服务人员“知彼顺彼” 、 “在乡随俗”了;凉山彝区独有的“转转酒” (长者开头、依次下传) 、 “杆杆酒” (长者开头、数人同吮秸杆取酒)这两种民风特立的饮酒8方式为西方客源民族所完全不能“入俗” ,因有悖其“卫生”和“独立”民族特性,不可“盛情”强求;再则如本文前面所述:西方欧美民族的所有民俗禁忌皆服从于囊括于其全域性宗教信仰基督教背景之中,包括彝族在内的中国很多民族酒文化中并不刻意计较和避讳隔桌隔人“交叉碰杯” ,此举非常容
17、易在碰杯者手臂间形成“十字架”形状,极不适合欧美民族餐间气氛,欧美多国在华“外游”客源对此无可奈何颇有微词。最后,一个世人同晓的“干杯”习俗,西彝民族间也不尽相同:彝族古老的饮酒习俗是不提倡“干杯”的(解放后才逐渐引入干杯习俗) 。在“以客为尊”坦诚相告的前提下,在西方客源“干杯”尽兴之后彝区宴请主方仍可歌酒助兴,让“外游”客人领略欣赏彝族丰厚欢快、歌酒交融的独特民风。 饮食内容和饮食习惯的差别与禁忌。彝区食俗豪爽好客、奔放如火。“饭前烧肉” 、 “火炭乳猪” 、 “主客品猪头” 、 “炝油炒饭” 、 “手抓砣砣肉” ,花样繁多,民风甚浓,这就同欧美客源主流的“清淡、健康”饮食潮流完全相悖了。
18、尤其是美国客源完全不吃肥肉;事前“引导” ,象征礼貌性地“礼数往来”一下,是中方旅管人员必备的提前工作。中国凉山彝区地域广袤,甚至大于或等于一些西欧的中小国家,因此彝区各地的饮食习俗风格各异。欧美“外游”客源也应在我方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引导帮助下知晓、尊重彝区独特的饮食民风习俗,归纳起来大致如下:(1)客人吃肉吃饭时不能“一干二净” ,一般鸡二砣牛羊猪三至五砣,米饭留1/3 左右,欧美客源那种“杯干盘净” 、 “节俭实效”的饮食习俗须在我方旅游陪同人员的事先介入下“在乡随俗” 、宾主释然;(2)彝人忌讳与9毕摩同餐,尤其是妇女更是不能接触甚至是接近毕摩的道具、餐具,否则会招致神灵发怒降祸致灾。
19、而西方客源几乎 100%来自基督教区域,基督教区域民俗以“女性优先、礼让女性”为第一礼俗,宾主欢宴之中仍需注重和调节此项习俗冲突。 (3)西方客源性情大方豪爽好动外向,彝区普遍果木繁盛“硕果累累” ,就全球普遍推扬的生态农家游而言, “自己动手、丰果足食”也是趋势并无不妥,然而千百年根深蒂固的彝俗绝对禁忌任何成年女人上树摘果,认为女人上树为“大不吉” ,即或是本地彝族乡亲之间的走亲访友,也是把邻家妇女请过来坐在树下,让孩子上树摘果供树下客人品尝。西彝间在民俗民风、宗教背景及男女“地位”间反差极大,且当代国际旅游、 “乡村踏青游”又鼓励游客亲历亲为、“重在参与” ,因此,此项“禁忌”的“冲突”概
20、率极大。事先预告、双向婉诫是我方导游陪同人员需高度重视的第一要务, “瓜前李下”尤当沟通。 (二)西彝民俗间文化审美禁忌的矛盾 禁忌既是心理民俗也是精神民俗。除表现在饮食习俗方面多受自然地理和远古渊源影响的多种禁忌外,各民族还存在着受制于宗教背景、社会发展甚至现当代政治变迁等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多领域全方面禁忌。而西彝相悖的民俗也颇为突出,从而构成西方客源彝区旅行必须重视的双向禁忌。 (1)彝族岩画禁忌习俗。彝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万物有灵、祖先至上的多神崇拜,山水木石、古迹祖画皆在其列。一些彝区(如凉山昭觉博石瓦黑)禁忌任何人接近山体岩画,这又同西方客源寻古猎奇、探访10真迹的普遍旅游动机产生了双向
21、抗逆性。合理协调、双向沟通尤显必要。(2)神圣的“天菩萨”禁忌习俗。古往今来多地彝人男子皆保留其极至神圣的“天菩萨” (头前部方形发顶编成小辫,方帕竖立包裹直指苍穹)民风独特,传为主宰自己一生命运的天神代表,谓之“天菩萨” ,禁忌一切人有意或无意戏弄、触摸。今天虽少再留“天菩萨”之彝族男子,但“古风犹存”习俗犹在演变为彝族男子头发、头顶禁止他人抓扯触摸,即或仇家打斗族人争执亦需严守此规。然而,来华“外游”西方客源一方面深受基督教“天主赐爱、抚顶触肩”之示“爱”善举熏陶而常有此“为” ;另一方面,欧美客源爽朗好动性格外向, “肢体语言”丰富,且有相搂拥抱抚顶拍背表示善意和友爱之民风民俗,随着凉山
22、彝区日渐抬升的国际旅游地位而进入彝区的欧美客源与此“古老彝风”间产生习俗禁忌相克的大概率事件并非小题大做,此项禁忌可谓西彝民族间的第一习俗冲突。知己知彼与“彼知” 、 “己知”同样重要。 (3)针对女性的“空中楼阁” 。四川凉山彝区禁忌任何成年女子上楼,如有发生彝家主人会极度不悦甚至盛重举办“晓补”咒仪以驱秽气和不吉。就当代国际旅游界时尚盛行、返朴归真的“乡村游” 、 “农家游”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客源大多长期生活居住工作于嘈杂繁华的都会城市,民风独特、山川秀美的彝区“农家游”自当是西方客源十分“乐见、乐践”之上善之选。欧美民俗女性至上女士优先,相对于彝区妇女,西方女性相对外向奔放,旅游“主动性” 、 “猎奇心”亦相对较强,因而极易发生与上述千年彝俗相克相悖事件,最终“宾” 、 “主”尴尬,有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