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摘 要: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成为大众自觉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着传播路径比较单一、社会群体认同感差异较大、认同效果不尽如人意、认同环境复杂等问题。为此,要从构建科学传播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实践转化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科学传播;利益引导;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码:1002-7408(2014)04-0060-04 核心价
2、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 、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一个民族的“主心骨”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三个倡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成为大众自觉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才能发挥2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认同机理,立足实践,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对培育
3、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基础 认同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认同,包含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色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它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 ”“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 ”2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 ”3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本文所述核心价值观的
4、认同泛指社会层面。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可分为认知与同化两个阶段。其中,认知阶段是指社会成员将自己归属并沉浸于某一价值观念的过程。在此阶段,一般而言,价值观的宣传频度、强度及其本身的鲜明度成为影响认知的主要外在因素;同化阶段是个体基于对特定价值观内在本质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自觉自愿地主动接受的过程,而非迫于外在因素影响。从价值观本身来看,理性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是影响价值观同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人们的行为受观念支配,行为是观念的函数。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其有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之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文明发展的历史进
5、3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它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凝聚共识、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功能作用。而价值体系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从属价值观念所构成。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历代统治者都会宣扬并强化其核心价值观,用以号召、凝聚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
6、。如自中国汉代将儒家奉为圭臬的“仁、义、礼、智、信”确立为核心价值观后,历朝历代都借由“三纲五常”强化民众对这一封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西方国家,17、18 世纪的资产阶级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动员人民推翻了封建制度。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以“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理念,作为其意识形态的旗帜和文化渗透的工具等等。 “三个倡导”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结合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和灵魂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高度凝练、集中表达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长期秉
7、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4它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 “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5 必须看到,核心价值观如果缺少了人们对它的普遍认同,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通过公民认同,化为公众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
8、目标、价值理想,成为公众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作为公众价值规范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的过程。价值观的认同不是靠鼓吹和强行灌输,而是依赖于其理论魅力和实际效力来实现的。马克思在揭示理论的本质功能及其同群众实践的关系时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69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
9、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其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5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具备赢得社会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和理性、情感、精神前提。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实力的稳步上升并没有当然地带来文化实力的全面提升,面对变动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新要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
10、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利益矛盾交织的新格局,面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价值秩序的深刻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变性与矛盾性,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引领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凝聚社会力量,寻求价值共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分析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们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广泛深入人心,才能引起共鸣,形成合力,激发活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总体较好,认同感不断增强。但其目标定位、期望值与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按照价值观认同机理和逻辑过程,结合部分社会调查情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上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认同途径上看,传播路径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在思想理念、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上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吸引群众参与的载体设计、平台搭建等方面还差强人意,6存在渠道狭窄、覆盖面差、影响力弱等问题。同时, “重灌输” 、 “少交流”,宣传教育大多简单地依靠政府权威、行政手段或道德说教,过多采用运动式的灌输,缺乏双向互动、润物无声的平台和长效机制,
12、公众往往暂时、 “被动”接受,很难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的信念,非但起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引发社会抵触心理。2011 年浙江省湖州市社科联关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载体、途径薄弱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领导干部多到基层走访,关心人、帮助人” (57%) , “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 (56%) , “谈心、沟通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54%) 。8此外,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力不断衰退。一些大众传媒把商业利益作为行使媒介权力的主要价值取向,使大众传媒成了放大低俗价值观的公共空间,偏离了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方向,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影响力下降。 其次,从认同
13、程度上看,不同地域、阶层、职业、信仰人群的认同感差异较大。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与践行研究”课题组 2011 年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电话访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与城乡、政治面貌关联不大。9江苏师范大学课题组 2013年以江苏为主,兼及豫、鲁、皖、滇、黔、宁、鄂等省份,采用抽样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职工,国企、民企、外企员工,农民,个体工商户等职业,结果显示,各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14、认知和认同程度差异较大。7其中“一般了解”的,学生最高为 50.7%,其次是公务员 47.9%,事业单位职工为 47.1%;再次是国企员工 38.8%。而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只占 11.1%。被调查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方面存在矛盾心态,明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只占 42.4%,47.5%的人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一并作为共同思想基础,再加上选择“其他”选项,这一比例则接近60%。10 再次,从认同效果上看,存在比较严重的反差现象。当前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明显提升,很多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无声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深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不尽如
15、人意,存在“重形式”与“轻践行” 、 “听其言”与“观其行” 、 “理论”与“现实” 、 “高标准”与“低水准” 、 “重干部”和“轻群众”之间的反差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社会共识达成比较困难,公民道德建设面临发展困境等等。2013 年 10 月 15 日至 12 月 15 日,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栏目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服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 ,五成民众认为当下中国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一般” ,七成民众认为“社会不公”对道德水平负面影响巨大。11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2012-20
16、13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跌破 60 分的信任底线,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8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12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高、大、空、虚” ,即调门高,多数人难以做到;内容面面俱到,造成人们精力分散,什么事都想抓,但很难抓好;与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贴得不紧,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离得较远,存在形式主义的东西;上热下凉,工作不扎实。13 第四,从认同环境上看,现实文化中存在诸多
17、对核心价值观排斥和消解的因素。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并存” ,冲突错综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形成遭受多重消解。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进行着双重消解;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变革在否定封建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生活领域对崇高的、理想的价值的消解;在市场化过程中, “利润” 、 “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被一些人看作无用的口号和文化装饰, “民主不能当饭吃”竟一度成为雄辩的论调;后现代文化中的解构思维导致信仰、伦理、道德等崇高价值被解构,价值愈发虚化,网络文化的无序、泄愤、低俗消解着社会正面的、高尚的价值;现实发展中出现的腐败以及贪腐文化,与价值观
18、的崇高性、理想性和终极性形成巨大反差。14同时,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还难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复旦大学团委 2013 年进行的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时,有 64.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变革时期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最大;有 46.3%的受访者认为,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的反差比较9大;有 41.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时代容易受各种媒体传播的不确实信息的误导;41.3%的受访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
19、冲击;有 24.6%的受访者认为,部分青年人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 23.5%的受访者认为,部分领导干部自己没有信仰,行为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的路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由“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的内化过程,最终表现为社会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就认同本质而言,认同机制包括“内生性”心理认同机制和“外源性”社会认同机制。只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的思想观念,合适的践行途径才能承载涵养心灵的精神取向。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
20、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16在外推与内生相结合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价值观。 1.构建科学传播机制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方式、接收者等要素构成。从传播内容来看,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解读机制,将抽象的一般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思想、理念,创作出社会成员需要的便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使之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10从传播者和传播形式来看,人类
21、思想文化传播已进入“所有人向所有人”的视觉化、社会化时代,打破了原有的抽象、线性的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注重通过网络培育核心价值观,创作反映核心价值观、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透明度高、传播力强、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和途径,实现“他传播”与“自传播”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媒体公信力。人民群众既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接收者,也是接受的主体。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多样化。17面对新环境、新对象、新需求,要认真寻找正确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形式,注重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发展,在“新、细、柔
22、、活”上下功夫,实现价值观的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相结合,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渗透相结合,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 2.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是核心。价值和利益密不可分。利益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利益的反映,价值认同的深层根源是共同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8“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1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种利益共同体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构成了个人、集体、国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精神纽带,满足群众利益也是群众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基本动力。 礼记有“德者得也”之说, 中庸也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因而,要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支持、帮扶“道德模范” 、 “好人” ,如健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