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78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摘要】苏氏认为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四育”并列,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它是促进人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是对一般劳动“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其实施要遵循全面性发展、个性化发展、量力性等原则,需要物质基础、师资力量等条件,有榜样示范、竞赛、复习等方法,这些都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有诸多借鉴方面。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四育” ;“教育化”改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1918 年-1970 年) ,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赞誉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一生著有 41 部多著作 600 多篇论

2、文,他的著作波称为“教育百科全书”他在巴甫雷什中学工作 32 年,在他领导下该中学成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作为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教育工作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公民教育” 、 “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誉世界。自上世纪 80 年代其著作相继传入中国,我国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热”历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就受到苏联深刻影响,苏联虽已解体,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苏联教育仍然拥有永恒的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之久,针对中小学中劳动教育长期被歪曲或着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苏氏的劳2动教育观, “管中窥豹

3、,可见一斑” ,这可为新课改中解决劳动教育的有关问题寻求理论基础。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西方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 世纪,莫尔就幻想人们从小学习农业,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另外时间在田里实习;17 世纪,约翰贝勒斯主张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凭自己双手谋生;18 世纪的卢梭主张儿童必须学会一种职业, “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他特别推崇手工业尤其是木工;18 至 19 世纪,裴斯泰洛奇主张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19 世纪的欧文认为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是“自然的价值标准” ,把劳动教育与建立新社会的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但这

4、些劳动教育思想还多是停留在理论构想上,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自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劳动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禾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将劳动教育这一原则贯彻到对旧教育的改造中去,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

5、基公社中,也将劳动教育作为改造流浪儿童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并非马克思主义独创,但马克思主义将劳动教育提升到3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建立新社会的根本途径的思想高度,社会主义国家也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含义特别丰盛的、多方面的概念” ,“劳动教育并不是要学生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 ,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 。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

6、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劳动,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劳动已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其既有学习、自我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有美化校园、物质生产等活动,他将劳动教育的活动进行分类: (一)按社会意义 一些劳动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得很明显,如直接参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些则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务,两者都是社会必要的劳动,但前者对于增加社会福利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二)按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关系 一些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些劳动则是纯粹的

7、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习惯,丰富道德经验。此外,除去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劳动外,还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学4生享受劳动快乐、体验公民自豪感的劳动。 (三)按智力和体力的相互关系 一种是脑力劳动,一种是体力劳动,再者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我们决不允许有没有脑力的纯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决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而只能是实现创造性意图的一种手段。 (四)按劳动活动的成果 一种情况是劳动能创造出物质成果,或者为创造物质成果做准备,另一种情况是劳动成果仅有精神财富而无物质财富,前者的劳动成果可以在人们之间分配,后者的劳动成果不是消费品,但对于社会也有价值。(五)按报酬 劳动可以分成无报酬劳

8、动和有报酬劳动,这两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为指导方针的。学生从社会无偿获得的福利越多,他们应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也要越多,同时付给个人报酬和工资的有偿劳动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让学生作为家用补贴,养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按照劳动在实现德、智、体、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还可按劳动工具的性质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 , “对年青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 “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其

9、中全面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5展,不出现欠缺;个性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和谐则是把人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并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内在本质如世界观、信念、意志力等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表现为四个层次,示图如下: (一)劳育内在地包含有德、智、体、美育,并分别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发展 1、劳动教育与德育。劳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热爱人民的情感,反对奢侈浪费等意识,这些也是德育的目标,但劳动教育不仅强化了这些道德认识能力,而且实现了

10、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转化,使德育成果得以巩固和升华。 2、劳动教育与智育。 “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 ,劳动向儿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实、现象、因果关系、规律等情形,激发儿童的大脑和学习兴趣,这些都促进了智育发展,但劳动教育还实现了知识与生活联系,手脑结合,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创造性运用。 3、劳动教育与体育。劳动教育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愉悦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体育一样。但劳动教育比体育更有优越之处,如栽培花草树木、嫁接、剪枝等不仅需要体力,更多的是细微的操作,这些劳动可显示出体力与技能、技巧的多样多种的结合,还促进

11、机体的所有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户外劳动对于那些神经过度兴奋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响。 64、劳动教育与美育。与一般美育中那种静止的、消极的、消费性的审美不同,劳动创造了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创造的美不仅指其物质成果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指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精神美,在创造中显示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在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集体成员相互协调工作中表现出秩序和和谐,劳动还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劳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整合的平台,克服其各自内在的片面性 德、智、体和美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层次,体育则是生理层次;“四育”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

12、,德育偏重道德培养,智育重智力,体育重体质,美育重审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劳动教育就成为联系“四育”的纽带,在劳动教育中使手脑并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德、智、体、美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 (三)劳育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实现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 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都有一些情有独钟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展示和发现个性。 “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

13、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7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 (四)劳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桥梁,克服教育因脱离生产而限制人的发展 他痛斥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极力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一方面使劳动成为单调而繁重的体力活, “劳动也使人受到奴役,劳动分工剥削了人的自由” ,劳动者沦为愚昧无知的会说话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识丧失了实践的源泉,“变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工具” ,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 ,这种脑力与体力相分离教育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使得知识联系实践,学校

14、联系社会,学生得以将自身的个性、才能等“内在本质”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出来,在劳动成果凝结出人的主体本质,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原则 首先,劳动教育与德、智、美、体育结合, “没有单独的智育 ,也没有单独的德育 ,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 ”,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这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其次,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结合,不能仅有劳动,只有当孩子同时享受到其他的快乐,接触文化珍品和精神财富时,劳动的快乐才能展现出来;最后,脑力和体力结合,手脑并用,使劳动具有创造

15、性,在劳动中掌握技能,8进行试验研究和运用科学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个性化发展原则 劳动教育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劳动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料,更在于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使每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劳动会带给他精神创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则 要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不宜过早地让他们参与有报酬的劳动,而是首先去做创造全民财富的事,让他们经历大量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无报酬劳动的精神体验,学生集体劳动报酬都按本集体意愿,用于满足集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荣誉感。同时,

16、还应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和敬业乐群,让他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则 劳动中产生正常的疲劳是允许的,但不许导致体力和精神系统的过度疲劳。儿童劳动适度不光决定于负担量要符合孩子的体力,而且还决定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恰当交替,以及劳动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孩子们的劳动不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进行,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2)尽早参加生产劳动;3)生产劳动的普遍性;4)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5)劳动的经常性的和连续性;6)劳动的多样性9等。 四、劳动教育的实施 (

17、一)首先,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准备好如下条件: 1、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孩子们早日投入劳动,劳动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与工农业生产相联系。 2、师资条件。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首先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愿意参与到学生们的劳动活动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劳动的素养,拥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知识,精通某些劳动技能,能够担当学生劳动活动的指导者;再次,掌握劳动教育的技能和方法, “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本门业务内行的资格参加的” 。 3、劳动教育大纲。劳动教育有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必修课程,即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

18、的学习相结合的劳动,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特点设计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课程,是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天赋、兴趣、倾向的劳动,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每个工种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按年龄或兴趣组成小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华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另由教师负责个别小组的指导工作。 4、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是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各类不同劳动活动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和交替;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最适合个人天资和兴趣的那些劳动项目;拥有空余时间等。 (二)其次,劳动教育实施有以下方法 101、树立榜样。孩子具有模仿所喜爱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劳动教育

19、中要经常树立颇具吸引力的劳动榜样。首先,教师的劳动榜样,这不仅指教师亲手做事,而且指教师整个精神生活的构成状态,也指其精神从与孩子们相处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时,教师的劳动素养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极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级以及已毕业的同学爱劳动的榜样,以高年级同学的娴熟技艺和精巧劳动激励低年级同学,让高年级生的劳动和精神生活成为低年级同学的理想和向往目标,这些学生榜样就是学生集体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复习。复习的性质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它具有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因素讲,通过劳过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复可以练出扎实的技能和技巧;从教育因素讲,当学生把获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应用到公益性的创造活动中时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尊严和自豪感, “复习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习惯去完成同一种劳动的作业或过程,以达到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和审美目的” 。 3、竞赛。对同一种劳动表现有良好才能的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时可以比赛谁做得更好,比赛内容包括劳动的创造性、劳动技艺和劳动在美学上的完善。每次劳动结束后举行劳动成果全校性展览,选出最好的那件,而这也作为下次竞赛超越的样板,这种方法给学生开辟了取得相当大成就、争取冠军并在最符合他个人素质、能力和干的那个创造性劳动领域里成为优胜者的前景。 4、培养劳动兴趣。学生的劳动兴趣是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