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95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摘要】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成功执政 60 多年。总结历史经验,从执政理念上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最高宗旨,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列主义指导实践,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建党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建国方针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彻底唯物主义态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1007211 到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 63 周年了。今天

2、来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有两个比较。第一个是纵向比较,这就是将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比较。在中国大陆执政,国民党是共产党的前任。蒋介石的国民党执政了 22 年,失败了,被人民抛弃了,共产党代替国民党执政。共产党接收国民党的是一副烂摊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经济,战争破坏,民不聊生。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极度痛恨,对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寄予厚望。当时西方一些政客曾预言,共产党能够打天下,但不能坐天下,共产党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执政的寿命是不会长的。但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人们2会问,当年蒋介石国民党继承孙中山的遗产,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面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从

3、执政的舞台上滚落下来。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留下的破烂摊子的基础上,从执政一开始就遇到国际上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封锁和破坏,在执政的征途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两相比较,成功与失败原因何在,有什么规律可循?第二个是横向比较,是中苏两党执政的比较。同是共产党执政,苏联是由改革而失败,国家解体,苏共像雪崩一样垮掉了,西方预言家又在预言,中国共产党会步苏共的后尘,中国社会主义也会垮掉。这是白日呓语。实践已经向全世界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获得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又会问:都是共产党执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苏联社会主义历史长,影响大,综合国力强

4、,为什么这样一个执政大党说垮就垮,另一个党却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生命力,原因何在?对这两个比较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 63 年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中得出明确的结论。 一、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 60 多年的成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强调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第一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执政合法性的深刻基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90 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

5、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3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毛泽东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的宝贵的优秀遗产。邓小平将人民“拥护不拥护” 、 “赞成不赞成” 、 “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和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 执政就意味着掌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贯彻执政

6、为民宗旨的关键。所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真正懂得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如何才能根据人民的意愿用好权。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执政,并不只是因为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打江山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把权力交给他们行使,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在任何时候不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执政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官僚主义、

7、形式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是有清4醒认识的。权力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所有者与运用者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但是在权力使用的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权力所有者的意志、要求,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他们的要求,同时又必须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权力使用势必导致以权谋私,造成权力害民,权力腐败。只有在察民情、体民意、顺民心、解民难的过程中使用权力,在人民的监督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下使用权力,才能真正代表

8、人民的利益。 执政为民,必须对“人民”这一概念有全面正确的把握。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这一概念,就无法将“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甚至会误入歧途。 “人民”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民”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毛泽东早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曾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人民”被现实赋予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内容,一切赞成、拥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或者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公民,都属于人民的范围,都是人民的一

9、分子。但同时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推进,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及其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远非计划经济年代所能比拟。大量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人员、阶层或社会集团,他5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属于人民的范围。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工人阶级在人民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农联盟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基础地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任

10、何时候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主体。执政为民,首先是为这个主体;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是代表这个主体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主体利益,就谈不上执政为民,就谈不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只有坚持广泛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含义。 世界上所有的政党执政都会宣布自己执政宗旨为民,但许多是为了拉选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宗旨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党制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

11、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1为了真正贯彻“宗旨”意识,我们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党的各项实践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总的目的是为了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从国情出发,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一问题是否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6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就,所遭受的每一个重大挫折,无不与是否能够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

12、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要解决的任务是非常困难复杂的。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又十分迫切地摆在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在经历了 28 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我们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同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苏联东欧已经建立并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模式”已经形成并在东欧各国得以推广,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当然应该加以借鉴。而且,

13、中国和苏联同样属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样的也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的,这一背景客观上使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些主要的特征必然地也会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体现。 建国初期,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正确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首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导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转变。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的说法,7“过渡时期”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共

14、产主义社会” , “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高级阶段, “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2304 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更加明确地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364 马克思、列宁这里讲的“过渡时期” ,都是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转变时期。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是要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毛泽东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又不能理解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横着一个转变时期,而应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在 1953 年 6 月 1

15、5 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说:“有人认为过渡时期太长了,发生急躁情绪。这就要犯左的错误。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仍然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 ,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的错误。 ”他认为, “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 。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到十五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要求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思想。 其次,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特

16、征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在考虑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问题时,不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的论述,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8发作出判断。1956 年 1 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 ”1957 年 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4214 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与“建成”两个表征过程起点与终端的概念,从而反映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从“建立”到“建成”的转变阶段的客观现实。后来又提出我国处在“一穷二白”的发展阶段,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但经济、文化仍很落后,虽然没有提

17、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实际描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最后,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从 1956 年春起,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创造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思想。1956 年 4 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 1957 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著作,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结晶。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指出,学习马列主义, “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442 他还指出,对于苏联的经验,

18、不能不加以分析地一概排斥,但也不能一概照搬。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423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后来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毛泽东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 1956 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9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既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观点,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起到了启航开道的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

19、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客观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的反映。这一过程的真正开端,是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时曾这样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展开,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新问

20、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始了一条艰难而意义伟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在下面几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上取得新的认识,对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从马克思10开始,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这个公式有它的合理性,但这个公式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这就是没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并不明确,甚至把阶级斗争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实践证明

21、,这样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片面的、有害的。1992 年底,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373 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372 这一论述的重要特点,是侧重从社会发展目的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的的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这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的观点,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这一历史任务。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才决心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道路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步确立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理论。我们今天进行的改革事业,就其性质来说,只能是而且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动摇的。邓小平的思想十分明确: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同时,针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已经严重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