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略论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性与差异摘要:语言文字不断地发展,形成了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分支。我们把带有“表意”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会意语言” ,把带有“表音”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确意语言” 。 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性,这也是理解和把握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及民族精神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语言;会意;确意;特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108-05 语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合”与“分”的流程。人类从原始的呼喊和动作示意开始,慢慢出现了以结绳、契刻记事的方式来表达其意,直至出现原始图画
2、文字。此时人们表达意愿和描述事物的语言文字形式大体相同,这也是语言文字的“相合”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才创生出“真正的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 ,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楔形文字,还有一百多年前发现的以殷商时期甲骨文字为代表的古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虽然并非是完全成熟的文字,但可说是“真正的文字”的起始。当把图画变为了习惯传统之后,并相对固定下来,慢慢过渡到了文字。当字的形象慢慢失去了描绘事物的形象时,就成为符号,也就是文字符号。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表意文字,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录语言中的意义单位2词或词素(语素)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而后又出现了表音
3、文字,它不是以词或词素(语素)为“直接代表”来展现,而是以不含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表示,以不可直观的音节单位表达出相应的意义单位,所以,表音文字符号不再理解为词或词素(语素)的实义符号,而是音节符号,与表音文字发生直接联系的是语言的语音物质材料。因此开始了语言文字的“相分”行程,即形成了以汉语言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和西方语言以字母组合为音节单位的“表音文字”的两个文字发展的方向。 在此,我们把带有“表意”性的中国汉语言文字统称为“会意语言” ,把带有“表音”性的西方语言文字统称为“确意语言” 。它们有着各自的特性,从中也说明了中西方语言所具有的差异性。 一、表意的“会意语言”特性 汉语言的出
4、现追溯已古,作为汉语言的符号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商代甲骨文字为代表的上古汉字,即象形文字开始走上了表意文字的道路,以至演变成今天的现代汉语言文字体系。 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法。 “象形”者,主要是以取象为主。它来自于图画文字,但图画性质减弱,而象征性增强。它用线条或笔画把物体的形状表现出来,字形直观,依类象形,以形表意,触目会心。它对在空间中显示的事物加以模拟,使人把字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是一种写实的方法,蕴含着象征的意义。如, “皿”字在甲骨文中写得类似酒樽的模样;“目”字在金文中写得像一只眼睛。又如, “日” 、 “月” 、 “山” 、 “人” 、 “手”
5、 、 “口” 、3“雨” 、 “水” 、 “马” 、 “鱼”等字的本义显现在字的本身之中。象形字作为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具有直接的直观性,而且其字与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有着直接对应的关系。 “指事”者,是人们运用特殊的符号标记标志出具体客观事物及其性质、属性、作用或概念的造字法。它要么在象形的字体上添加某种“指事”的标记符号;要么直接标记出象征性的符号。它比象形字含有较为抽象的东西,因为它在独立实物形象的象形字上加上较为抽象的指示符号,如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为“刃” 。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它将物体整体象形付之于字之后,再加上标示符号,来体察新造之字所表达之意。如“上”和“下”就是
6、在主体字形“一”的上方或下方加上标示符号。 “木”字,下端加一小横为“本” ,用“一”的指示符号标记为树的根部,故“本”字的本义为树根,今天我们说的“根本”就用的是其本义。 “木”字中下部加一小横为“末” ,等。由指事造字法生成的字,其“指意”胜于“本意” ,要经过“透视”才能寻找其原意。指事造字法更加注重了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示事物,也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再抽象。虽然它增加了标示符,但仍有象形文字“画成其物” ,一望而知的征象。 “会意”者,把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其意义可相配的独立象形符号组合一体,赋予新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字义。它比起象形造字法的直接直观性来说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但带有直接的表意
7、性。如, “小” 、“土”合在一起就是“尘” , “日” 、 “月”放在一起就更加“明”亮, “口” 、 “鸟”组合就是鸟的叫声“鸣” ,上小下大为“尖” ,不上不下为4“卡”等,再如, “解”之字义便是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这些为异体会意字。还有同体会意字,如一个“人”跟随着另一个“人”就是“从” , “木”和“木”相结合就成为树“林” ,树木丛生为“森”等。其表现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不断的深入,它与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法相比功能更强,并能够表示出很多抽象的意义,说明人们对于具体的事物有了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会意字让人们不仅单纯地去“直观”事物,而且还能看到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8、会意法更具有象征意义。 以上这些造字法是从原始记事图画中直接继承下来,形成对于事物的直接描绘或带有隐喻象征的文字图像。 “形声”者,即把一个字的形旁(形符)和一个字的声旁(声符)相结合,从中也把“表意”和“表音”结合了起来。形旁是形声字的表意部分,声旁是形声字的表音部分, “城”中有“土” , “土”是形符,“成”是声符。 “诗”中有“言” , “言”是形符, “寺”是声符。 “河”中有“水” , “水”是形符, “可”是声符。 “吟”要从“口” , “口”为形符,“今”为声符,像“唱” 、 “喝” 、 “唾” 、 “哼”等都与“口”有关,还有“桃” 、 “梅” 、 “梨” 、 “枝” 、 “
9、棵” 、 “松”等都是以“木”作为形旁。形声字除有标音之外,还保留着表意作用,它是音义结合的重要载体(后来许多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形声字组成在一起难以分清哪是形旁,哪是声旁) 。这种造字法的功能更强于前三者,虽有标音,但它仍然为单音节孤立型的、 “图画式”的笔画字或方块字,其内含有深层的寓意,因此,在形声字里同样蕴含着表意性,具有象征意义。5在汉字的造字法中,表现出了汉字的“象征主义” 。如 “雨”里面的小点像雨点;“田”在“土”上,为故“里”等等。汉字对具体事物形象的描述上“抽象”出其内含的意义,故为表意文字。因而汉语言文字是让人们领会内在寓意的一种语言。姑且在这里把具有
10、象征性的汉语言统称为“会意语言” 。 其一,从汉字的形式、结构上看其“会意” 。汉字表现为一个“图画系统” ,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则。当然,最初的图画本身不是文字,它与用现代语言表达的概念几乎无关,它只是一种象征,激发人们去图解、分析,在图解、分析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图画文字,它与具体事物直接相联,以取万物之象来进行加工,使图像文字开始与表达具体事物的“词”相联,视觉图像与经验沟通。慢慢地由具体引导抽象,视觉图像直接表示概念,概念形成于对事物形状的知觉中。直到图像在所表现的概念中逐渐固定下来,线条得以简化,才成为形象化的、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符号。即使无形可循的抽象概念也往往通过“会意性”的文字符号标
11、示出来,随着符号性不断增强,这时的符号也已同较为“抽象”的概念发生了联系,并藏有深含其内的蕴意,渐变成今天的汉字。 中国汉字是一种视觉符号,以象征性为最基本原则,既可让人们直观地把握,又给人以模糊的感受。 (直观,就文字结构而言;模糊,就文字的内容,严格地讲是概念的内涵而言。 )由于内含着隐喻,它更注重的是“心领神会” ,而不是形式的领认。中国从象形到“会意”的表意文字符号,加之以对称、规整的方块字形的影响,引导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6其二,从文法上看其“会意” 。西方的拼音文字注重修饰关系和时态、格及尾词的变化,文法严谨。有学者认为,英语、俄语等要先把它的结构弄清才懂得它的意思。汉语则相反
12、,要先把意思搞准才能分析它的结构。汉语的词类和句子的成分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的文字, “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 。1(P51)汉语不完全靠语法的制约,可在不同排列的词序中从总体上把握语义,在语义成立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词序的变换而改变句子的意思。所以,汉语注重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定位关系,文中的个别概念同整体意义相互确定,个别概念和命题随整体意义的变化而不同,具有不固定的特性,要更多地考虑语境,或从上下文中悟出其旨意。西方学者洪堡特认为,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那是因为思想的联系是
13、由这些关系产生的,所以,要从整体把握句子,还需作动态调节。 如“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高的概念之一。在说文解字中,“气”被视为象形之字, “气,云气也, ”象征水气上升,云气流动,气是为天地未分的统一体;在易传中把“气”较直接地视为了万物的元素;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的命题,认为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淮南子把道称为“元气” ,借用“气”来说明宇宙的生化;孟子的“气”为“体之冲也” ,把气基本看作是构成身体的东西;荀子的“气”之论,说明它是构成生命和意志的基础,是一般的存在物。董仲舒承认“虚空”中充满了气,但气从属于万物的主宰“天” 。王充认为,天地之气相和产生了万物,气含于其中, “含气之自然”
14、 。张载认为,凡是7存在的都是“气”也等等。同样的一个名词用于不同的文章,需从上下文把握其不同的蕴意。这说明我们只有通过对哲人所使用的语言进行总体的了解、考察排在那里的词的各种不同的关系,进而了解其思想本意,方可知“气”之所指。在古汉语不同的句子中,词性也会随之变化,同一个字有时可作名词、形容词,有时又用作动词等。如,老子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老子八十章 )在此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意思是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安,以其俗为乐。这些都是中国古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虽也有其规律,但与西方造字起始就确定下来的语言形式上的严谨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构词方法上,汉语言也与西方“
15、确意语言”有所不同。洪堡特指出,比如在汉语中,哥哥和弟弟构成“兄弟”的总称等。而在欧洲语言中是运用定冠词表达概念的普遍性,在汉语里,这样的普遍性则无一例外地由两个对立的概念极端直观地予以表示。严格讲,这种词型与其说是语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不如说是讲话的一种修辞手段。在某种场合,汉语没有表示简单的一般概念的词(指单语素的词) ,因此不得不采用上述迂回方式。如年龄差别的意义是无法跟表示兄弟意义的词分割开来的,只能说年长的兄弟(哥哥)和年少的兄弟(弟弟) ,却不能直接表达相当于德语 Bruder(兄弟)一词的意思。因此,在这里,纯粹的语法表达往往必须作为实体在语言的内容中体现出来,那么我们有理由把这种
16、词型看作构词方法。2(P367)这种构词方法与西方拼音语言文字相比缺少了抽象性,而对于“个别”的感知,突出了具体性。 其三,从单音节的“形象语言”看其“会意” 。首先,汉语的词是单8音节的,而音节本身又是语音的一个层级,因此,只要直接把词的语音框架建立于一个音节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了,这样,音节既是汉语词框的编码基础层单位,又能满足整个语音框架表达的需要。从而,可以直接通过“音节”上升转入语义层而完成表达词义的任务。所以,其语音框架层(音节)和编码基础层(音节)是“重合”的,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字符(“字” )与词符(“字” )是“重合”的,表音文字字符(“字母” )与词符(“单词” )相分离
17、。3(P361362) 如此,汉语言文字可直接表达的语言层面,即可直接转入到语义层。所以它是表意的,带有“会意”的性质。其次,汉语字符与词符相重合,可直接表达词义的单音节的汉语较之于拼音文字系统而言,可以说是一种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形象语言” 。这种“形象语言”展现了它的空间性,一个单音节基本表现为一个主要意义的单位,以字的形象来挖掘其深藏字内的含义。 “形象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沿用至今的方块字就说明了它的空间上的展开和空间上的视觉性,它是对自然世界的“描绘” 。形象语言与西方的声音语言不同,声音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拼音文字,它表现为多音节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意义单位,展现其时间性。它不带有象形
18、的痕迹,是人们主观地赋予了文字的意义。而要想让人明白概念的含义,就需规定其确切含义,所以,西方的声音语言导致了概念意义的确定和抽象。形象语言则注重“象” ,缺乏对概念的精确界定,以意向性和象征性,类似写意的手法,易导致概念意义的模糊性、多义性,给人以寻意的“想象空间” ,而“会意性”也就隐含在其中了。 所以,中国的“会意语言”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神蕴” ,给人们留下的是“会意”的9感悟。 二、表音的“确意语言”特性 所谓“确意语言”是相对于中国的“会意语言”而言。其确意性特别表现在如西方哲人对于概念确定性的一贯追求上。其确意的概念从一个方面给予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以导向。 在这里把西方语言称为“确
19、意语言” 。 其一,就表音文字的语言形式而言,实际上,在语言文字上,人类从象形文字这一共同起点出发,由于众多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地分化了,中国的表意文字仍保留有象形文字的征象。然而,欧洲文字却走上了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的殊途,即表音文字体系。 “它的目的是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 ,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音节或字母)为基础。1这种表音系统,摹写词的语音形式,以字母或单词的形式反映着语言,侧重为听觉符号系统,注重时间上的展开。其字母与字母相连组成(单)词,继而靠词形的变化来组句,表现的是“形合” 。而汉语言文字则是凭借词序看词在整句中的作用而“观”其意,其句表现出的是“意
20、合” 。表音文字在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力求精确性、确定性。如英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语言形式关系的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等把句子呈现出来,强调的是语法规则的制约与语言形式分析,而不是像汉语言重在语义的整体结合,它是给人以一种“确意”的指引。其二,就表音文字的结构而言,与表音文字相比较,汉语言文字是10一种“图画式”的文字,其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这种符号与整个词和词的意义发生关系,而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因此它是表意的。汉语的读音以单个字(词)的符号为单位,即单音节,如上述所言,它的词框结构是通过词音框架层(音节)与编码基础层(音节
21、)的“重合”而实现的,故汉语言可使其“字”通达语义的层面。而表音文字或拼音文字词框的编码却更复杂了,由音素(编码基础层)构成音节(中间环节) ,由音节再构成多音节的组合(词音框架层) ,最后形成表音文字词框结构。就英语为例,英语词是多音节的,其语音框架不是建立在单个音节上,而是建立在多个音节的组合上,也就是说, “其词音框架层比汉语要升高一级。同时,英语词音框架所含的音节数是不定的,一个音节中所含的音素数又是不定的,所以,英语词的语音框架的编码必须以音素这个语音层级为基础,也就是说,其编码基础层要比汉语低一级。因而,英语系统的词框结构是个三级式的编码结构,从下到上依次是:音素层、音节层和(由多音节组合而成的)词音框架层。词义只有到词音框架层才能上升转化而实现” 。3这说明表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结构特点,即词音框架层与编码框架层是“分离”的。由此,拼音文字的字母所能直接表达的语言层面只限于语音层,就此而言,不是直达其意,其语言意义的内蕴较为抽象。正因音节的组合、词框的搭建或词的建构及语法上的制约关系,使得这种语言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抽象的意义。故在此意义上说,这种表音文字可称为“确意语言” 。 其三,就表音文字的词义与语法形式而言,西方语言与汉语言在所表达的词义和语法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如西方哲学中的“to be”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