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03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 历史镜像与生成逻辑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大致经历了早、中、晚和恩格斯独立阐发东方社会理论四个发展时期。1853 年之前只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东方观;1853 年至 1873 年,马恩对印度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东方社会所特有的村社制度进行了专题探讨,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1873 年至 1883 年,马恩在科学地扬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从而使其东方社会理论基本成型。1883 年后,恩格斯又结合马克思逝世以后十多年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思考。通过历史镜像的还原,可以看出马

2、恩东方社会理论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其清晰而严密的内在生成逻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阶段;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5706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其伟大学说的过程中不仅以西方社会为研究对象,而且也始终关注着东方社会,特别在晚年更是把主要精力转到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尽管马恩确实没有撰写鸿篇巨著来完整地阐释其东方社会理论,但马恩在不同时期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了系统的体系。2我们大致可以将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分为早、中、晚和恩格斯独立阐发东方社会

3、理论四个时期来考察。 一、早期(1853 年之前):孕育阶段 在马恩的早期著述中,东方社会是在论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场域中,在力图解剖资本主义这个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社会制度,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探索中谈及的。马恩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开始思考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们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东方社会从属于西方社会的局面,西方对东方的征服某种意义上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西方的发展固然起始于西方内部的革命,同时也缘起于东方的发现,如果没有东方的发现,西方的发展不会那么快。在共产党

4、宣言中就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1(P273)由此可见,在马恩看来,正是东方的“牺牲”换取了西方的发展。此外,在马恩这一时期的其他著述中还有一些关于东方问题的观点。例如,马克思在为莱茵报撰写的第 179 号社论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等政论文章中就引用了黑格尔有关东方社会的思想资料来批判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 “或者像亚洲的

5、专制制度那样,政治国家只是单个人一己之任3意,换句话说,政治国家像物质国家一样,是奴隶。 ”2(P43)这说明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也开始对亚细亚专制制度展开批判性的分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致马克思 (1846 年 10 月18 日)中,则是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的东方观等等。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马恩的著述中涉及东方社会的部分大多比较简约,没有充分展开,更多地是侧重于哲学层面的思考,但马恩把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的洪流中,说明在马恩的学说体系建构中已经预留了东方社会理论的空间,只不过此时马恩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西方社会的研究上,还没来得及系统考察东方社会,只

6、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东方观,完整的东方社会理论尚处于孕育之中。 二、中期(1853 年1873 年):初创阶段 1853 年东印度公司的特许权行将期满,英国国会就此展开激烈的辩论,引发马恩将研究的视线转向亚洲。而这个时期的东方,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封闭性的自然经济结构趋于解体,出现了很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愈发激起西方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学者的著述、旅行家的游记、报刊杂志等中有关东方的信息和资料大大丰富,这也为马恩深化对东方社会的认识提供了可能。马恩在 1853 年至 1973 年这二十年间不仅在资本论 、 经济学手稿(18571858 年) 等著作中大量论及东方社会,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专门研

7、究东方社会的论文,在这些著述中,马恩对东方社会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以及资本在亚洲扩张产生的影响等做了系统的论证,初步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框架结构。其中,最4突出的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印度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专门论述 从 1853 年开始,马恩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波斯与中国等一系列文章,阐述了其关于印度与中国的土地所有制、社会结构、所处的历史阶段、前途与命运等观点,特别是对西方殖民扩张的批判、对亚洲国家人民反侵略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支持及亚洲“根本革命”论的提出更具有重要意义。马恩一直辩证地看待西方殖民扩张对东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认为

8、其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殖民者在东方“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1(P766)这些观点是对马恩早期相关思想的深化。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马恩还着重批判了西方殖民者在东方的罪恶,揭示了资本主义对殖民地实行的政策的掠夺本性和野蛮本性。他们认为,殖民政策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丑恶和最血腥的方面。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马恩热情讴歌了亚洲国家人民反侵略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从革命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其历史意义。他们指出:“我们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国报刊那样从道德方面指责中国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与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 ”1(P710)马恩还基于“东方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和重要的原料产

9、地,已经成为整个现代资本主义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的认识,认为东方革命与欧洲革命之间存在对立统一性,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5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P695) 同时,马恩也指出,东方已经发生的革命属于反侵略革命,是一场对“外”的革命,即民族革命,然而这个地区还需要另一场“对内”的革命,这后一场革命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的革命。马克思把它称为“一个根本的革命” ,1(P766)这是一场走出中世纪的革命,是克服亚洲固有落后社会形态的革命,从一种低端社会形态向高端社会形态转进的革命。西方的入

10、侵必将催生这一革命的爆发,正如马克思分析当时的中国状况所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1(P692) 2.对东方社会所特有的村社制度进行了专题探讨,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马恩在考察印度、中国、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尤其在印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思考的焦点逐渐汇集到这样一个问题上:在侵略者到来之后,当地的人们为什么“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

11、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1(P765)马恩进而从东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与所有制的高度来解释了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在 1853 年 6 月间发表的文章中马恩就开始探讨相关的问题,正式提出和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则是在 1859 年出版的序言中,将之看做是与古代的、封建6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相接续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一阶段。在同期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一章中,马恩还提到了三种生产方式,即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并将三种方式作了比较。而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则是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完整论述

12、。 综合马恩这一时期的各种论述,他们所创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上就是用来概括“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的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特征。 三、晚期(1873 年1883 年):成形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业已结束,无产阶级革命也暂时陷入低潮,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而在东方,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社会危机此起彼伏。此外,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对史前社会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东方社会保留的农村公社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俄国因为农奴制改革产生的巨大影响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俄国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俄国

13、也出现了一批对马恩的社会理论越来越感兴趣的革命团体和激进的学者。这些都促使马恩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从西欧转向东方,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对俄国问题的思考更是倾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产生了人类学笔记 、 古代社会笔记 、 历史学笔记 、 关于俄国问题的通信等一系列著述,其中使马恩东方社会理论最终成形的两大成果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升华和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 71.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升华 马恩在 19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不仅深刻概括了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典型特征,而且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分析的方法论框架,即不能一般地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

14、来泛泛地分析和研究东方社会,而应着重将土地所有制、社会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这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认识和把握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方向。正是运用这一方法,马恩在晚年利用当时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梅恩、拉伯克和菲尔等人所提供的人类学、历史学的新材料和实证研究的新成果,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使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 (1)关于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在 19 世纪 70 年代之前,马恩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而且认为这是其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但在晚年,马恩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既包含公有制,也

15、包含私有制,是一种公私二重性的所有制形式。在这个问题上,马恩主要是借鉴了俄国民族学家柯瓦列夫斯基关于印度公社的研究成果。在柯瓦列夫斯基一书摘要中,马恩就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东方社会的原始土地所有制由于其内部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逐步分化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格局。 (2)关于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制度。马恩早前主要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职能的角度解析东方专制主义的基础的,而他们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关于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公私二重性的论述则揭示了东方专制主义的经8济基础。按照马恩的解释,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实质上是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但也存在个别土地私有现象,而且其还随

16、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多。可是,东方的土地私有制不仅与国有制并存而且处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需要向政府缴纳繁重的税金,不仅普通的农民包括各个层级的地主归根结底都要依附于强大的王权,这也就孵生出了专制主义的集权政府。马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批判了柯瓦列夫斯基等人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将东方国家的公社土地所有制的瓦解看成是与西欧封建化同样的过程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西欧,全部土地是归封建主所有的,实行领主逐级分封,在封建领主所有制的基础上,封建庄园代替了农村的马尔克公社和自由农民的家庭组织,成为封建社会的基层组织,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把政治统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合而为一,封建割据加强,中央权力被削弱

17、。而东方社会专制主义制度根深蒂固,不存在分封权力的现象,也不存在西欧那样的封建化过程,不能将西方的封建化简单地套用到东方社会的社会发展问题上。 (3)关于东方的村社制度。马恩早前曾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域的特殊形态来看待,认为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村社为东方社会所特有。但在大英博物馆从事研究期间,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学家格格毛勒的系列著作,毛勒以详实的史料证明欧洲古代也存在过土地公有制,并且其遗迹尚存。马克思对之非常重视,意识到亚细亚式的土地公有制并非是亚洲或东方国家的专利,在世界历史的早期发展阶段,亚细亚生产方式曾是普遍的现象。据此,马恩一度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

18、阶段。马恩此时对原始社会和亚细亚生9产方式、史前社会的公社和东方社会的村社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后,马恩受到了很大启发,在古代社会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反思了先前提出的若干观点。他们首先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分为原生、次生、再次生等一系列类型,并确认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生形态的位置。其次是明确区分了原始社会的公社和东方的村社的差别,认为“把所有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3(P467)指出东方村社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是从原始公社向现代私有制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且, “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照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

19、相反,从整体上看,它们是一系列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类型、生存的年代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 ,3(P476)因此,从原始公社到私有制的过渡形式是不同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路径。基于上述认识,马恩重点考察了俄国的农村公社,认为“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公社所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惟一的国家,但同时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同较高的文化同时存在,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积极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 。3(P472)马恩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2.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 实际上,晚年的马恩高度关注俄国的发展,已经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俄国问题的研究上。1877 年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10思第一次明确表达了“跨越”的思想。而在 1881 年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马克思通过对农村公社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细致分析,详细论证了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设想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并把这种跨越式发展,称之为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3(P472)至此,马恩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21、”完全形成,也标志着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基本成型。 四、1883 年1895 年:恩格斯独立阐发东方社会理论时期 从 1883 年失去最亲密的战友到 1895 年与世长辞,这是恩格斯独立阐发东方社会理论时期。一方面,恩格斯继承和捍卫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另一方面,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亲自目睹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公社的日趋衰落之后,恩格斯在对农村公社的地位和前途、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条件等问题的研究上,表现出了与马克思视角上的差异和侧重点的不同。此外,恩格斯还结合马克思逝世以后十多年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思考。 1.把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抽象理论问题上升为了所有前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行程的具体现实问题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最初是针对俄国的特殊国情提出的,从理论上得出了俄国农村公社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