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个案与区域推广研究摘 要:本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以 H 学院和 Y 市普通话测试站的课程评价实践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区域推广研究。设计并总结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注意事项,展开了评价反思,这些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普通话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 评价 个案研究 区域推广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是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进行的为应试人学习普通话服务的培训(下文对这种“应试人”称为“学习者” )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普通话课程” )满足社会与个体需求的程度作
2、出判断的活动。但是时至今日,对普通话课程评价鲜有研究。 普通话课程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与全日制的大中小学课程明显不同的是,它无法归类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普通话课程的课程来源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样一种国家法律规定的语言标准化测试,课程内容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由此看来它有些像国家课程。关于它的课程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根据测试对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免测“选择判断”测试项,例如湖南省就对“选择判断”测试项予以免测。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根据本地区实际,编辑出版并采用了各2具特色的教材,由此看来它又像地方课程。它的课程实
3、施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是直接面向考生的测试站点,而这一般又主要依托中等及其以上的学校。每一个培训单位,在课程内容、师资聘用、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常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又与校本课程很相似。 普通话培训课程学习者之间差异极大,如果同一课程采用混合组班的形式,同一班的学习者在年龄、智力、职业背景、学习和工作经历、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压力等方面情况不同;如果采用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课程延伸等其他教学模式,则对师资、场地设备、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提出了更精细、更严格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课程评价实施起来难度更大,更需要清醒的课程意识、科学的评价理论和合理的操作方案。 一、评价框架
4、本课题运用现代课程论,构拟并初步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初步框架。2012 年以来,以该框架为基础,针对 H 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计并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取得了初步成功。随即在 Y 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进行区域推广,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该框架涵盖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 6 个方面,简明回答了“为什么评价” “评价什么” “为谁评价” “谁来评价” “怎么评价” “靠什么来评价”等 6 个问题,即评价的目的、对象与范围、服务对象、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模式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为什么评价?普通话课程评价,基本目的是准确、具体、全面地判断该课程促进学习者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习和运用普通话能
5、力的3需求之满足程度。 评价什么?普通话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课程标准评价、课程资源评价、施教评价、学业评价以及元评价。 为谁评价?普通话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包括:评价的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具体到 H 学院和 Y 市,普通话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H 学院和 Y 市语委及其培训测试站、培训者、学习者及其家人等。 谁来评价?具体到 H 学院和 Y 市,其普通话课程评价主体既有站内担任培训的教师、学习者、培训测试站管理干部等内部人员,又有外单位的同行。 怎么评价?评价过程和方法很多。具体到 H 学院和 Y 市普通话课程,评价过程为 6 步评价法(确定方案、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实施元
6、评价) ,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观察法、访问法、叙事法、问卷法、录像法、录音法、书面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 靠什么来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很多,迄今为止,使用最为普遍的是 CIPP 模式。CIPP 是背景(context) 、输入(input) 、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该模式由美国著名评价理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创立。无论最初的 4 步骤的评价模式,还是后来的 7 步骤的评价模式,从理论上看,都比较适合评价普通话课程。 二、评价方案 2012 年以来,针对 H 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和 Y 市普通话培训测试4
7、站设计并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现将该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一)评价原则 根据湖南省对省、市州和高校测试机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已有经验,确定评价原则为四条:注重实效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导向性、激励性与可行性原则,实行条件、过程、效果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由 6 个一级指标(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课程资源、施教情况、学业进展和教师成长)和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详见表 1普通话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评价内容(检测要素)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普通话课程状况。内部和外部人员联合打分,最后给出等级评定和评价报告。 表 1:普通
8、话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评价 内容 评价 要点 主要内涵 等级判定 评价 方法 优良 尚可 较差 背景 评价 课程目标 社会 行业期望 课程目标与社会和行业职业对 5本课程期望的吻合程度 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利益相关者 学生 发展需求 课程目标与学生个体对本课程需求的吻合程度 学校 课程资源 课程目标与学校课程资源可实现性的吻合程度 输入 评价 课程方案 内容 重构 课程内容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和科学性、可行性 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其他方案、费用分析 计划安排 工作计划、日程安排、课时统筹的周密充足程度与可行性 课程资源 教材 组织 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 调查法、文
9、献法、文件法、访问其他方案 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与师生水平、学校资源环境和语言学习环境适应程度 资源配置 文字资源准确规范、具体翔实、便于自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现场考察、视像记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费用分析 音频资源发音准确规范程度、清晰度与保真度 视频资源的科学性、可视性与保真效果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科学性、便捷性 过程 6评价 施教情况 备课 教案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 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 现场施教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现场考察、视像记录、目
10、标游离评价、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 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 成果 评价 学业进展 摸底性评价 诊断性普通话水平测试、注音测试 形成性评价 注音测试、字词段落朗读评价、命题说话评价 总结性评价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成绩分析报告 教师成长 专业的发展 调查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成长 教育教学技巧的进步 总评 汇总概括上述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者: 时间: 7评价完后,再由另外的一组兼具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评估人员给予元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课程评价的元评价之所以必要,一是“监控评价本身,以确保评价的规范性、
11、科学性,从而发挥形成性能” ,二是“对评价本身作出最后的判断,发挥总结性功能” (钟启泉,2007) 。1 根据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方案评价标准 ,设计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元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详见表 2。 表 2: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元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评价 要点 主要内涵 等级判定 评价 方法 优良 尚可 较差 实用性 标准 满足意图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视像记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会议讨论、任务报告等 可行性 标准 确保评价的现实性、审慎性、平衡性和经济性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费用分析、访问利益相关者等 适宜性 标准 确保
12、评价行为合乎法律、伦理的要求,充分尊重评价所涉及所影响人员的福利和权利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个案研究、费用分析、评价报告、访问利益相关者等 精确性 8标准 保证获得和传播合乎技术要求的关于评价方案特征信息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评价报告等 总评 汇总概括上述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者: 时间: (三)评价的有关说明 考虑到湖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课程方案评价重点放在根据学生需求重组课程内容上,课程资源评价重点放在非统编教材即自编补充教材和相关课程资源上,施教情况评价重点放在备课计划和实际课堂教学等方面,学业进展评价重点关注表现性评价和学习前后效果的评价。 上述“背景
13、” “输入” “过程” “成果”4 个方面评价,实际上即 4 个评价步骤,它们贯穿在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也贯穿在课程管理与提高的全过程。如果一门课程 3 年或者 6 年学完,很可能每年一次评价,至少要进行 3 次或者 6次。至于普通话课程评价,由于课时普遍不多、授课对象差异大、编班情况较为灵活,比较适合同类型班次完成课程之后作一次评价。 背景评价阶段,着重从社会行业期望、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课程资源等 3 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必要性、重要性、可实现性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利益相关者。这需要收集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相关
14、政策文件、不同类型学习者在普通话方面的发展需求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资料、学校课程资源能否满足课程目9标需求的条件保障等各方面资料。例如,至少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近三年或者更长时段以来,国家、地方和行业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普通话等级要求的政策、法规、文件。 2.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普通话等级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要预测。 3.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学习者普通话水平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不同类型普通话课程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 5.普通话课程培训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现有教学设施等对课程目标的满足程度、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 6.社会、用人单位和利益相关者对普通话课程以及相
15、关情况的反馈信息。 诸如此类的材料,都试图揭示学生背景知识的有关信息,目的是确保新课程和修订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他们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及其他教学情况的设想都是正确的。2 通常在大型方案如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中,一般每年都进行反馈讨论会,并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普通话课程评价,大体上可以每一个同类型班进行一次背景评价并提供相关报告。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课程正式实施之前,完成背景评价,以帮助改善与提高课程管理。 在输入评价阶段,着重对课程方案和课程资源进行评价。课程方案主要从内容重构和计划安排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资源主要从教材组织和文字、音
16、视频和网10络等资源的配置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同的学习者普通话学习的基础、动机、能力和时间精力等千差万别,各一班的学习内容势必各不相同,总之,因学习者和教师情况的差异而呈现出各异的面貌。因此,内容的重组和具体的包括课时分配在内的计划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在教材组织上,除了使用省级统编教材外,还要结合学情、语情,有针对性地编写补充教材或者提供补充资料;同时,注重推荐或者提供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文字、音频、视频和网络等资源。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对课程计划的可行性评价,它能够为新的或修订的课程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其目的是帮助评价者在课程实施前,作出最可行的决策。这样看来,如有必要,最好赶在课程实施前完成
17、输入评价,以帮助决策者选择与确定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手段与方案。 过程评价阶段,主要对施教情况的准备工作与实际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可涉及内容很多,在此只选择了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等 4 个评价点。同时,这 2 个方面的评价要点内涵保持了完全一致,就是希望便于对照、研究、评价。 成果评价阶段,主要对学业进展、教师成长进行评价,没有惯常涉及的学校发展之类的评价。三者之中前两者更为重要,学业进展好、教师成长好,学校发展自然就会好。学业进展评价,由摸底考试之类的诊断性评价而到形成性评价,再到总结性评价,较多考虑了普通话教与学的规律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需要,采用注音考试、诊断性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字词段落朗读、命题说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方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