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生态价值观在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中的意义【摘 要】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也是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着眼于生态共同体的利益与要求,也约束着生态系统运行中各个成员的行为活动。在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转向的过程中,生态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态化;意义 一、生态文明下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对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而进行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努力而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在物质、
2、精神、制度等各个领域。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着力点是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目的是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共赢。 进入 21 世纪后,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我国,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是随着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将其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这是党中央在继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2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又一次理论创新,浓墨重彩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
3、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庞大而复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规划之外,还需要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也需要转变行为方式;既需要生产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生存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不健康、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现代工业文明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总体上存在三类缺陷: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在工业文明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自然的价值和生态的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有限的空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文明力量产生对抗,产生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带来了蔓延全球的生态危机。因此,在全球性的生态
4、危机面前,必须遵守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生活方式。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有序推进,生态文明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也愈来愈关注。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体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协调、有序、和谐发展要求的所有活动形式的总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和转型,也是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为活动的基本宗旨的价值选择。 生态文明是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
5、场“绿色革3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反思传统生活方式的弊端,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态化生活方式是当前生活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活方式的冲突最终是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在是做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那么,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适应生态文明生活要求的新型的价值观念,即生态价值观。这是时代的呼声,是目前社会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生态价值观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仅迫使人们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也迫使人们变革原有的价值观念,为整个人类提供一种正确的、有效的价值指导。生态文明通过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人类与自然
6、的关系,在文化理念、认知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崭新理念,并由此形成了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针对生态危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的价值观, 是人类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生态危机日趋激烈而又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在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理解价值。在马克思那里,价值被理解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之中,它是一
7、个关系范畴,而4不是实体范畴。价值关系是主客体的效用关系,是双向、动态的关系。 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促使我们加深了对生态价值的理解。生态价值指自然系统满足人类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意义,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生态价值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价值,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一种“非消费性价值” ;第二,在生态价值的主客关系中,人类不是唯一的主体,也应当承认自然界的主体地位;第三,生态价值的主客体关系具有相对性。 所谓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态价值产生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的总和,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
8、会整体关系的理解与评价。生态价值观以以生态合理性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为宗旨,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为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以自我约束为手段,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意识的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创新。 生态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对待自然的崭新视角上。在生态价值观中,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物圈, 其命运和生存利益都依赖于这个生命共同体正常、健康和持久的运行,因此人类必须努力维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要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以人与自然
9、的关系为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已,决不能跳出这个范围不顾后果地破坏生5态环境。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取得了较大进步,并逐步树立了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观。 三、生态价值观在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中的意义 (一)生态价值观是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的基础性存在 价值观是人类意识中深层次的东西,会对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产生重要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生
10、活的各个方面。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指导着个人、群体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行为准则的制定。价值观正确与否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更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观能对对人类整体发展起到有益的思维导向作用。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活方式的生态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来引导,而这种价值观就是生态价值观。 在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价值观层面上的生态化。如果价值观的生态化得不到解决,那么一切具体的措施和途径的生态化也只是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存在。 资源有限性与空间开发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已经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生存困境,如果人类的生活方式依然盲目地发展生产和追求“非生态”的生活
11、方式,将给自身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生活方式的弊端,代之以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在价值观上,要培养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确立人6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价值取向和生态追求。 (二)生态价值观为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提供价值原则和价值导向 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又对社会生活提供规范和指导。生态价值观能够深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供价值原则和价值导向。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需要体现主体的立场和主体尺度的要求。但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主体的需求和价值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变的过程中,
12、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人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对待人自身的问题。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与普通百姓无关而与政府有关、可以束之高阁的大道理,而是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生活幸福的大事情。为此,需要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承认自然价值,遵守生态道德,共同努力来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化方式化途径有很多种,其中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条重要的道路。 要想使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深入人们的内心,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的自觉状态,需要依靠价值观念的有效引导。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人们要坚决摒弃狭隘的人类利已主义价值观,逐步
13、确立生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生态价值观为我们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引导生活方式不断生态化。 用生态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其现实意义在于有助于人们深刻地把握生态环境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指导人们遵循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生态的活动形式在7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逐步完成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三)生态价值观有利于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在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中,不仅要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要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按照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 思维) 运行样式”思维方式体现着
14、人们思维活动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类型,它总体上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对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生态价值观具有丰富深刻的哲学意蕴,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其蕴含的整体观念有利于人们由分析主义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由功利型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互利型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新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将会使我们尊重和爱护生态共同体,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价值观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道德责任范围,为人们践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和精神坐
15、标。整体性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人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恶果有了全面的把握。 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生态价值观可以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人们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8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人们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有利于人们由形而上学的思维转变为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由经济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态理性。 四、结语 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生活方式的生
16、态化转向,不单需要制度的改变、法律的约束,更为需要的是要道德力量的规范和调节,需要人们内心的强大信念带来的自觉行为,由此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人们应当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培育生态伦理教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可以有效促进和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为人们形成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活方式提供价值指导,并为生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0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4 徐春.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13. 5 李秀林,王于,李怀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98. 作者简介:郑蓓(1982- ) ,女,河南汤阴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