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蒲松龄游崂行迹考述摘 要康熙十一年蒲松龄等人来游崂山,但行程之记文字寥寥。今根据地方文献与崂山地理形势,复建了其游崂经行路线与当见景致,探明了观日、观海市之“青玉涧” 、 “番辕岭”的所在,考证此行尚有崂山北麓的鹤山之游。对蒲松龄二次来崂与对崂山道乐有所贡献的传说进行了考察,认为或有可能。 关键词蒲松龄;游览;崂山;行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97-08 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 崂山道士 、 成仙 、龁石 、 香玉叙事崂山, 海公子 、 阳武侯言说其周边岛屿,罗祖 、 莲花公主 、 柳氏子 、 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
2、胶州事。从写就如许作品来看,蒲松龄对崂山及周邻之地风土、掌故应熟稔,兼有崂山观海市作歌等咏崂诗词传世,人们认为他或不止一次来崂游览、采风。 一、游崂时间与同道 但是目前有文献可证而为学者认定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的崂山之行。盛伟先生编蒲松龄年谱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三十三岁”条下有记:“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字孔绣)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 。 ”1 3376 路大荒先生编蒲松龄2集中, 崂山观海市作歌等诗歌附在癸丑(康熙十二年)年下,因而有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游崂之说。 崂山观海市作歌诗作时间无题记,但蒲松龄好友唐梦赉崂山看海市诗补赋之记景象与
3、蒲诗所述几同,应为游崂山共观海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又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 ”24 游崂时间因被认定为“壬子之夏” 。 淄川县志载张绂焕山山市记文亦记:“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二劳山”遇雨观海市事3。崂(劳)山旧有大崂山、小崂山之谓, “二劳山”即崂山。张、唐所记游崂时间一致,蒲等八人游崂时间得以确证,即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初夏。 康熙十年(1671)初秋,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惠幕僚之职归乡,原因是近两年“代人歌哭”之差有违心志,主要还是为了备考来年乡试。康熙十一年,居家苦读的蒲松龄,或许为了排遣诵背经书的无聊,或许难遏一探崂山美景、仙道传说的渴望,初夏之际,值崂山山花烂漫、岩
4、树青葱时,偕同友人来崂,饱览了仙山秀色神姿。 虽游崂同道各著诗文,无彼此提及,但同一时间咏记同一事,以此同行八人中可确定名姓者有高珩、唐梦赉、张绂等人,皆为淄川士绅。其生平及与蒲松龄关系大略如下: 高珩(16121697) ,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先后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康熙十年(1671)升刑部右侍郎。十一年(1672)正月,高珩请假归乡,十九年(1680)致仕。高珩生平作诗万首,著有劝善书,诗文结为栖云阁集 。蒲松龄与高氏家族有姻3亲关系,高珩因称蒲为“亲家” 。蒲松龄随高、唐等东游崂山后,一度住任高
5、家塾师,后坐馆毕际友家,也是高珩推荐。康熙十八年(1679) 聊斋志异结集,高珩作序并力推4,5。 唐梦赉(1627-1698) ,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岩。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652)任秘书院检讨,因谏阻翰林院译玉匣记 、 化书为满文,被罢官。其后无意再仕,安居乡间,关心民瘼,结交士林,奖掖后学,为淄川文人领袖。有志壑堂集 、志壑堂后集 、 借鸽楼小集 、 林卑漫录等著述,曾参编淄川县志 、 济南府志6。唐梦赉长蒲松龄 13 岁,是继高珩后为聊斋志异的作序者。唐梦赉深为蒲松龄敬重, 聊斋志异中泥鬼 、 雹神篇皆为对他的神异记事5。 张绂,字孔绣,号似圣,生于缙
6、绅之家,明礼部尚书张至发之孙,清顺治年拔贡,地方名士,终身未仕,参修过淄川县志7。其子张笃庆(1642-1715) ,字历友,号厚斋、昆仑山人,少时与蒲松龄、李尧臣等结为“郢中诗社” ,作为同窗兼诤友,曾写诗规劝蒲松龄“聊斋且莫竞谈空” ,莫因聊斋影响举业,亦以拔贡终老,在清代享有诗名,传入清史稿文苑传8。崂山之行,其父与好友前往,笃庆是否同行,有待考证。 还有一位同行者赵金人,这是盛伟先生近来的考证。张笃庆有诗赵徵君月麓 ,其中一首称赞赵金人画作:“间画一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眠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 ”9盛先生认为,所画为海市,是对八人游崂所观生于沧州岛处海市景象的描绘
7、10。赵4晋石,名金人,字晋石,号慎庵,原字百缄,别号月麓,庠生,结交多名士,曾设馆青云寺,慕名投师者甚多,著有借山楼诗文集9。为蒲松龄外甥,舅甥交好并曾同读,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作孙蕙幕宾,正是赵金人引荐11。此番崂山之行,赵金人同往亦在情理。 而另外的同行者至今莫能确证,料想还应在淄川士绅交往圈中寻找。明清时崂山为即墨辖地,从存世崂山游记看,其时官员士绅游崂,往往先以即墨城为投至地,多由地方官员或蓝、黄大族之家接待陪游,如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山东提学邹善、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清代山东巡抚徐绩等游崂皆是。康熙十一年(1672) ,高珩时任刑部右侍郎,一干人等的崂山之行于公于私皆可,若有京官
8、降临本县,时即墨知县康霖生(康熙九至十一年在任)倘若获知,怎能不亲自或委人接待?揣测当有地方士绅或官员伴游。 二、游崂行程及所见 蒲松龄等崂山之游,今已难窥全貌与细节,只在唐梦赉志壑堂杂记中简略有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 ”继之, “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 ,见到了海市奇观24。就唐文而言,追忆海市是记事核心,游崂行程是背景交代,是以仅为大略,或只为游崂的一段行程。今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语焉不详的记载,沿其游览所去,依前人旧典旧文之记,复现其游山路线,及可见或当见的已名、既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
9、之胜。 崂山,位于即墨东南5海隅,面积约 500 余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巨峰(崂顶) ,海拔 1132 米。域内万峰攒立,境胜绝幽,栖真多有,宫观时见,古有“神仙窟宅” 、“灵异之府”之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然往昔时,偏居齐东,路途险远,交通艰难,清末始开道路,后几经拓扩,方有今日之便。 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地,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东走窑货堤即蒲公游崂选路。西走梯子石,经沙子口,走流清湾、大平岚,上梯子石(民国修为石阶路) ,下至八水河口,顺涧北上或涉涧东去,可到上、下清宫。此线上世纪 60 年代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
10、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明清时人们游山,多走东线,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此线民国 20年代辟为公路,旧时亦多险处,但与梯子石线及由巨峰而来的几条险远山路相比,这是较平夷省力省时的路线。 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偏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12101。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 (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 ,即指此庵。村时名“王家庄” ,高弘图改为“太平村” ,因前有道观名“太平宫”
11、 ,村中人家不多, “四五家烟景也”13253。清中后期发展为海边鱼镇,文人多有诗作颂赞其繁盛景象。修真庵则于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14229,清代屡加整修。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清末黄肇颚著崂山续志载康6熙十年(1671) 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15309 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于资财,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条件应为充裕。一行人等由此南去,游览了崂山东南景胜,之后原路返归此处。 王家(哥)庄周边地势平坦,前有河流东走入海,东北处有“小蓬莱”景胜。东南去约
12、7 里,为上苑山。山脚东下为仰口湾,海岸金沙铺地,细软平坦。海湾北侧为峰(丰)山,山不甚高,下为绿石滩,出产绿石温润深碧,可雕可琢。山海之间为蒲等南游必经之路。 上苑山半处道宫即“太平宫” ,又称上苑,初名太平兴国道院,传为宋太祖予华盖真人刘若拙的敕建道场14172。周侧有槐树洞、犹龙洞、龙眠石、绵羊石等景致,宫东狮子峰尤为奇秀,攀顶东眺,大海荡漾如在足下,令人神怡,明末黄宗昌(监察御史)著崂山志有记:“海涛冲击,直至峰下,千里一瞬,殆不足喻也。 ”1382 此处为“宾日”观日出的绝佳之地,明清士人游山多宿住宫中,以观海上日出胜景。明代陈沂、高出(河南参政) 、陶允嘉(凤阳通判) 、王有恒(军
13、职) 、高弘图等皆有游记传世,对其瑰丽景色尽加称叹。北下涧底有仙人桥、白龙洞等,景胜清幽洗人尘俗。 下山沿海侧小路曲折南去,过泉儿岭(泉岭) ,行约 6 里为雕(钓、刁)龙(翎)嘴(崖) ,黄宗昌崂山志记为“叼龙矶”1388。蓝水崂山志有记此处形胜:“雕龙嘴,又名钓龙矶,由白云洞东走脉,至海滨突起危岩,色赤黄,石理纷披如璎珞下垂,下半内缩,一大圆石7悬空探出,酷似骊龙颜下珠,每遇潮来,洪涛颠荡,摇摇欲飞。 ”1625此处亦为蒲等南游必经。 叼龙矶西侧为大仙、二仙两山,翻山行约 6 里山路可至白云洞(海拔 400 米) ,清初道人田白云建观洞中14176。周志元崂山志记,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
14、危岩,前临深涧,二仙山峙其东,望海门矗其西,东南俯视大海,气象万千。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 ”1245 洞周大石以方位取名于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宫观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七言诗白云洞自吟 (题白云洞 ) ,诗云:“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17究竟是否为蒲公游览亲笔,待证。 越叼龙矶,过青正(龙)河,南行约 3 里至那罗岩(延)山东下。山前抱中有寺名华严庵(民国市长沈鸿烈改庵为寺) ,距海侧约 3 里。庵为黄宗昌、黄坦(曾任明浦江知县)父子两度修建,顺治九年(
15、1652)建就1680。传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反清起义失败逃此,为慈沾大师藏匿,得法名善和,终老庵中1664。 庵西南处有那罗延窟,黄宗昌崂山志记:“天然巨石,结为窟,门向北开,周围约十余丈,高如之。窟中四壁完好,底石光且平,一气浑成,俨然石阁也;后壁有薄石架出,可丈许,如阁之覆板,结为龛,可供法座;其窟之圆窦冲天,径可丈余,引光入焉,俾无浑眛。 ”1387华严经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 ”唐代佛界认为其在崂山,明万历年间高僧憨山寻访来此,居处窟中修行多年,后在崂8山南麓筑海印寺,僧道争地败诉后,毁寺南谪离崂1663。传言那罗延佛成道此处,窟内通天圆窦是其法力所为。周边有望
16、海门、天池、华严洞等景胜,西上可去棋盘石。 那罗延山东南对处为翻(返)燕岭,山岭约 2 里之距。翻燕岭,有音近字异多个名字。明陈沂鳌山记记为“翻燕岭”13215;高弘图崂山九游记记,高氏至此闻名为“翻眼岭” ,认为“得名不典”13255;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地图上此处标为“番叶岭”1846。闻音记名,音近字异地名,崂山地多有。翻燕岭即唐梦赉、张绂文中所记八人观海市所在番(翻)辕(袁)岭,但海市是在游览八仙墩后踏上归途再过此地时所见。民国时翻燕岭上建斐然亭,今岭之前后有村名返岭前、翻岭后,翻燕岭亦简称为“返岭” 。 岭下小路名窑货(河)堤,长约里数,是南去的险绝之路,黄宗昌崂山志记:“窑货堤,山之东
17、偏皆削壁,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 ”1389 道路窄仄,不容人并行。民国20 年代,窑货堤方被拓宽。翻燕岭、窑货堤亦是游崂东南的必历之地。 过岭南行约 3 里,河流西来,今名泉(璇)心河,源出巨峰,落差大,雨季时水势凶猛,明清游记中名“恶水河” ,入海滩头,石块磊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乱石滩” 。 穿滩东南行,约 4 里过长岭,山势稍缓。继续南行 5 里许,抵黄山,西侧山峦有崮耸立,石色略黄,名“黄山崮” 。其下地势略旷,景色奇美,黄宗昌崂山志记:“沿路皆大石错落,忽峭壁,忽坐矶,苍松杂出其间,折而愈藩。即山阴道中,未必尽如此之天造也。 ”1390 9再南行
18、5 里许,为青山。西南山崮名青山崮,村落名青山村,人家参差散落涧北,涧水自西山来,名“分水河” ,东下海湾为青山湾。民国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了此村庄的由来:“明万历初,由福建、台湾逃户,唐、林二姓遁于此,与本宫看山为佃户,以后引来多家,遂迁居于分水大河北岸,依山为村,仍旧山之名曰青山村 。 ”19自此西上可至上清宫,西南下可去太清宫,东南越岭可到八仙墩。明清游山者多于村中止息食宿,如明末张允抡(曾任饶州知州) 游崂东境记中有记,太平宫观日后,一路南行,抵青山时天色昏晚,只得留宿村中11260。蒲公等游览八仙墩后,唐梦赉所记“再宿青玉涧” ,疑即此处。 蒲松龄等自修真庵来游上清、下清的路线,虽无有
19、更多文字可证,而上述线路修真庵上苑山叼龙矶那罗延山翻燕岭窑货堤黑水河长岭青山黄山,在古在今都应是必然之择,明代高出、高弘图、张允抡等人游崂东南境皆如是取路行走。泉心河、长岭、黄山等处,今虽有西行山路通明霞洞,下行可至上清宫,但皆需几经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易迷向,当时难以为人取行。 其后行程据唐梦赉之记,先去上清宫(庵) ,再去下清宫(庵) ,如是当由青山村西上。越松风岭西下,行约 4 里山路,即到上清宫。 道教有三清境说,崂山据此建有玉清、上清、太清道宫。上清宫之建年代甚早,元于钦齐乘有记:“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 ”2046 华盖仙人即太平宫
20、创建者刘若拙。是处周山环绕,海拔约 300 余米,蓝水崂山志记:“上清宫,俗名上宫,宋建,在幽谷中,倚聚宝峰,西南为锦屏山,东南为宝10珠山,北为昆仑山,东为青山。 ”1617 宫前银杏树粗壮为建宫时栽种,黄宗昌崂山志记:“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1391。宫侧巨石上刻丘处机、陈沂题字题诗,均镌于清前。宫植白牡丹,极繁盛,宫中有牡丹为人移栽后显异再生传说,明高弘图崂山九游记有记13256。蒲公此来再闻传说,将之演绎为聊斋志异香玉篇,对此笔者已撰文21。 东北上有明霞洞,嘉靖年孙玄清于此受传张三丰,盲目复明,而弃释入道,创立了崂山金山派道法15267。洞外四望,景色尽揽,周志元崂山志赞曰:“
21、四周峰峦回视如屏障,山外海光明澈如镜,向下俯视,悬崖深壑,真洞天胜观。 ”1247 后山又有玄真洞、三丰洞,传言张三丰静修其中。景致幽绝,洞宫仅距 3 里之远,蒲公此来能否一游此处?游崂的再下站为下清宫。由上清宫去下清宫,道路有二:一西下龙潭湾(瀑) ,折而南沿八水河南下,至海口东去可达,约 6 里路程,路稍难行,然沿途巉岩清流,景色优美;二由上清宫东南去,越宝珠山(海拔 400 余米) ,下行至海边即可,路程略近,约有 4 里,下行之际景色尤奇,前望长空如洗,白鸥翔飞,足下碧海渺渺,波光粼粼,山坳中绿树葱茏,飞甍斗拱,青灰道院隐现,恍若仙境。若行色匆忙,此一路线当为首选。 下清宫,实名太清宫,上清宫处其北上,故二者对称上、下清宫(庵)或上、下宫。背后宝珠山七座山峰拱卫,东屏甘龙山,南当太清湾,处坳谷中,地势平阔,无严寒酷暑,草木长青。黄宗昌崂山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