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26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战略转型内容提要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全球经济失衡的通道中。尤其是经历了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失衡对全球经济复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球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以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在认清全球经济失衡本质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外部环境,利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机会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型。中国和印度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将面临着较为严峻且不利的国际分工、贸易、金融和治理环境。两国参与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模式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因而两国在寻求全球经济再平衡、外向型经济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

2、鉴经验教训。 关键词全球经济再平衡新兴经济体国家外向型经济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26-07 一、传统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全球经济失衡”一词为 IMF(2005)首次正式使用,意指个别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贸易赤字,而对应的贸易盈余则大量集中在其他国家。参见罗德里戈拉托(Rodrigo Rato,2005)作的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长期过程中如何起到持续的建设性作用?现有其他新兴经济2体国家(如印度)的现实经验,可以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借鉴。 全球经济失衡

3、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体现出了极大的破坏力和难以修复性。发达国家政府救助金融危机的普遍思路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通过扩大国家负债来获得资金并直接注入金融机构,或购买其金融产品。汪进、尹兴中: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再平衡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分析 , 经济学动态2010 年第 6 期。以美国和西欧等发达经济体所代表的高消费增长模式和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上述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削减,以美元为代表的世界货币贬值趋势总体上依然难以逆转,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延续下去。而失衡问题给相关经济体所带来的经济

4、结构问题将直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造成障碍。全球经济再平衡显得迫在眉睫,如布兰查德所说,保持经济复苏势头需要国内和跨国精密的再平衡措施。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维持全球经济复苏势头 , 金融与发展2009 年第 9 期。 全球经济再平衡则是指通过各个经济体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协调、磋商与合作,从而解决全球经济中所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失衡问题(诸如贸易失衡、经济增长路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金融体系失衡等均在此范围内) ,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增长保持相对平稳与均衡。刘航、赵景峰、吴航: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 经济学家2012 年第 6 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同国家在选择全球经济

5、再平衡路径上有较大分歧。本文所持的观点为:发达国家当前的经济结3构和既定增长路径使得其无法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任务,原因包括:1)在美国语境下,全球经济再平衡仅限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只不过是美国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并通过美元汇率变动实现双向套利的借口;2)美国不可能也无法改变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和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3)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财政赤字和促进美元贬值的措施,其巨大惯性定势不仅无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还只能加剧世界经济的失衡。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键为新兴经济体实现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加速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会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全球经济

6、失衡本质上是由长期形成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所导致的,是传统的全球经济运行体系和分工体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最大阻力来自于部分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所主导的、依赖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不平等分工和交换体系的传统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机制一时还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改变。甚至,Cooper(2004) 、Mckinnon & Schnabl(2004)认为失衡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是可延续的。第一,在传统的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洞化与其他经济体的产业低端锁定并存。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FDI 的国别

7、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动。20002011 年,中国 FDI 利用额增长 204.5%,印度增长 779.4%,而美国和德国均为负增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并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通过离岸外包转移到境外4完成,从而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空洞化不可避免。如 2000201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 14.7%降至 10.1%。而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可缓解本国资本要素约束,通过模仿创新获得动态比较优势,同时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其产业被低端锁定,国内产业高级化步伐被减缓。 第二,传统全球贸易体系中,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逆差与其他经济体受出口阻力困

8、扰并存。由于发达国家已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因而为满足本国基本消费需求,必须依赖货物进口。2011 年 G7 国家中的五个均出现了经常项目逆差,其中货物贸易差额较大。发达国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倾向于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壁垒。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不断涌现。如 2012 年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 77 起,涉案金额 277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1.6%和 369%。同时,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低端锁定,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实施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限制。这加剧了该国收支失衡,且不利于其产业长远发展和国

9、民福利最大化。如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 1990 年为 33.04%,2000 年为 32.32%,2008 年为 28.41%,不升反降。另外,发达国家一般采取严格的移民限制,割裂了国际要素市场,从而使本国劳务成本极高,增强了本国居民的国际购买力。刘航、赵景峰:服务产品国际价值的转形和国际转移及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3 期。因而,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是客观必然的。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强化是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的暂时结果,5无法改变世界贸易体系的长期趋势。 第三,传统全球金融体系中,发达经济体滥发货币与其他经济体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存。发达国家为了追

10、求增长和就业,往往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20002011 年,美国的 M0 和 M2 分别增长了 91.8%和 84.9%,同期GDP 仅增长 52.5%,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远超过了同期 GDP 增幅。而以2000 年为基期,2011 年美国 CPI 仅为 130.6,可见美国运用开放经济手段消化了很大一部分通胀压力。在现有世界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拥有大量顺差,积攒了巨额外汇储备。目前外汇储备量居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俄罗斯、巴西、韩国。尤其是中国,其外汇储备占全球总量 30%以上。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世界货币优势,向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

11、国家举债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目前美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债总计已超过 10 万亿美元,其中约 30%由外国政府持有。 第四,传统全球治理体系中,发达经济体实行双重标准与其他经济体缺乏话语权并存。世界治理体系是指维护世界秩序的制度性安排。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因而其治理结构也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国际经济事务的规则制定和争端裁决,都是由发达国家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来完成。IMF 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机制是由会员国认购的股本决定。IMF 重大决策必须有 85%以上的赞成票支持,而美国就占 18%,也就是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在世界银行成立之初,美国占有 35%的股份,现在

12、也还占 17.37%。在贸易领域,WTO 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就国际贸易讨价还价6的场所,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足够发言权。尽管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并承认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与作用,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和决定性有所提高,如中国、印度等在多哈回合中组成了“20 国协调组” ;G20 峰会已经替代了 G8 峰会部分功能;中国在世界银行和 IMF 中的席位份额都上升至第 3 位等。但大部分争取更大发言权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G20 峰会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新兴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份额与发达国家仍相差甚远,而且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及模式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 二、新兴经济

13、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 角色对比:中国与印度同样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印度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模式有较大差异,印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和吸取。 1.两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对比 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获得了丰厚的比较优势利益,但优势产业过于集中,产业结构和外贸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第一,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世界分工,目前已成为“世界工厂” ,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展现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 FDI 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排名均居第二。2011 年,FDI 总额占世界的 8.13%,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 9.93%,出口额占世界的 10.4%。粗钢、水泥

14、、化肥、棉布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美国和日本的第一大、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美国和欧盟的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可见,各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较深,中国已充分融入与发达国家垂直分7工的生产模式。第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于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制造业部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在 2006 年之前,中国工业领域 FDI 占 FDI 总额的比重维持在 70%以上。进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购进原料、销售货物构成的。2011 年在华外资企业货物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51.1%。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总产值相差不多,但是增加值相去甚远。可见,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

15、中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较低阶段。第三,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落后。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占世界的 10.4%,而服务出口额仅占 4.4%,说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对较弱,长期为逆差。这说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没有成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与中国相比,印度具有更加高级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高,但是存在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与中国长期以来突出强调第二产业地位不同,印度坚持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自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而印度则经历了“一、三、二”向“三、二、一”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以服

16、务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模式。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越印度,但是顺差额与竞争力等指标依然较后者大幅落后。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从绝对数字来看,2011 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额为-545 亿美元;而印度则为183 亿美元。从相对比重来看,2011 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之比为 18.7,服务贸易相比货物贸易而言微不足道;而印度这一比例则为 12.8。值得一提的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印度开8始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资本引进战略,从而成功的规避了“比较优势陷阱” ,进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了相对高端的地位。与中国的 FDI 大多集中于机械设备制造和房

17、地产行业不同,印度所引入的 FDI 则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金融产业以及通讯行业等。不仅如此,在服务外包领域,印度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包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路径的变化:印度的经验及其启示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 年第 4 期。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的外包承接,显著地推动了印度软件研发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印度的产业模式也被认为过度超前,其自身也已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薄弱问题,尤其是制造业外向性程度偏低。印度的制造业还未完全融入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其工业增加值、FDI 和出口贸易远低于中国。印度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等)

18、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外商投资。于蕾: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 FDI 的视角 , 上海经济研究2008 年第 12 期。而且同中国相比,印度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市场开放度较低。而在人力资源方面,印度大约 40%的人口为文盲,且多数均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劳动力优势难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角色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数额巨大,但顺差的国别、产业和要素来源分布过于集中,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转变。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作用。20002008 年,中国的净出口对 GDP 贡献率由 2%升至 10%,外贸依存度9由 40%升至 60

19、%。中国自 1994 年以来一直为贸易顺差,19942008 年顺差额从 54 亿增至 2981.3 亿美元。尽管 2009 年以来有所下降,但相对排名也维持在高位。截至 2012 年底,中国已积攒了 3.31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生产优势和贸易优势已形成了有效互动,而且雄厚外汇储备能够帮助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多主动权。 但是,连年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特别是顺差来源非常集中,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首先,按国别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盟。2011 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顺差分别为 2023 亿和 1431 亿美元。在欧盟各国中,中国的

20、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荷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仅对该四国的顺差就占欧盟全部的 75%以上。其次,分行业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低端机械设备行业。这些行业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属于夕阳产业,但是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而且行业组织发展完善,内部工会力量较大。因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案件频发就成为必然。2010 年以来,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和欧盟,且大多涉及纺织品、贱金属制品和低端机械设备等。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对外贸易结构更为合理,外贸规模增速也较为稳健,但是其市场开发程度依然不足,贸易政策较为保守,由此导致出口导向型战略对于外贸增

21、长的贡献较为有限。尽管从总量上看印度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远不如中国,但是其贸易主体和对象的结构更为合理,因而相比中国遭遇了更少的贸易摩擦。2011 年印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出10口额、进口额分别占世界的 2.1%、1.7%和 2.5%,而同期中国的额度分别为 9.9%、10.4%和 9.5%。其合理的贸易结构主要体现为:第一,印度的出口贸易对于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其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投资额中,出口导向所占的份额均不超过 10%。相比之下,在华投资企业的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 50%。第二,印度的外贸产品结构更加合理。20002010 年,印度最终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 8.05

22、 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则下降了 12.76 个百分点,印度的半成品和零部件出口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的大小和增幅都远低于中国。这说明中国和印度都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分工,且均处于相对低水平阶段,但中国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更强。第三,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更为良性。2002 年以来,印度的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始终处于顺差,且连年扩大,至 2011 年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已经达到 183 亿美元,而相比之下,服务贸易逆差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而且,印度服务业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占比的降幅和现代服务业的增幅远超中国。第四,印度的出口目标市场更为多元化,国别集中程度较中国更低。 尽管印度的贸易结构相对更为合理,但其国内市场开放的程度仍偏低,对货物出口的鼓励促进力度远不如中国。印度的最高关税水平维持在高位(约为 20%) ,远高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值(分别约为 10.4%和 13.3%) 。Restall. H., Indias Coning Eclipse of Chin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3, 2006.虽然印度政府倡导出口导向战略,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其毕竟要比中国对外开放晚十几年,且开放进程中曾一度经历过保守开放模式,直到目前保守倾向在一定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