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荣誉教育: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荣誉教育是我国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从荣誉教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教育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荣誉教育的内涵,梳理了荣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从荣誉学院、荣誉课程、滚动机制、个性化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我国荣誉教育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荣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53-0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迫切希望能有一批拔尖人才能引领和推动行业的发展,从中科大的少年班到“珠峰计划”的实施,教育界一直在探索我国拔尖人
2、才培养的模式。2000 年,浙江大学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竺可桢学院,首次提出对优秀的学生实施荣誉教育。实际上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了一批荣誉项目和荣誉学院,对优秀本科实施荣誉教育。那么,什么是荣誉教育?我国的荣誉教育兴起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因素推动了荣誉教育的发展?其发展状况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荣誉教育的内涵剖析 “荣誉教育”一词最先源于美国,是当时顶尖本科学院斯万斯莫尔学院的校长弗兰克?艾德洛特最先提出并付诸实施的。要厘清荣誉教2育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荣誉”的内涵。从词源学上看,荣誉乃由“荣”和“誉”二字构成。在古汉语中, “荣”有多种含义:说
3、文中解释“荣,桐木也” ,是指梧桐树;吕氏春秋?务大记载“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 ,是“显贵、荣贵”的意思;易?繁辞上记载“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是“光荣、荣耀”的意思;列女传?班婕妤记载“美皇英之女舜兮,荣任姒之母周” ,是“赞扬”的意思。 “誉”在说文中被解释为“称” ,指测定重量的器物,后来引申为两层意思,一是“称赞,赞美” ,二是“名誉、声誉” 。由上述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荣和誉的原始意义都是具体的实在“器物” ,后来引申为一种抽象的意义,即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的“光荣的名誉” 、 “荣耀” 。在英文中, “荣誉”一词常被翻译为“honor” 。被解释为“光荣” 、 “尊敬” 、 “授
4、予某人的” 、“道德标准”等意思。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荣誉”一词与“光荣” 、 “称赞” 、 “尊荣” 、 “名誉”等词语相关,而这些词语又都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具体来讲, “荣誉”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肯定。因此,我们认为,荣誉是由于成就和地位突出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只有最终作用于人时,它才会真正起到作用,发挥其效能。 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所谓荣誉,是指个体或者集体由于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地位而被一定的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积极评价。其根本作用在于肯定取得的价值和贡献,激励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具有使人成材作用。所谓成材, “对于个人来说,是指通过教育的造就和培养,以及
5、自觉地进行文化内化、具有谋生的本领,有了得以自立的条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对社会来说,有了一个可用之材。就3获得了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荣誉教育则是强化教育的“成材”作用,其培养的不仅仅是“人才” ,对于个人来说,它不只是为了培养个体的谋生的本领,更是为了培养其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技术、创建新的学科、开拓新的产业的本领;对于社会来说。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可用之材” ,而是能“引领社会风尚、转移国运”的大用之才。因此,荣誉教育“是指专门为优秀拔尖的、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本科生设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也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荣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
6、获得荣誉感的教育,也不是为了使其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的一种评价,而是将对人的教育“置于”荣誉的场域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育者是荣誉教育的主体,处于指导地位,与荣誉教育在同一时间产生,不仅是荣誉教育的主导者,更是荣誉教育的推动者、改革者、实践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荣誉学院的教师都是本校或者该学科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他们自身就被冠以了许多“荣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等。在美国,荣誉学院的任课教师要被荣誉学院管理委员会推荐,并且得到院长的批准才可以获得荣誉学院任教的资格,他们都是自己所在学科的带头人和佼佼者。 其
7、次,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处于被指导地位,他们在接受荣誉教育之初,也被冠以了各种“荣誉”:要么是天才、怪才、优秀、拔尖、智力超常,要么是国家学科竞赛大奖获得者、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者、高考状元等等。对于荣誉学生的选拔都以高分数、高智商、高的综合素质4等为标准。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普通学院的学生要进入荣誉学院,GPA 要达到 4.2 以上。不仅如此,他们接受荣誉教育以后,也会享受到各种荣誉或优待: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小班化的教学、专业的导师制、高额的奖学金,高比例的荣誉和出国机会等等。 再次,荣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荣誉教育的目标,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成材” ,即造就和培养拔尖创新
8、人才,具体来讲,包括“鉴定出那些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为这些荣誉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在最高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培育一个可以鼓舞荣誉学生志向和激发他们做出成就的学习环境,借此培养他们的尊严、自尊和潜力。 ”教育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对受教育者施以什么样的精神影响、给予什么内容的文化的问题。荣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给学生树立一种精英意识、荣誉意识、领袖意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荣誉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研讨课程。较之普通课程,它们是经过教育者选择、过滤,甚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被认为是最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优良文化。 最后,荣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具有独特性。荣誉教育主要采用个
9、别化、特殊化教育形式,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文化、精神和意识的传递都是单个进行的。在荣誉教育活动中,主要采用个性化教育形式,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需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荣誉教育的方法主要以问题研究法为主。荣誉学生的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不是简单交代课程的一般知识,而是以问题为主线、按单元组织,力图通过学科交叉核心课程的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地发现和思考问5题。激发学生不断探求“为什么” 、 “怎么办” 。此外,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小组讨论等也是荣誉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高校荣誉教育的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法,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
10、少年班成立,30 多名智力超常的少年被破格选拔,自此,我国迈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1984 年,少年班初见成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2 所重点大学成立少年班。各大高校的少年班在人才选拔模式上“不拘一格” ,也确实培养了一些拔尖人才,然而,揠苗助长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天才少年”的创造性,于是,在一片批判和叫骂声中。除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外,其他高校陆续撤销了少年班。1991 年开始,我国在重点大学开始试点建立“理科基地” (全称“高等理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截止 1996 年,共建立 83 个理科基
11、地;1994 年,批准建立 51 个“文科基地” (全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这些基地的建设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教育教学人才,使我国在拔尖人才培养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0 年 5 月,浙江大学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开始对优秀本科生实施荣誉教育:2006 年,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2007 年北大元培学院成立;2008 年少年班创办 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2009 年。作为“钱学森之问”的回应,教育部联合中组部启动了“珠峰计划” ,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 2
12、0 所高校率先试点,进6一步推动了荣誉教育的发展。2010 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国内 194 所高校开始实施,荣誉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我国高校荣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然而,荣誉教育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日益突出。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思想“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重课堂讲授、轻实验实践” ,教学方法“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自学” ,教学手段“重书本、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轻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种情况下,实
13、验班、荣誉项目、荣誉学院就成了高等学校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其次,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然而, “从 1900 年到 2002 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 497 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1997 年到2006 年收录在科学引文索引(sCL)数据库的论文,按 22 个学科领域分类分析,各学科排在 250 名左右的顶尖科学家,全世界共约 6097 人,而中国只有 19 人,其中 15 人来自香港。 ”科技的落后和高科技人才的匮乏深深触痛了国人的自尊心,培
14、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了各行各业的迫切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荣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最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传统的办学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有赖于一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实干、外交家的策略、军事家的勇旅的杰出人才来引7领和推动社会经济改革。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校荣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根源。 三、我国高校荣誉教育的发展 1.荣誉学院:荣誉教育的主要模式 我国荣誉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荣誉学院、荣誉项目、荣誉计划、荣誉实验班、基地班、特色班和卓越班等等。在荣誉教育的发展中,有的高校在特色
15、班的基础上成立了荣誉学院,有的学校则以荣誉项目为载体成立荣誉学院,以入选“珠峰计划”的 20 所学校为例,6 所高校在现有荣誉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该荣誉项目。如: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础项目组、南京大学在匡亚明学院组建“基础学科拔尖预备生计划” ;中国科技大学在少年班学院成立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计算机科技英才班;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学院成立求是科学班:四川大学在吴玉章学院建立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复旦大学在复旦学院实施望道计划。8 所高校在原有基地班或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荣誉学院。如:南开大学成立伯苓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致
16、远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英才学院;武汉大学成立弘毅学堂: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励耘学院;兰州大学成立萃英学院。4 所大学仍以荣誉实验班的形式开展该荣誉项目。如: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理科物理实验班和理科数学实验班:吉林大学开设唐敖庆理科实验 I 班和理科实验 II 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高等工程学院、华罗庚班、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该计划;同济大学开设探索生命科学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荣誉学院作为一个8机构健全、组织完备的机构,将会成为我国未来荣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2.荣誉课程:荣誉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课程主要规定了运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17、,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是荣誉教育的重要任务。荣誉课程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主要针对荣誉学院学生所开设的教育内容。荣誉课程以教学“高端化、研究化、国际化”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荣誉课程以小班化教学为基础、名师优教为核心,以基础深厚、教法先进、知识交叉复合为导向。以培养国际化、专宽交的未来精英人才为目标。以浙江大学为例,荣誉课程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一是对传统核心课程的提升:二是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三是对国际一流大学
18、荣誉课程的移植。 3.滚动机制:荣誉教育的质量保证 滚动机制(部分高校称之为淘汰机制)是荣誉学院为了保证荣誉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大高校荣誉教育中都会实行这一举措。主要做法是:每学期或每年对荣誉学生进行考核,将不适应在荣誉学院(或实验班)学习的同学转至相应的专业学院。而将专业学院的优秀学生纳入荣誉学院进行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淘汰制”逐渐9以“人性化”的方式推进。如:南开大学伯苓班采取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多次选拔,多轮考察后决定学生的退出和进入。 4.个性化培养:荣誉教育的强化措施 个性化培养是我国高校荣誉教育为
19、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强化措施。一般来讲,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先在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第二学年,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院或者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与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兰州大学萃英学院为每 24 名学生配备 23 名国内外导师。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兴趣,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山东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学业导
20、师轮流人住学院,定期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5.国际合作:荣誉教育的主要动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我国荣誉教育的主要动力,各大高校的荣誉项目自实施以来,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的大学荣誉学院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开展树立方向的人才培养;与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展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有的大学利用暑期派学生参加暑期学校,如:西安交通大学每年暑假都派遣数学实验班的学10生赴美国 IOWA 大学参加暑期学校;有的大学则邀请国外大学教授任教,如:北京大学邀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课程改革,采取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方式,推进课程的国际化,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清华大学聘请美国普渡大学复分析领域著名专家 David Drasin 教授讲授“复分析”:也有一批学校通过短期的交流或者国际会议的形式,将学生派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为荣誉学生到国外实验室和科研组学习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每年寒暑假都会派遣优秀学生到香港科技大学、美国 UCLA 和 RICE 大学开展暑期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