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青海蒙古族民俗文化研究概述蒙古人自 13 世纪 20 年代进入青海,经历了 700 多年的历史。期间北上南下,有过辉辉,也有过衰弱。但是最终在这广阔而多姿的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青藏高原辉煌的历史。蒙古人迁居青藏高原之后,承袭蒙古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对周边汉、藏、回、土族等民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性文化。青海蒙古人的民俗,虽然保留着古代蒙古人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今天看到的青海蒙古民俗,不但与内蒙古蒙古人有所不同,与新疆蒙古人也有差别
2、。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青海蒙古人的民俗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青海蒙古人的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人生礼俗及社会民俗文化变迁等方面。本文仅限于这一时期以汉文发表的论文,介绍有关青海蒙古民俗的研究的大致状况,并对其现状和特点的梳理和归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不成熟的小结,以期推动对青海蒙古民俗的进一步研究。 一、生活民俗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青海蒙古族,大部分依然从事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衣食住行基本上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诸多方面产生了变2化。 饮食作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
3、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韩官却加的“青海蒙古族食俗琐谈” ,乌云才其格的“简述海西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演变和特点”论文,比较全面介绍了青海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变。另外,贾?儒、哈?乌兰巴托、阿盈娜等分别探讨了青海蒙古饮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习俗“德吉” 。贾?儒“德都蒙古语德吉 (degeji)的文化内涵及发展演变” ,哈?乌兰巴托的“试论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及其渊源” 、阿盈娜的“查干萨日 (即春节)里的德吉青海蒙古族为例”等,从“德吉”一词的解释和“德吉”习俗的过程入手,对这一至今在青海蒙古人中传承的蒙古古老的习俗和神圣的礼节的产生、内涵以及变迁进行了较全面探析,认为作为一种礼仪习俗
4、,它表示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明确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它要求生活在蒙古族语言文化“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对自我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意蕴的反映,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大多数民族至今还承袭、保持着其民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关于青海蒙古人服饰概述的有红峰“青海地区蒙古族服饰述略” ,试图在一个“服饰文化区”的概念下,提出了德都蒙古服饰的两个文化区域,即以多元文化因素的河曲地区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和基本上保留了卫拉特传统的柴达木地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观点,并基于德都蒙古进入青海之前的经济生活的历史文献,对当今德都蒙古服饰的特点及其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然而,民族
5、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漫长的历史3的进程,受社会、地理及其服饰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民族间的交流的诸多和民族融合因素的增加,其质地、款式色泽以及工艺等会有变化的。艾丽曼的论文青海省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正是从这一角度揭示了河南蒙古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认为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亦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发生极大的变化。洪玉范“青海蒙古人的风俗” ,通过对服饰、饮食、待客、婚嫁、节庆等民俗的介绍,认为青海的蒙古人长期与青藏高原的藏族、土族等民族文化的涵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的独特风俗习惯。 二、民间
6、信仰与习俗 古代蒙古人的民间信仰,离不开萨满教的观念,相信天地、山河、树木等万物有灵,在信仰的诸神中天神(腾格尔)为最尊。萨满教经历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到佛教传入以后,走向衰老。蒙古人元朝时期与藏传佛教产生关系,青海蒙古人在固始汗统治青藏高原时皈依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接受了一种新的文化因素。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的原始崇拜及生态价值观” ,基于青海蒙古人的祭敖包、祭海、火崇拜、水崇拜等信仰事象的描述,认为蒙古族对神灵与自然生态的崇拜以及其游牧社会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作为社会生活经验的传统环保意识与习俗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现
7、代社会。红峰“青海蒙古族信仰文化述略” ,对青海蒙古人的“天神”与“地神”崇拜、祭拜火神、祭成吉思汗等分别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论证青海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 但同时4又保留某些古老的信仰文化, 有的甚至遗传至今。厍立君“青海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探析”一文,青海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入手,试图对青海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进行宏观探讨。吉乎林“青海蒙古族土地信仰” ,阐述土地信仰的原因、内容以及相关禁忌的产生、认为源远流长的“土崇拜文化”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僧格“青海蒙古族羊甲骨卜及其民俗卫拉特民间巫术调查之一” ,对于一个单一民俗事象,提供
8、了田野调查资料。该作者“蒙古人的飞禽崇拜” ,本文基于青海蒙古地区进行的田野考察资料和中外文献中的有关史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把这一旷之时日的原始崇拜分为神鸟、土鸟和候鸟三大类加以描述的同时,力图对其产生的原因、传承与衍变以及其内涵与外延作一文化透视。 在蒙古民族民俗中普遍意义的“祭敖包” 、 “那达慕”等,虽然很早引起学术界关注,并产生诸多学术文章,但是一直停留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与阐释。可喜的是,近两年出现了观点、角度以及研究方法新颖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论文。例如,艾丽曼“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敖包(拉卜则)祭祀调查” ,通过对敖包和拉卜则祭祀的变迁,深入地阐释了游牧民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萨
9、仁娜“仪式庆典中的认同建构与国家的在场以河南蒙古族的那达慕为例” ,一文,以河南蒙古族的那达慕为例,试图通过民间传统仪式的复兴与再造过程,探讨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族群身份如何得以建构和实践,并进一步揭示地方社会与族群、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那达慕是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地方体现的场所,也是民族与国家建立联系的场所。 三、人生5礼俗 人生礼俗是指家庭和社会为个人通过的重要阶段所举行的各种礼仪。关于青海蒙古族人生礼俗的研究,也有一定成绩。如苏依拉(文化) “青海蒙古族妇女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 ,在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实施计划生育之后的青海蒙古妇女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现
10、状及变化。苏依拉的还有一篇论文“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参与观察、访问、抽样调查、数据统计的田野调查材料, 从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民俗现状与变化亲属称谓和家庭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进行了描述研究。对仪式与仪式音乐的并行发展结构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的有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与婚礼仪式音乐研究” ,试图解释对婚礼仪式音乐中的传统因素与新接纳的外来因有的素之间的关系。艾丽曼“蒙藏风格参半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婚俗调查” , 结合文献资料介绍抢婚、收继婚、表亲婚、入赘婚等蒙古族传统婚制和蒙藏联姻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河南亲王
11、与藏族上层人物联姻,对河南旗蒙古族婚俗进行了考察,认为因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涵化过程,河南旗蒙古族婚俗既不同于卫拉特蒙古也不同于青海的藏族的特点。 还有红峰、阿拉腾其格“青海柴达木蒙古族婚礼仪式与象征” ,也分析了婚礼仪式及其文化象征功能。项秀才让、李朝“青海德都蒙古族剪发礼及其人类学解读” ,也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笔者基于德都蒙古族的剪发礼的田野考察和记录,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描述和分析这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认为在这样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上,主要是认可孩子作6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肯定这个孩子在族人中身份和地位的合法性,同时作为对社会新成员生存和成长的关心,为这个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
12、,做好正常生活和生计的基本准备。羊措、羊中太“青海蒙古族的继承习惯析论” ,基于较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青海蒙古人的继承习惯的沿袭、发展及其特点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只要遵行继承习俗的社会公德,才能保证全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青海蒙古人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具有独特的地方,红峰“柴达木蒙古人的亲属称谓文化初探”和“青海柴达木台吉乃尔蒙古族姓氏研究”等论文,基于一定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了民俗事象的文化内涵。佟格勒格“青海蒙古舅舅角色之解读” ,则从日常礼仪、人生礼仪和民间传说等三个方面解释了舅舅在青海蒙古人中的特殊地位。乐天“青海蒙古族丧葬文化”一文,简要且详尽地地介绍了青海蒙古人的治葬礼俗过程、
13、安葬礼俗(天葬、火葬、土葬、塔葬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禁忌习俗。 四、民俗文化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会影响民俗文化。傲东白力格“台吉乃人的民俗变迁(1900-1995)兼论民俗网络概念” ,试图“以小见大” , 揭示整个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社区分析方法,对近一个世纪台吉乃人的民俗网络及其变迁的趋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南文渊“青海蒙古族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 ,从史学的角度对青海蒙古人的生存地域的变更,生态环境的更替,生存方式的更替,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轮廓性的梳理,指出在不同时期所赖以生存的区域方位和生态环7境,创造出了具有
14、鲜明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 还有一些结合田野调查的论文,有宏观地描述,也有微观和具体研究。僧格“转型期西蒙古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蒙古牧区的实地调查” 、艾丽曼“论青海省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李元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过程分析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牧民定居点为例” 、韩官却加“新时期青海蒙古族传统与政治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郭晓虎、郎维伟“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 、阿俊蓉、梁玉金“多元文化视野下河湟蒙古族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为例”等,从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和分析了青海蒙古社
15、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结语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蒙古族民俗研究,产生了不少的成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人生礼俗、民俗文化变迁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尤其是对文化变迁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比如索端智、艾丽曼、萨仁娜青年学者的研究。他(她)们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新理论、新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文化涵化、族群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发展变化的轨迹和现状,可以说为青海蒙古族民俗及其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带来了希望。 总体上讲, 对青海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有的民俗类型显得十分薄弱,甚至不少领域还存在着学术空白,如青海蒙古族生产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习俗、传统游艺民俗等。其实
16、由于青海蒙古族独特的迁徙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这类型的民俗8既丰富又独特,而且残存着一些古老民俗。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有一些优秀论文,但整体的学术性较低,缺少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成果。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田野调查不够或者不深入。民俗研究的最大难度就是田野调查工作,没有田野的第一手资料,只摘抄和利用已有的风俗资料,不可能产生好文章。 (二)缺乏民俗学学科的方法论作指导,有些成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和描述民俗事象,没有提升到学术意义。 (三)有的成果缺少最基本的文献史料。 (四)前面已提到,青海蒙古人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历史,就是说这个部族经历的几百年迁徙当中,他们的祖先
17、与突厥、畏兀儿、乞儿吉斯、哈萨克等民族有密切联系,有一定的文化关系。近代,一部分游牧俄罗斯回归,一部分也进入西藏新疆,最后世居青藏高原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地方,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同样丰富多元的文化。所以,研究他们的民俗,需要与周边民族文化横向比较,也可历史民俗与现代民俗的纵向比较,这样会做出既有开拓性又有学术意义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食俗琐谈J.青海民族研究, 1990(4). 2 乌云才其格.简述海西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演变和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3(3). 3 贾?儒.德都蒙古语“德吉” (degeji)的文化内涵及发展演变J.9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2010(3) 4 哈?乌兰巴托.试论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及其渊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5 阿盈娜.“查干萨日” (即春节)里的“德吉”青海蒙古族为例J.学理论,2013(11). 6 红峰.青海地区蒙古族服饰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 2004(1). 7 艾丽曼.青海省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M.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8 洪玉范.青海蒙古人的风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1). 9 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的原始崇拜及生态价值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4). 10 红峰.青海蒙古族信仰文化述略J.青海民族
19、研究, 2001(4). 11 厍立君.青海蒙古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12 吉乎林.青海蒙古族土地信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13 僧格.青海蒙古族“羊甲骨卜”及其民俗卫拉特民间巫术调查之一J.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4 僧格.蒙古人的飞禽崇拜基于青海蒙古田野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1997(2). 1015 艾丽曼.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敖包(拉卜则)祭祀调查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6 萨仁娜.仪式庆典中的认同建构与国家的在场以河南蒙古族的那达慕为例J.青海民族
20、研究, 2012(1). 17 苏依拉(文化).青海蒙古族妇女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J.民俗研究,1997(1). 18 苏依拉.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5(2). 19 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与婚礼仪式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1). 20 艾丽曼.蒙藏风格参半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婚俗调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1 红峰,阿拉腾其其格.青海柴达木蒙古族婚礼仪式与象征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7(4). 22 项秀才让,李朝.青海德都蒙古族剪发礼及其人类学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23 羊措,羊中太.青海蒙古族的继承习惯析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9(4). 24 红峰.柴达木蒙古人的亲属称谓文化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2006(5-6). 25 青海柴达木台吉乃尔蒙古族姓氏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