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65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摘要审丑是审美的对立面,审丑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因为有审丑的存在才使得审美的意义更饱满、更鲜活;审丑是一种文化反映,是人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重要指向,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成果。当审丧失了立场,沦为纯粹围观、跟风、追捧状态,美便让位于丑,出现以丑为美、为利而丑的状态,即发生了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表现与危害在于:审丑背离审,消解为围观;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审丑异常崛起违背了审美的初衷。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经济根源在于泛经济主义的滋长,社会根源在于公共生活的匮乏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文化根源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匮乏。要消除审丑文化异化影响,必须大力发展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公共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对公民的审美教育,优化审美生态环境。 关键词丑;审丑文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丑”乃“?”的简化字。丑字起源于甲骨文,表示与手指有关的动作,其造字本义为拧、扭、搓、转,汉字简化后与酉字合并为?,意为酒醉后疯狂的神情,其义进一步引申为恶心难看的意思。丑为多义字,作为序数词排在地支第二位,与天干配合纪时;作为名词指戏曲角色,为脸部化装古怪滑稽的人物。在欧洲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最2早探讨了丑的问题;我国学界对丑现象的关注始于明代,但是审丑文化作为常用概念如此招摇却是

3、一个崭新的话题。 在近代社会以前,对丑的研究都是来源于美学的副产品,所以李斯托威尔说,审丑是近代社会精神的产物, “与美不同,在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的甚至痛苦的感情” 。1853 年, 丑的美学的出版不仅奠定了罗森克兰兹现代丑学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据考证,我国学者对“丑”的关注始于明代,1980 年代以后,审丑成为先锋文学的常用范式。1980 年代后期,学术界开始引进西方审丑理论并尝试用“审丑”概念进行批判实践,涌现出一批著作,如刘东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 (1986) 、王庆卫丑的轨迹:理性视阈中的非理性变奏 (2006) 、潘

4、道正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 (2012)等,从不同角度对西方审丑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美学大家朱光潜认为:“特别在近代美学中丑转化为美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人们与客观事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联,源自主体的否定性体验。审是一种态度定位,审丑是大众携带评判标准,以一种围观的心理,对“丑”客体予以不同性质及不同程度的关注。审具有合法性和独立性,无论于美于丑都代表着一定评判标准或价值取向,然而当审非审,审丧失了立场,沦为纯粹围观、跟风、追捧状态,美便让位于丑,出现以丑为美,为利而丑的状态,即发生了审丑文

5、化异化倾向。本文讨论的“丑” ,主要是指始于 2000 年代,3以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为表演主体,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掀起的全民审丑浪潮。 新华日报 光明日报等先后刊发了消费网络红人:全民审丑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异化 网络审丑现象透析:莫把“呕像”当榜样 以正确价值观矫正过度娱乐化等文章,对审丑的超常规流行,表达了深度关切。本文主要从审丑文化内涵、审丑文化异化表现、审丑文化异化的根源、扬弃审丑文化异化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本文研究的意旨在于:第一,追溯“审丑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期有助于探讨“审丑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第二,分析社会心理和价值理念的特征、走

6、向,以期有助于利用公众的窥视心理、从众心理、补偿心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第三,解构转型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以期有助于加强中国语境、中国模式的民族心理建设研究。 一、审丑文化的内涵 基于主客体的差异性,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体验往往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属性,所以“审丑”的内涵也是不稳定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普适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从其存在意义来看,审丑包括两层含义:(1)审丑是审美的对立面,审丑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负面情感,是人与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否定性关联,东施效颦的客观效果即以丑衬美;(2)审丑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审丑是非理性精神的产物,是人与

7、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无规则、不平衡状态,因为有审丑的4存在才使得审美的意义更饱满、更鲜活,丑到极致就是美, “齐美丑”是也。 从其研究内容来看,审丑是一种文化反映,是人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重要指向,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成果。随着学科领域的相互融汇,审丑的研究视域也在扩展。其一,审丑是一个美学范畴,是对研究对象形态、结构、本质、规律的另类刻画,也是情感失序和失真的表达;其二,审丑是一种文学塑造,它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鲁迅塑造的阿 Q,是余华笔下的“现实一种” ;其三,审丑是一种伦理现象,是对观念、行为、关系、结果产生的价值判断,其指向是褒扬合理的存在;其四,审丑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反映了

8、大众窥视、猎奇的欲望,剖析的是某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从其性质来看,丑本身具有双重规定性,积极意义上的丑是自然和社会的必备元素,是人类世界的重要表达和规制;消极意义上的丑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失败作品,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背离,是伦理道德的失序。审丑本身是对丑性状的关注,是人们对丑的认识、评价和改造活动,具有合法性和独立性。 二、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表现与危害 美与丑是对应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文化与审丑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不平衡的,而今审丑文化独立性异常凸显,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 3 个层次: 1.审丑背离审,消解为围观 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审丑文化源自

9、对自然5力量的恐惧、无助;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细致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出现严重异化,审丑文化的流行是对工业理性的另类彰显。从审丑主体角度而言,审丑在否定理性力量的同时,也在追求主体意识的回归,是人们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和洞察,是在丑陋现实面前的自我觉醒,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折射。 审丑贵在审,没有审的定位,丑无所皈依。无原则地追捧无论是主体基于对丑的非正常追捧,还是对丑的无休止批判,客观上都产生了对丑的过度关注,对行为主体起到了“广而告之”效应。围观者对公序良俗漠视,以看客的心态消解了其作为批判主体的自觉,就像鲁迅在药中描述的一样, “却只见一堆

10、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当审丑信息大面积袭来,从作弊到腐败、从办证到欺诈、从对天涯论坛中爆出的最极品女小月月的消极围观延伸到对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的小悦悦的袖手旁观,人们从最初的惊愕到最后的见怪不怪、从最初的新鲜到最后的麻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被扭曲,主体自觉意识丧失,主体丧失了其为主体的本质,客体背离了其作为主体确证力量的存在。当主体非主体、客体非客体,主客体关系被曲解时,社会风气随之滑坡。 2.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主流价值观具有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11、展方向。 ”真善美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弘扬6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推崇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结果上也就是愉快的和善的” 。然而,在当前情势下,审丑文化非正常发展,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到非议和背弃,某些人为成名无底线上镜,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难以确定,似乎一切都可以理解,一切都可以接受。价值观因利益取向的左右而摇摆不定,规则被肆意践踏,道德底线不断遭到挑战,何是何非任意评说,令人无所适从。精神上的荒芜、幸福感

12、的降低,必然干扰社会风尚的建设。从踩猫到虐婴,丑陋的人性被肆意散播;从染色馒头、瘦肉精到毒胶囊,职业道德接连被葬送;从芙蓉姐姐到干露露,羞耻之心被彻底解构非理性因素的过分张扬不是对个性、平等的肯定,就像卢梭说的,人类只有放弃天然自由,才能获得契约基础上平等的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审丑领域的乱象丛生,反映了主流认同流于形式,主体信仰集体缺失,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如不加以引导必然会使人类社会由内在焦虑演变成共同的精神危机。 3.审丑的异常崛起违背了审美的初衷 所谓“审美” ,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出的一种身心洽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

13、和生存状态。 “万物莫不有对” ,美丑相依,自古以来皆以美为本位。审丑无论是作为美的烘托,还是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审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深度挖掘,是物质文明的全面反映,是对人类生存困境乃至内心情境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7审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社会的发展推动精神个性主动释放,审丑是人类渴求自由平等的体现,在否定自我中超越自然本性。恰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 ”审丑初衷是为了以丑衬美,化丑为美,而审丑文化过度泛滥则背离了审丑的最初目的:丑的异常崛起脱离

14、了美的向度,美丑不分,美无所谓美,丑无所谓丑,美丑何解?芙蓉姐姐、凤姐自称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赞成者、鼓励者不计其数;官二代、富二代以炫富为美,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司空见惯美丑的界限被搅乱,美丑的地位被颠倒,美感的平衡被打破。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丑是对审美价值的否定,审丑只有与审美联系才能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总之,当今审丑文化的发展偏离了人类文明长期运行的正常轨道,使得美丑关系发生易位,当前必须正本清源,遏制审丑文化的错位蔓延。三、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根源 在中国,审丑经常性地跃入人们的视线是 1980 年代以后的事情,审丑背离审美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

15、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相关联。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经济根源在于泛经济主义的滋长。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把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追求目标。泛经济化现象就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意识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非经济领域,其本质是泛市场化包括良8心在内的一切都可以进行交易。政治、文化、社会皆有其特殊运行规律,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思想盲目照搬挪用,对非经济活动的影响是负面的,将泛经济化思想延伸到文化领域,必然导致文化发展的非公益性,扭曲文化的社会功能。泛经济化体现在审丑文化领域是指人们对丑文化的界定、评判都坚持经济效益第一位的思想,是非、美丑、善恶的界定皆依据经济效益的多少。

16、 “顺从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肢解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都是 GDP 惹的祸,当经济利益成为干部政绩的唯一考量指标时,这样的发展值得提倡吗?审丑文化异化的实质是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充分展现。表演者为出名不计代价,自曝其丑自毁名誉,究其本质无非是为了追求成名之后的巨大经济利益;宣传部门、媒体机构为赢得收视率、点击率、上座率,无底线炒作,主动迎合人们的低俗文化需求,其动机仍为物质利益。审丑文化的功利性使得人们过度关注审丑为经济、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忽视了审

17、丑的社会作用。当审丑文化的发展背离了弘扬美的真谛,为丑而丑,必然沦为庸俗化、低俗化的社会现象。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社会根源在于公共生活的匮乏和公共精神的缺失。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并没有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进行明确的界定。民国时期,公共生活局限于知识分子与士绅阶层,普通大众过着一种闭塞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党的组织生活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日常生活被批斗大会、动员大会、集9体劳动填满,这种公共生活养育的是民众的狂热情绪。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居民回归家庭,公共生活被长期束之高阁。长期以来公共生活处于空洞状态,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的基础是血缘、亲缘关系

18、。在关系面前,信息、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很多人被排除在机会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过度地依赖于熟人关系而不是社会规则,久之便形成封闭性的帮派结构。公共生活的缺失导致公共精神缺失,公民责任意识不强,对公共秩序的建构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养成了对社会规章制度漠视的习惯态度。政府部门公共精神缺失导致政府片面追求 GDP,重发展轻服务,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正、不实,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责任形象。媒体缺失公共精神,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原则地进行商业炒作,不能以严肃科学态度对待各种审丑信息,导致新闻报道的丑闻化、娱乐化。企业缺乏公共精神,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追求利益

19、,不惜将整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置于危险境地,三鹿奶粉事件并不是个例。公众缺失公共精神,片面追求个性、自由,将个人利益得失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以眼前利益为视域,藐视社会规制,漠视他人权利,或者盲目跟风追捧,或者亲力亲为,以丑博利,损害了公共舆论生态环境。总而言之,公共精神缺失,使得公共生活在审丑文化的异化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文化根源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匮乏。文化自觉、自信是民族存在的精神确证,是民族强盛的灵魂支撑。自觉、自信的认知力源于对文化实力的积极认识,对文化生命力的强烈认同。当下,我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匮乏,其实质是对现有文化资源的轻视。其10一,缺乏对传

20、统文化的自信心。五四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却没有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似乎西方文化对应的就是坚船利炮,中国文化匹配的就是愚昧落后。凡事皆采用西方的价值体系、规则语境、评判标准。我们在为莫言欢呼的同时也会发现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尊崇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民族文化中没落的不只是诗歌辞赋,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礼仪。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导致我们在认识领域不能捍卫真善美的地位;将艺术创造的表现曲解为迎合、娱乐,没有独立的思维去准确把握,不具备足够的鉴赏力和辨别力,一味追求薄、透、露,没有底线,没有界限,没有立场。其二

21、,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信心。从 1921 年建立中国共产党,我们毕衫褴褛、历尽艰辛,共产主义的概念日益清晰,而今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共产主义目标好像越来越遥远,马克思主义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用共产主义视野下“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鞭策人们愈见乏力,人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利益得失。很多人对共产主义的把握停留在理想描述上,没有真正贯彻到行为实处。文化领域也是一块充满斗争的阵地,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自觉,这使审丑文化异化倾向有了可乘之机。 简而言之,审丑文化出现异化倾向是有其特定历史根源和时代环境的,审丑文化泛滥是积极文化发展乏力的表现。为扭转审丑文化的异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体制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