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03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析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态摘 要:党的群众路线之发展演进历经了三种历史形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斗争”形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群众活动”形态。这就深刻启示我们: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群众路线的形态呈现与对资源的掌控有关、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开有其特定动因、群众路线的展开是以党群关系状态为基础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发展演进;历史形态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77-05 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必须对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有一个总的认知与把握

2、。从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进大体呈现出三种历史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斗争”形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群众活动”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斗争,就是指通过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刺激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行动、以实现翻身解放的斗争实践模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28 年间,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是以解放群众为主旨、以“群众斗争”的形态体现出来的,2实际上是对群众斗争意志的激发与释放过程。 (一)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定位 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

3、本形态,前提是要明晰党对人民群众事实上的政治定位、价值定位。只有明晰了这一问题,才能为群众路线的呈现拟定总体路线图。 从定位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群众,对我们党而言事实上兼有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双重价值特性。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基本依靠力量、工具手段,党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开展对敌斗争。这在本质上是由我们党的革命党特性来决定的。我们党成立之初是一个体制外的政党,是以革命党的面目出现的。体制外的革命党要进入体制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武装夺权。但武装夺权就不是一党一派之力所能达到的,必须“唤起民众千千万” ,即必须广泛地发动、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斗争中来。另一方面,

4、人民群众本身又是党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本目的所在。我们党一开始就公开宣称: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进行的武装斗争与革命,最终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脱离苦海,最终是为了人民而斗争、而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是党的革命目的。 (二)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表现形态 由于人民群众兼具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双重特征,所以为将革命不断推向胜利,这一时期的群众路线探索及实践主要是以党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说党深入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3争。因此,党领导下的群众斗争就成为这一时期群众路线的基本形态。

5、 一是大革命时期:斗军阀。大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造成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的政治态势,深入动员工农群众参与北伐战争、打倒北洋军阀政府的形式,形成了以群众斗军阀为内核的群众路线坚守之道。二是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通过召开八七会议,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并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与探索就是在农村造成农民与地主的斗争态势,乘机建立农村红色革命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 “斗地主”成为群众路线的核心形态。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斗日

6、本。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面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群众路线的坚持和运用上,主要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参与到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由此,动员全体民众为生存和尊严而战,用热血和生命将抗战进行到底,彻底将日本赶出中国,成为抗战时期我们党坚守和实践群众路线的人间正道。 四是解放战争时期:斗老蒋。重庆谈判失败后,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其核心就是: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去斗老蒋,与国民党反动派在争夺国家政权上进行决4战。在解放区,我们党制定了中国土地

7、法大纲 ,指导解放区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得到土地,激发农民的劳动干劲、多打军粮,激励农民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情,使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具体革命行动中。在国统区,我们党通过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知识分子运动、商户运动等,形成了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 。以斗老蒋为内核所坚守的群众路线,最终助力我们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了新中国,由革命党转变为全面执政的执政党。 (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理论沉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以群众斗争为基本形态去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对敌斗争的过程中,主要沉淀形成了以下理论成

8、果。 一是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群众路线这一提法,是我们党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的首创。1929 年 9 月 28 日,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在论及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时,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36, “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 ”139 二是确立了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在领导群众斗争的过程中,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从而使在革命斗争中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沉淀形成了宗旨、观点、路线、作风“四位一

9、体”的理论体系。三是形成了群众战争论。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体上是以党领导5下的群众斗争、群众战争的形态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党所坚持的群众路线是与群众斗争、群众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也必须以群众斗争的形态来呈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群众战争的理论,深刻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2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各种政治运动,以人民群众参与的群体性力量汇聚来实现和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群众实践模式。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 29 年里,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总体上是以

10、“群众运动”的形态体现出来的,其基本场景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基本推动力量。 (一)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定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于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以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快速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被空前强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客观规律。在此境况下,群众运动的手段性、工具性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党实现政治主张、进行政治动员、开展政治运动的基本方式乃至手段。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党对群众运动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一是党对群众予以高度的政治、思想与组织整合。在政治上,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确立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对人民群众进行高度的政治整合;

11、在思想上,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灌输,倡导共产6主义的价值伦理,对群众思想进行高度整合;在组织上,建立党组织、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将所有群众都纳入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之内,对群众进行组织整合。 二是强化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弱化个人利益。这一时期大力倡导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个人或家庭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去批判。 (二)建设时期群众路线的表现形态 正是基于群众的手段性和工具性特征,所以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的群众运动成为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表现形态,并且充分体现在党领导发动的所有重大政治运动中。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如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 “三反” 、 “

12、五反”运动,反右派运动,反右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党整风运动, “文化大革命”非理性的闹革命运动、全国大串联运动、大民主运动,等等,群众都是党基本的依靠力量、动员力量,都是运动的实际推动者。这一时期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以群众运动作为主流形态,主要源于以下逻辑。 一是主要矛盾变化之应。群众运动与革命时期的群众斗争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又是有所不同的。群众斗争通常采用暴力手段,主要是敌我矛盾的解决之道,是群众与敌人的你死我亡争斗。群众运动通常采用非暴力手段,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之道,是群众之间的是非之争,事关精神建构。新中国成立

13、后,在敌我矛盾退出,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我们党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抛弃群众斗争、7选择群众运动,是恰如其分的。 二是探索党群联系之需。全面执政后,党如何联系群众是一个新课题。革命战争年代靠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战争的方式,因其历史任务的完成而失去效力。这就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式以适应执政党联系群众之需要。在此境况下,基于历史惯性和思维定势、基于对苏共执政后联系群众模式的借鉴,我们党选择群众运动方式,是生逢其时的。 三是认知群众力量之重。众所周知,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政党,通过领导人民革命夺权进入到体制内,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可以说,正是人民群众将我们党推上了执政舞

14、台。由于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之无穷大,所以我们党执政后在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上选择群众运动方式,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建设时期群众路线的理论沉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我们党在以群众运动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主流形态过程中,沉淀形成了如下理论要点。 一是党权民授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手中掌握了公共权力。党手中的公共权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的,它归根到底来自人民授权。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3正是由于党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所以基于权力授受、权力控制关系的内在逻辑,一旦出现权力运行违背

15、人民意志的非正常状态,就可以借助群众运动的形式加以扭转。 二是群众认同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要长期稳固,关键是人民群8众的认同。人民群众不认同,我们党就会反过来被群众运动赶下执政舞台。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 ”4157 三是脱离群众论。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4221 为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就必须自觉地去宣传和贯彻群众路线,而宣传和

16、贯彻群众路线最立竿见影的途径就是造成强大的群众运动态势,将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去监督党。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活动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群众活动,主要是指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布局所主动展开的一切积极行动的总称。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 36 年,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形态是:推崇群众活动,推动人民群众按照理性、制度化的要求行动起来参与到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去,将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将群众的生机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一)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定位 在

17、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9就此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目的性特征日益凸显。同时,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又是其逻辑起点与归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动因。 一是我们国家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等在内的各项基础性建设,我们党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等各项建设

18、在内的自身建设范畴,其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最终都是为了人的自身建设、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二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新时期确立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入了时代新内涵。 三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善于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弱化了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党脱离群众的最大政治危险就要增大。因此,对于党的领导与执政而言,人民群众始终是目的所在。 (二)改革开放时期群众路线的表现形态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目的性入手,在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形态上,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领导和支持群众活动。群众活动是人民群众

19、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主动参与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全面联系与互动。 一是溶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顺应渐进改革10计划经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脉络,自觉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造自己、提高能力、谋求生存发展新出路。因而,站在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群众工作,重视研究群众的市场经济活动实践及利益实现问题,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二是参与民主政治。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转变,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及推进,人民群众对于政治运作的地位与功效越来越需要在群众路线的坚持与实施

20、中得到体现。由此,坚持群众路线更多地在政治上体现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更多地体现为审视定位人民群众在我国民主政治运作中的积极参与过程。 三是关注和谐民生。2002 年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群众活动的焦点与重心向此聚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研究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民生问题、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疑成为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时重要的价值导向与诉求目标。人民群众在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与权威的社会民生问题上,越是倾向于采用规范化的活动方式,越有利于推动党的群众路线良性发展;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 四是同筑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因而其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意基础和民心导向,是人民群众活动的终极价值目的所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以群众活动对中国梦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总基调,将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入到群众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