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皞迪生平考证摘要:王皞迪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鬼哭中的主人公。因为缺乏资料,目前很少有人考证他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本文依据毕际有的五古赠四甥皞迪和王氏世谱 、 王氏一家言等资料,大略勾勒出了王皞迪的人生经历,简述了他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鬼哭;王皞迪;毕际有;王氏一家言;鹭溪轩诗稿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鬼哭一文,说的是清初淄川遭谢迁之变后,王皞迪借住北直隶学政王昌荫房屋,众多鬼魂向他呼喊诉冤,遭到王学政喝叱之事。文中的王皞迪,从现有资料来看,其生平事迹及著述鲜有记载。 王氏世谱及王氏一家言中有王皞迪的小传,对其生平事迹记载较为简略。目前见到比较详细的资料要
2、算毕际有撰写的赠四甥皞迪 ,从中可以大概了解王皞迪少年至中年的部分情况。另外, 王氏一家言收录了王皞迪的不少诗文,从中也可以窥知他的部分活动迹象。 一、姓名辨析 淄川窎桥王氏世谱记载:“王砖,字皞迪,行四,庠生。赋性狷介,虽有势要,不能易其志。博涉群书,手不释卷,兴至则饮酒赋诗,以自畅其幽怀。安贫乐道,淡如也。著作甚富,著有鹭溪轩诗稿一卷,藏于家。子二:孺长、孺健。 ”般阳窎桥王氏一家言中王皞迪的2小传与王氏世谱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称王皞迪为“鹭溪公” 。 “鹭溪轩”是王皞迪的书斋名,此处以其书斋名称呼王皞迪,当系尊称。 王皞迪的祖父王衮是窎桥王氏八世孙,生有五个儿子,其四子弘焘,即王
3、皞迪的父亲。王弘焘是窎桥王氏九世孙。查阅王氏世谱:“王弘焘,字明吾,行五,加御守备。子四:垩、埝、砖、均。 ”王皞迪名王砖,是王弘焘的第三子,叔伯兄弟排行第四,是窎桥王氏十世孙,与王鳌永(字克巩,清初户部侍郎兼工部侍郎)的孙辈王敷正、王观正等人是族兄弟。王观正等人即蒲松龄在王家坐馆授徒时的馆东。王皞迪与他们都是窎桥王氏三世王俊的直系后裔。 王皞迪的名字在王氏世谱中写作“磚” (简化字为“砖” ) ,其他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垩、埝、均。笔者推断, “磚”应为“塼” ,族谱中写作“磚” ,可能是修族谱时撰稿人书写之误。之所以得出此结论,是因为古人,当然包括现代人,亲兄弟在取名时,一般是用偏旁相同的字,
4、以表示血缘关系亲近。如王砖二伯父弘绩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仁沛、仁洽、仁济,都带“水”字旁。 王氏世谱中王砖三个兄弟名字都带“土”字旁,唯独王砖的名字带“石”字旁,自然讲不通。笔者翻阅淄川县志时,发现在艺文志诗中有署名“王塼、邑庠生” 、诗题丰水的一首五言诗,诗云:“平畴开远浦,雨过濯沧浪。菰底鸥惊起,芦根荇引长。喷珠千顷碧,漱玉百泉凉。胜迹凭谁问?仙洲照夕阳。 ”此诗与王氏一家言卷之十三所收录的王砖五律丰水内容完全相同,由此可以证明, 淄川县志中的“王塼”就是王氏世谱中的“王磚” 。3汉字简化后, “磚”和“塼”都简化为“砖” ,因此,现今“王塼” 、 “王磚”均写作“王砖” 。淄川窎桥王氏世
5、谱续谱的主要编撰人王克贵先生经过认真考证,同意笔者的以上观点,认为“王磚”应该写作“王塼” 。二、少居毕家 淄川窎桥王氏后人、曾任道光年间四川荣县知县的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卷一中转录了毕际有的五言古诗赠四甥皞迪 ,并称赞这首诗“委曲详尽,并其神情意态传出,可作家传读” 。这首诗对中年前王皞迪行踪记载较为详细,从中可以大概了解王皞迪的生平。 王皞迪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比二舅毕际有大 8 岁,与大舅毕际壮同岁,这可从赠四甥皞迪得知。诗中说:“癸亥我初生,尔已八岁余” , “比时我长兄,与尔年不殊。 ”癸亥,即明天启三年(1623) ,上推 8 年,即明万历四十三年。再者,周村地方文史专
6、家李国经先生所著金周村白阳之光介绍,毕自严(生于明隆庆三年,公元 1569 年)47 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年龄)时生长子毕际壮,55 岁时生次子毕际有,以此推算,与上文所说王皞迪、毕际有生年无不吻合。此外,王皞迪的七古愁云:“疏懒已经三十秋,于今疏懒饶奇愁。 ”诗中说自己写作此诗时 30 岁。此处的“愁”系指王皞迪因甲申年(1644)明清鼎革而引发的悲痛心情。如按毕际有所言,王皞迪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此年王皞迪正好 30 岁,也就是愁诗中所言“已经三十秋” 。 按赠四甥皞迪所言,在毕际有出生之年,即明天启三年之前,王皞迪的母亲,即毕自严的大女儿、毕际有的大姐就去世了。毕自严看4到王皞迪兄弟们年龄
7、幼小,王家人照顾不周,就把王皞迪和他的哥哥们接到自己家中抚养。 乡园忆旧录也说:王皞迪“幼失恃,育于外祖毕大司农家,与舅氏通州牧载积先生共读。 ”从毕际有的诗文来看,没有明确提及是把王皞迪兄弟四人一起接来,还是单独把王皞迪和他的二哥俩人一起接来,不过,通过分析诗文,可以基本断定前来毕家的是王皞迪和他的二哥王埝。其中原因,一是这兄弟俩与毕际有兄弟年龄相仿,容易相处;二是王皞迪的大哥年龄大了,不需要个别照顾,而四弟王均又太小,离不开王家。失去母爱的王皞迪和他的二哥,在毕家尽情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呵护:姥爷毕自严亲自督促他们学习,不时检查功课;姥娘胡氏关心他们的生活,负责饮食起居;与舅舅们一起生
8、活、学习,一起嬉戏打闹,虽说是舅甥关系,却如同亲兄弟,感情融洽,亲密无间。 王氏一家言中七律和载积舅携友登青云寺月峰 ,记载了王皞迪陪同毕际有和友人一同游览青云寺时吟诗宴饮情景。诗其一云:“催诗莫讶频敲钵,拈纸休夸解种蕉。 ”诗其二云:“木客亦惊文阵健,诗人强半酒家豪。 ”七律霍冲如冒雪远来,旋偕登振衣阁酣饮,步前韵,叙述了王皞迪陪同冒雪远来的好友霍冲如登上振衣阁观赏美景过程,说明此时王皞迪正在毕家居住。 崇祯元年(1628) ,毕自严任户部尚书,从家乡赴京就任;崇祯五年(1632)秋,毕自严罢官回乡;崇祯八年(1635)五月,复职进京,旋即回乡,这期间王皞迪一直跟随毕自严生活。崇祯十一年(1
9、638) ,毕自严去世后,王皞迪仍然居住在毕家,与毕际有兄弟共同读书作文、交流学习心得。他们一般五天聚会一次,讨论时艺、切磋诗文,同时借此饮5酒谈心。崇祯十五年(1642) ,毕际壮进京为父请恤,归来途中染上疾病,治疗未愈,离开人世。王皞迪失去了学业伴侣,于是返回王家,为此与毕际有来往减少了,一个月才相聚一次,聚会时也少了以往的欢乐。 王皞迪是哪一年入学,即考中秀才,现有资料没有任何记载,因此无法考证。 三、遭逢乱世 崇祯十七年(1644) ,亦即清顺治元年,天下大乱,明军、大顺军、清军交相攻伐,盗匪横行,缙绅百姓不得不离家逃难,躲避战乱。据赠四甥皞迪所言:“甲申同患难,三月共山嵎。家食既难遂
10、,余乃风尘趋。 ”毕际有与王皞迪一起逃往深山,避难 3 个月,衣食没有保障。此次避难,他们居住在淄川县西南山区的桃花泉村,王皞迪的桃花泉避乱 、 悲乱可以为证。桃花泉,据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县西南五十里,村以此名。石穹窿如屋,泉滴沥下注。 ”桃花泉村今属淄川区岭子镇,大约于元朝时建村,村间有泉名桃花泉,村以泉名。王氏一家言中王皞迪涉及战乱的诗有 7 首,分别是七律忧乱 、桃花泉避乱 、 避乱久不归,午夜不寐 ,七绝张仙院避乱 ,七古悲乱 、 愁 ,五古兵戈鼎沸,群盗蜂起,值官兵忽到,乃投窜无门,爰成鸱夷之什,以发见者之笑 。 桃花泉避乱诗云:“昔年两度游兹地,为避兵戈今又来。径僻无妨为客
11、剪,花残未肯向君开。野人舒啸千岩月,游子衔愁一瓮醅。不审中原谁得鹿,故园回首总心灰。 ”诗中表露了因群雄争霸中原,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的忧虑心情。 悲乱诗云:“昔6日有客啸白鹿,乃今我亦隐桃花。白鹿逃名因放迹,桃花避乱为无家。无家无家可奈何?天心人事两蹉跎。三百余年鼎革事,令人愁看鲁阳戈。愁去愁来增牢骚,卷我茆屋秋风高。飀飕山畔促叶落,露沾平原起波涛。一日数迁率意指,惊惶到处靡祲止。方才杖履徂西山,又说东皋已耕耔。寄语同人莫怨嗟,多应歧路有微差。不然生死关头处,底事流离未有涯。”表达了诗人为躲避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无奈心情。 按赠四甥皞迪所言:“自兹益阔略,谈心凭双鱼。终岁或再遇,总不如当初。 ”甲申
12、之乱之后,王皞迪、毕际有各自返回家乡,没再住在一起,他们之间联系主要依靠信件。到了年底,形势有所缓和,秩序开始好转,王皞迪与毕际有才再次相见,两人感叹时局变化,纵论天下大事,可是昔日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感觉再也体会不到了。 清顺治三年(1646) ,高苑(今高青县)人谢迁起兵反清,顺治四年(1647)六月十四日攻陷淄川县城。谢迁占据淄城后, “号召东山党羽数千入焉” (淄川县志 ) ,大批义军人马拥入城内,还“称号置官属”(蒲松龄年谱 ) ,即建立国号,设置官署,组编队伍。此外,谢迁义军还杀戮官僚及其子弟,考掠豪绅富户,明末首辅张至发的侄子张泰瑞、清初兵部尚书孙之獬及 4 个孙子,都被义军杀死
13、。 鬼哭言说:“谢迁之变,宦第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盗聚尤众。 ”文中的王七襄,名王昌荫,字周祯,是淄川西部王所须(举人,山西应州知州)的第五子(叔伯兄弟排行第七)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明崇祯十年(1637)成进士,先后任河南固始知县、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北直隶学政。王昌荫的家乡苏李庄与毕际有居住的西铺村相距不远,两家均为7淄西官宦人家,地位相当,结有姻亲,毕际有的第一任妻子就是王所须的女儿,也就是说,王昌荫是毕际有的内兄。王皞迪暂住毕家时,当与其年龄相仿的王昌荫经常往来,切磋学问,诗词倡和。再者,据苏李王氏族谱记载:王昌荫“配曹氏,例赠宜人;王氏,例封宜人。 ”蒲泽先生
14、在他的聊斋志异鬼哭本事考中推测:王昌荫的继室王氏,可能娶自窎桥王氏,并且是王皞迪的姑辈。由此看来,王昌荫还是王皞迪的从姑夫,他们也有亲戚关系。谢迁之乱过后,王皞迪到淄川城里办事,可能因为王家城里的祖屋被毁,只好到王昌荫家中借宿,于是发生了鬼哭所述的恐怖事件。 四、远游晋浙 按王氏一家言中王皞迪小传所言,王皞迪著有“浙东草 、客晋草 、 仅存草 ,藏于家中。 ”由此可知,王皞迪曾经游历过浙江、山西两地,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远行。王皞迪远游浙江、山西两地,去拜访什么人?有什么目的?同游者还有谁?从王皞迪的诗中得不出结论,只能大略看出其行程。但是,换个角度,结合毕际有的赠四甥皞迪考虑,却能看出问
15、题的端倪。 赠四甥皞迪中云:“丙申余窃禄,高梁六载逾” , “辛丑一暂归,聚晤只须臾” 。毕际有于丙申年,即顺治十三年(1656)考授山西稷山知县,于辛丑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升任江南通州知州。诗中说:“亲朋接踵至,屡屡烦招呼。坚卧长白山,尔志甘犁锄。 ”毕际有厌烦那些亲朋好友前来打“秋风” ,索取钱财,称赞王皞迪甘心家乡农耕生活,不外出远游,不给他人添麻烦。反观此话,既然与毕氏无关紧要的人都8不远千里前往他的官署,那么作为毕氏至亲好友的王皞迪,肯定会接受邀请前往游玩。这或许就是王皞迪两次远游的原因吧。 王皞迪游历山西,当在顺治十三年、十八年之间。王皞迪此次行程不甚清晰, 王氏一家言中与
16、此有关的诗只有 4 首。从诗中看出,王皞迪当在夏天从济南西去邯郸,然后进入太行山区,正如七律邯郸道中所言:“炎炎溽暑赋长征,千里修途系客情。 ”“从此入山苍翠滴,闲云野鸟导行旌。 ”王皞迪在山西上党地区(清设潞安府) ,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市逗留时,已进入秋季,七律上党官署秋夜有感,和大成韩五弟扇头韵描写了作者夜宿潞安府衙的感受。王皞迪在山西期间,曾到河津的五龙山游玩,写有七律登五龙山,和一泉孔先生韵 ,诗中云:“特地南来谒五龙,苍松十面拥孤峰。危岩喜见衔花鹿,杰阁惊闻隔院钟。方拜衮冕瞻法象,旋披鳞甲识真容。不知泽霈三韩者,来自玄天第几重?”河津与稷山相临,王皞迪当从稷山县衙慕名前去游览五龙山。从
17、五律促装返辔来看,王皞迪于该年的秋末准备行装,意欲返回家乡。诗云:“扬鞭辞晋国,嚼尔一奚囊。行止从吾好,去留不用商。征衣怯冷暖,驿路苦风霜。弹指归三径,东篱菊正黄。 ”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生活,执意离开客居地的情感。 王皞迪的浙东远行当在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年之间。王皞迪此次行程,经山东的临沂(七律次沂州城南李家村早发 ) ,过郯城(七律次郯城县早发 ) ,渡过黄河(七律渡黄河 ) ,到达江苏的高邮(自高邮州西关南望高邮湖 ) 。王皞迪到达扬州后登塔赋诗,写有七律维扬登塔 ,还写有过召伯湖 。接着,王皞迪来到镇江,写作七9律自瓜州抵京口 ,后到常州,作有七绝舟抵常州,登岸散步,触目偶咏,兼动归思
18、,再到崇川(七绝二月二日将至,崇川舟行,俚语录呈二舅 、 崇川登狼山 ) 。至此,王皞迪到达通州毕际有的官衙。王皞迪此次远游,动身时间在年初,于二月上旬到达目的地。此后,王皞迪还有一次西游,其行程是,从通州出发,先到达苏州,再到浙江的杭州,这从五律再过杭苏可以看出这段行程。之后,从杭州乘船沿钱塘江逆流而上(武林登舟,溯钱塘江入婺 ) ,游览了富春江的严光钓台,到达浙江的金华(旧称婺州) ,然后由此折返(婺阳返棹 ) ,回到毕际有的官衙,也有可能直接回到家乡。 王皞迪浙东之行歌咏较多的地方是富阳的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钓台。 王氏一家言收录王皞迪歌咏严光的诗共有 3 首,分别是过严先生钓台
19、 、 渡七里龙,过子陵先生钓台 、 过严子陵先生钓台 。七绝过严子陵先生钓台小序云:“土人述诗云: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羞当作休,凡名利客休见之。余非名利客,何艰于一见耶?乃去时风帆仓卒,归时同行粮艘,竟未获一觐先生颜范。瞻顾台下,跷首情深,再赋数章,以志景慕云。 ”小序透露,王皞迪去时经过严子陵钓台,因为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瞻仰钓台,回来时乘坐官方运粮船,个人行动不自由,也没有闲暇时间去瞻仰钓台,为此十分遗憾,不禁感叹道,自己不是名利客,为什么就没有机会拜谒清高的严先生呢?由小序得知,这是王皞迪归来路过子陵钓台时写作的组诗,计有 5 首七绝。 五、卒年无考 王皞迪
20、于何年离世?王氏世谱 、 王氏一家言都没有记载,其10他资料也没有记录,因此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王皞迪早于毕际有离开人世。从王氏一家言所收王皞迪诗文来看,没有为毕际有写作的挽诗。毕际有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去世,王皞迪应当早于康熙三十二年辞世。 淄川人、清康熙年间刑部左侍郎高珩在为王皞迪仅存草所作序言中感叹:“独惜皞迪怀瑾不偶,修文遽招,为可惜耳。 ”意思是说,具有高尚品德的王皞迪命运不好,过早去世,真是可惜呀。由此可以推知,王皞迪去世得比较早。 六、文学成就 按照赠四甥皞迪的描述,当毕际有能够写作诗词文章时,王皞迪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儒生了。王皞迪写得一手好文章,堪与苏轼相比;写得一
21、笔好字,颇似怀素;诗写得神秘幽艳,继承了李贺的诗风;精于易理,可与邵雍相比;不仅如此,王皞迪还精通医学,懂得风水学;同时又练习武功。总之,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毕际有的这些话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王皞迪的确不是凡夫俗子。 据王氏一家言所载,王皞迪著有浙东草 、 客晋草 、 仅存草 ,而据王氏世谱所言,王皞迪著有鹭溪轩诗稿 ,这可能是他晚年对自己诗篇的汇编,也有可能是其子孙的辑录。此诗稿没有传世,估计早已散佚。 王氏一家言选载王皞迪各类诗 186 首、词 9 阙、文章40 篇。由此看出,王皞迪精于创作,不但数量繁多,而且质量上乘。 王氏一家言中选载了王皞迪代王樛写作的 3 篇文章、代毕际有写作的 2篇文章。王樛、毕际有的文才在清初淄川地区堪称一流,能够入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