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士禛诗文集的删定与清代文字狱【摘要】今陕西汉中市勉县武侯祠保存的阮亭题诗碑题有王士禛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传世王士禛诗文集都未收录。此诗系王士禛于康熙十一年闰七月十一日谒沔县诸葛武侯祠时所作,晚年感觉到文字狱有山雨欲来之势,故删去,未收入其诗集, 熙朝新语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印证。通过日下旧闻考删诗和列朝诗集被禁毁两例事件,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被删的原因。结合诗歌押韵和格律形式,可以断定其首句当以阮亭题诗碑所录为是, 熙朝新语卷二所载“青”字当作“侵” 。 【关键词】王士禛;带经堂集 ;文字狱;集外诗;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 【作者简介】杨晓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
2、学博士,甘肃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056-05 王士禛(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继钱谦益之后,王士禛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在清代诗歌史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士稹一生创作五千余首诗,晚年刊刻的诗文集对旧作重新进行了删定,抽换和删削了一些作品,其中原因可能较多,清代文字狱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2一、陕西勉县阮亭题诗碑所见王士禛集外诗 在今陕西汉中市勉县武侯祠中,保存有很多纪念诸葛武侯的题诗碑文。其中有一座是阮亭题诗碑 ,清碑,
3、碑高 44 厘米,宽 90 厘米,青石材质,保存较为完好,只有个别文字漫漶不清。该碑题诗四首: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二首 武侯琴室 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 ,其中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不见于传世王士禛诗文集。 此录沔县武侯祠中阮亭题诗碑的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诗如下: 武兴城郭乱山侵,肃肃丹青古殿阴。 三代仅存鱼水契,千年犹听卧龙吟。 世家瞻尚成忠孝,祖德高光式鉴临。 礼乐可兴身未死,中原人识老臣心。 关于在沔县作这首诗的时间,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中对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的相关考述可作参照: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王渔洋三十九岁,闰七月“初十日,发汉中,沿汉江北岸而西,复涉褒水。憩虚谷庵,暮
4、抵黄沙驿” (蜀道驿程记卷上。 渔洋续集卷四虚谷庵二首是日所作) 。十一日,次沔县,经定军山,谒诸葛亮墓、祠,有诗(蜀道驿程记卷上。 渔洋续集卷四南郑至沔县道中杂咏二首 女郎庙 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武侯琴室 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诸诗作于是日) 。 ”由此推断,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也应该是康熙十一年闰七月十一日,王渔洋次沔县谒诸葛武侯祠时所作。3王士禛一生创作五千余首诗,生前结集诗作刊刻较多,单刻的诗集有二十余种,后来刊刻诗集往往对旧作进行筛选、删定。十五岁前作诗初刻为落笺堂初稿 ,顺治丙申(1656)至辛丑(1661)所作诗刻为阮亭诗选 。康熙八年(1669) ,把顺治丙申至康熙己酉(1
5、669)所作诗刻为渔洋集 (即渔洋诗集 ) ,删去了原阮亭诗选中的部分诗作。康熙二十三年(1684) ,又把辛亥(1671)至癸亥(1683)所作诗刻为渔洋续集 (即渔洋续诗集 ) 。 王士禛临终欲将毕生所著诗文删繁就简,汇为一编行世。康熙四十九年(1710) ,门人程哲、程鸣兄弟将王渔洋平生著作汇刻,将之前单刻作品和未刻作品合刻为一集(带经堂集 ) 。其中收有渔洋诗集 渔洋续诗集 渔洋文集 蚕尾诗集 蚕尾续诗集 蚕尾文集 蚕尾续文集 。王渔洋于病榻前置之前所刻各诗文集。亲自参与了删定工作。此次重新编选,将之前单刻作品和未刻作品合刻为一集,有些作品被淘汰。按照王士禛生前单刻诗集和临终前汇集诗文
6、集的体例,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十一日王渔洋次沔县作诗原当收入渔洋续集 ,后汇集收入带经堂集 。但是遍检相关王士禛诗文集(渔洋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带经堂集 )以及清诗别裁集 ,都为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一首。今人整理的王士禛全集 ,搜集资料非常全面,也只收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一首。相关王士禛诗文辑补和辑佚研究成果中, 渔洋山人集外诗中辑录王士禛佚诗 120 首,闵丰王士禛佚诗辑考一文辑补王士禛佚诗 29 首,都未辑录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 4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是否为王士禛所作?为什么不见于王士禛生前单刻的诗集和临终前汇集的诗文集?为什么会被淘汰?其中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二、 带经堂
7、集抽换、删改旧作与清代文字狱 把带经堂集与前刻诸集核对,发现有些作品被抽换,有些被删去。抽换和删削的原因可能较多,但仔细探究,清代文字狱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渔洋诗集卷四中,较初刻抽去送张元履之盱眙一首,而换为怀于大下第游江南 。比较抽换两诗的内容。 送张元履之盱眙: 小邑无城郭,青山驿路中。人烟临泗水,官阁望隋宫。江左前筹失,中都王气空。佛狸南渡日,百战忆英雄。 怀于大下第游江南: 含凄去京国,岁暮复南征。风俗收吴橘。骚歌吊楚蘅。空江白石垒,残戍赭圻城。迢递粱陈事,相思百感生。 这两首诗都为五言律诗,在前后不同版本的渔洋诗集卷四“戊戌稿”中同一位置。 “戊戌稿”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
8、)所作,当年王士禛二十五岁,由济南出发,经河北,赴北京参加科考,五月殿试进士及第,但未得与馆选,滞留京师,八九月间回到济南。 送张元履之盱眙一诗,如果把“江左前筹失,中都王气空。佛狸南渡日,百战忆英雄”这四句诗和时局联系起来,牵强附会,则有影射清廷的嫌疑。作这首诗,时当顺治十五年,清初文禁不严,文网未繁。5再者,当时王士禛二十五岁,少年意气,诗中由历史的沧桑巨变而引起对英雄气概的追念,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到了王士禛晚年,心态老成,为人持重谨慎。更主要的是,康熙时期发生了两起较大的文字狱案,一起是康熙初年的庄廷蹴明史案,另一起是康熙后期的戴名世南山集案。康熙二年(1663)五月,将明史案牵扯七十
9、余人在杭州处死,另有数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经历了明史案,王士禛感觉到康熙后期文字狱有山雨欲来之势,于是在重新汇刻诗文集时,谨慎小心,抽去了像送张元履之盱眙这样其中有敏感字眼的诗作,而换为其他作品。为什么不直接删去呢?可能是前刻渔洋集已经流传开来,卷目次序都已为人所知,如果直接删去,则与前刻目录不符(目录题“卷四戊戌诗七十四首” ) ,更容易引起心怀叵测者的怀疑,于是用内容相近的另一首五言律诗代替,这样与前刻目录一致、版页也未发生变化。 抽换的怀于大下第游江南一诗,其中“空江白石垒,残戍赭圻城。迢递梁陈事,相思百感生” ,因于大的江南之游而想起了六朝的兴亡。往事悠悠,种种感慨都上心头,但未曾说破
10、,难以落到实处。与送张元履之盱眙一样,同是写江南之游,同样的六朝往事,但怀于大下第游江南如此收笔,不会为人曲解,也不会被人牵强附会。抽换之巧妙,删定者的良苦用心,或许能从中体现出来。 历史事实证明,王士禛抽换诗作之举是非常明智的。王士禛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就在本年十月,戴名世南山集案起,牵连至数百人,即使死去者如方孝标仍被发棺戮尸。在王士禛删定全集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 ,已经感觉到文字狱有山雨欲来之势。 6同样, 渔洋续诗集和带经堂集中未收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也与前述带经堂集把初刻渔洋诗集中的送张元履之盱眙抽换为怀于大下第游江南的情形相同,与政治时局有关。我们知道,明朝
11、末年,清军攻破山海关,进而入主中原,起初文化较为落后。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写道:“世家瞻尚成忠孝,祖德高光式鉴临。礼乐可兴身未死,中原人识老臣心。 ”尤其最后的“礼乐可兴身未死,中原人识老臣心” 。容易被人牵强附会为迷恋前朝、歌颂前朝遗老。到了王渔洋晚年,看到了明史案的残酷,经历了人生的沉浮,感受到文字狱山雨欲来,是不会把这首诗收入诗集的,更不会在临终前重新编选时收入全集。 我们这样的比对和分析推断。也有文献材料可以相互印证。清人徐锡龄、钱泳辑史料笔记熙朝新语 ,转录清初至嘉庆各朝的朝章典故、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其中卷二引录:“王司寇士正谒武侯祠诗云:武兴城郭乱山青,肃肃丹青古殿阴。三
12、代仅存鱼水契,千年犹听卧龙吟。世家瞻尚成忠孝,祖德高光式鉴临。礼乐可兴身未死,中原人识老臣心。 全集不载,想系初稿,后删之也。 ”“全集”指合刻后的带经堂集 。 熙朝新语搜罗甚丰,取材多来自王士禛与袁枚的笔记和诗话、蒋良骐的东华录 、李调元的淡墨录等,以及作者见闻。徐锡龄、钱泳主要生活于清乾隆、嘉庆时期,距王士稹去世时间不远,其中所转录、记述材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更为可信的是, 熙朝新语中的所录材料与沔县武侯祠中的阮亭题诗碑碑文相合,在现存诗文集之外,王士禛还作有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 7三、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的校勘与来源问题 传世相关王士禛诗文集、 熙朝新语与阮亭题诗碑三者所录沔县谒诸
13、葛忠武侯祠互有差异。 首先是诗歌题目。 熙朝新语卷二引作“王司寇士正谒武侯祠诗” ,传世相关王士禛诗文集中均作“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而阮亭题诗碑作“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二首” 。 熙朝新语为笔记体史料,非专门的目录学著作,书名的记载不是非常严格。检熙朝新语的行文方式和表达习惯,如果上下文没有歧义,书名、著作名往往随文省称。这种做法在书中很多,如卷一:“宋遂遥祀于此。然史 汉 唐书之文甚明,不始宋也。沈存中笔谈云:北岳谓之大茂山,半属契丹,以大茂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内,今祠乃在曲阳。苏说本此也。 ”史 汉 唐书用习惯之省称。 笔谈指沈括(字存中) 梦溪笔谈中的笔谈部分,省称“沈
14、存中笔谈 ”没有歧义。 熙朝新语卷二作“谒武侯祠” ,是在具体语境下的省称。 阮亭题诗碑作“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二首” ,应该就是当时的原题。传世相关王士禛诗文集的纸质文献中均作“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是在结集时删改的结果(上文已有论述) ,首先是删去了第二首诗。然后将“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二首”改为“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对题目的改动,一是因为情境不同,称谓发生了变化。诸葛亮为蜀丞相,刘禅继位后被封为“武乡侯” (武乡在今陕西汉中市武乡镇) ,卒后谥日“忠武侯” ,后人常称诸葛亮为“武侯”或“丞相武侯” 。诗题称“丞相武侯”是用当时、当地人的称谓,符合当时作诗情境。结集时改为“诸葛忠武侯”是
15、用官谥,8显得严肃正规一些。二是结集时为了前后体例、诗歌题目结构一致,删去了“过”字。检渔洋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和带经堂集中的“蜀道集”或“壬子稿” ,除了即景怀人和赠答、送别诗,其余诗歌题目中往往只有一个动词,有些重在写景或即景凭吊之作则只有地名而已。 其次是诗歌内容。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 熙朝新语卷二引录内容与前录沔县武侯祠阮亭题诗碑碑文有差异。该诗第一句,熙朝新语卷二中引作“武兴城郭乱山青” ,沔县武侯祠阮亭题诗碑作“武兴城郭乱山侵” 。先从韵律格式来考察,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诗二首,第一首为仄起首句入韵的七律,韵脚字为“关” 、 “山” 、 “间” 、“谖” 、 “斑” ,押上
16、平声的“删”韵。第二首为平起首句入韵的七律,韵脚字为“侵” 、 “阴” 、 “吟” 、 “临” 、 “心” ,押下平声的“侵”韵。如果第二首首句末字作“青” ,则不入韵。 “青”可与“庚”韵通押,但不能和“侵”韵通押。 再结合诗意来看。远望武兴古城,周围山峰叠巘,迫近城郭。身处古殿,武侯画像恭敬严正,一片幽暗。借对自然景物、历史遗迹的描写引出历史人物和事件,赞颂诸葛丞相的功劳、忠心与遗憾,以及后人的敬仰与缅怀。作“武兴城郭乱山青”则仅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况且“乱山”与“青”的结合不够恰当和谐,而“乱山侵”则更有杀伐之象。隐喻乱世之艰险,更符合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的局势。 此诗写作源自明代储巏大
17、房金源诸陵二首的第一首:“奉先西下乱山侵,涧道回旋入暮林。翁仲半存行殿迹,莓苔尽蚀古碑阴。秋山春水风流远,大定明昌德泽深。却是宣和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这9也是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七律,也押下平声的“侵”韵。两首诗的格律形式和押韵完全相同, 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的第二首有意模仿储嶝大房金源诸陵 。从诗歌内容来看, 大房金源诸陵的第一首描述金陵被毁后, “翁仲半存” 、 “古碑尽蚀”的废墟景象。乱象丛生,满眼虚荒,令人悲凉。诗末尾“却是宣和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说宋徽宗赵佶知道国之将亡,但最终被游牧民族金人掳掠而去,羁留在穹庐黄屋之中,恐非本心。储巏大房金源诸陵第一首与王士禛过沔县谒丞相武侯
18、祠第二首的格律形式、押韵、结构完全相同,内容上也很接近。储巏(1457-1513)生存于明代中期,其时文禁宽松。此诗如此结尾,当无顾忌。但是到了乾隆年间,文禁严酷,于敏中、英廉等人在康熙年间朱彝尊编撰日下旧闻的基础上,考证和补充而成日下旧闻考一书,篇幅扩大三倍,为一百六十卷。虽然篇幅扩大,但删去了有些诗文,储巏大房金源诸陵二首就在被删之列。 列朝诗集是钱谦益所辑的明代诗歌总集,凡八十一卷,上起洪武,下迄崇祯,共十六朝,历二百七十八年,入选者达一千六百余家。分甲乙丙丁四集。 列朝诗集丙集第六也收辑有储巏大房金源诸陵二首。 列朝诗集中所收的一些诗人,据钱谦益自己说, “间有借诗以存其人者,姑不深论其工拙” ,以“使后之观者,有百年世事之悲,不独论诗而已也” ,隐晦地道出了自己的故国之思。乾隆时期,文字狱兴盛,摘取字句,牵强附会,罗织罪名。 列朝诗集中辑有如“却是宣和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这类的诗句,自然在禁毁之列。因“语涉诽谤” ,列朝诗集在乾隆时期毁版禁行。 10通过日下旧闻考删诗和列朝诗集被禁毁这两例事件,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被删的原因,并结合诗歌押韵和格律形式,可以断定首旬当为阮亭题诗碑所录“武兴城郭乱山侵” , 熙朝新语卷二所载“青”字当作“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