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81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摘要: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这可以从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对象性存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文化是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相互交汇的过程,文化是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产物,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化,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连续不断的积淀过程,文化价值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中追求和实现等八方面加以考察。 关键词:文化;人化;化人;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4-0128-05 本文试图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对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探索,简要地从以下方面阐明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

2、程。 一、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对象性存在 文化存在于人的世界,动物与人的分水岭就是有无文化。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人类是文化存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网络系统。任何脱离人的世界的文化研究都是无意义的。在人的世界之外,自然的存在和变迁,生物的存在和繁衍,不纳入人的活动即人的世界,都算不上文化和文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成其为人的对象世界,并经过人的创制,才有可能成为人2类文化。有云:“物不自美,因人而彰。 ”这种人对对象世界的彰显便构成人类的情感、习俗、信仰和思想,但当它尚未投射到对象物

3、上,在实践中得到反馈并显示其功能时,由于它不具有对象性,也不构成文化。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对象性存在,只有将其纳入人的世界才具有了科学意义。这是研究文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 实践活动是人进入人的世界的根本路径,文化的产生和变迁是实践过程的外部表征,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过程 人的世界图景是什么样式,人的活动是什么样式,文化的样式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古代中国人用两极相通相融的太极图,提出了阴阳五行说以解释世界的变迁。古希腊有赫拉克利特等提出世界是燃烧的火,是流动的过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黑格尔将过程思想集其大成。当近代科学成熟期到来的时候,恩格斯在科学的基础上

4、确认:“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19至 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认识从宏观领域进入到微观和宇观领域。面对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急剧转变,怀特海提出,我们的任务是重构一种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新发展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当科学发展进入到系统科学时代,邦格的系统世界的图景逐渐被接受和认同。1979 年邦格出版系统世界 ,认为“宇宙不是一堆物,而是由相互联系起来的物组成的系统” 。系统哲学家波维进一步强调世界是过程:“过程可以定义为系统的状态系列,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变化有近似的意义,知识更强调变化的有序性质。 ”系统总是处在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上,处于

5、3某种状态的过程之中。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能量、关系、结构和层次,呈现为动态过程,事物性质通过过程得以显现。既然世界是过程(或事件或动态系统)的集合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就可以理解为过程及其动态样式。事物不是文化,事件才是文化。人类文化是事件的集合体,某种文化的特质只能在某种文化事件中得以体现和确定。关于文化的哲学研究,过程论是无法绕开的基频。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中寻觅和确定某种文化的状态、特质及其意义,是文化研究的根本途径。 三、文化是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相互交汇的过程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协同人与环境的关系,谋求生存发展的时空,开拓自身不断演

6、进的道路。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改造外界环境,使外在世界人化以满足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人构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同时,这个世界又作为人文环境濡化人自身,即化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双向过程及其产物,人、社会和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同时性。有学者认为, “大约 700万年前,有了体质形态上的人,240 万年前有了文化,4-3.5 万年前,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社会。 ”这种将人、文化和社会分割开来,区分为不同时段产生的说法,实际上分裂了三者相依的关系。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出现,并伴随着人类演进的全过程。随着文化的繁衍,人类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在不同的维度上的展

7、开,三者相互连理,相互融通,始终处于同一整体中不断向前演变。 4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文化的解读中往往采取物质与精神二分的方式,将文化也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际上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存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任何物质文化都贮存了精神的内容,任何精神文化都必须以物质为载体。这种二元论拒斥了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的、具有内在价值的世界,而走入一个死气沉沉的、被动的、没有价值的世界,是不可取的。四、文化是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产物 人类文化的创造和人的世界的创造,从发生学上说是同一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学,人是劳动创造的,人的世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建构的,因此,人类文化也是社会实

8、践的产物。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着物质(材料) 、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换。这三个东西是我们迄今认识到的最基本的东西,我们所进行的一切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都可称之为这三大类东西的组合和变换。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根基,也是探求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是最为基本的唯物史观。现代工业化进程从实践上进一步支撑了这一基本理念。 人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精神的和物质的)并非都是文化。这和商品有类似之处。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只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才能成为商品。人们制作的各种器物,当它还是个人的制作品的时候,即

9、未被他人认知、认同其价值的时候,这些制作品不是文化,即文物本身不是文化。一个人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没有通过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出来5传达给他人并为其认同,或未化人时,这种奇妙的想法也不是文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换,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交往中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心灵要相互沟通,必须采用可以通约的符号体系,在相同的语境中才能实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思想不能用语言作出准确的陈述,别人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交流,必须经过转换、翻译,也是这个道理。同样我们称之为文物的东西,无论是实物和语言文字,不为传输对象所破译,也是不能构成文化的。文化符号之间的转换能力,是

10、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这种能力的提升是人类文化创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社会交往的实践,不仅创造了自身所特有的符号系统,而且培育了实现符号变换的能力,使文化能得以生成和繁衍。交往是人类社会构成和活动的基本前提,文化是人类运用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往的产物。 五、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化 文化通过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通过载体发送、传输和接收,通过载体而显现和传播。载体不存,信息何存,文化何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运用和识别符号系统,才能创制文化和解读文化内容和意义。符号所充当的是所表达对象的代替物。要认识对象,必须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发生符号的交换,即接收者必须

11、和发送者处于相同的符号系统中,或存在类质同晶关系,才能接收和解读发送者的思想和思想内容,因此符号系统的运用和识别是文化交往(流)的先决条件。文化是用符号系统对人的世界的表达。人们交往的目的是协同行为,调适社会生活有序性。当人类学会了用符号来表达事物并能相互识别和解读其内6容和意义时,交往的时候就到来了,文化也就产生和繁衍了。 当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语言符号和传输方法高度发达,运用符号系统进行交往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人已成为符号动物,社会已经成为符号编织的网络。这就使当今社会的实践空间,浓缩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

12、意义的总和, “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到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L.格罗斯伯格(LGrossberg)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将文化定义为是人类创造的第二信号和以第二信号为载体的生存智慧。他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以第二信号为基础和核心的一切人类创造活动以及创造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世界,包括整个人工世界,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及其产物。文化在符号系统的演进中急速前行,信息时代更为彰显了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进过

13、程。 六、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 笔者曾在江汉论坛1997 年第 12 期发表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一文,提出“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时至今日,进一步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样式和过程的表征,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 人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对象物作出符号化的陈述和表达,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二是人的心灵智慧凭借实践活动的力量改变外在世7界,对环境实施重构,创造新事物、新环境,使环境人工化。人通过实践批判的感性活动,把自己的心智外化到对象上,实现对环境的创造,就是人化。文化是心智的外化和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通过实践批判而揭开的关于人的世界的长

14、卷史书。实施对象的人化是有条件的,其必要条件有二:首先,作为人化的主体,大脑思维健全,心智发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并具有实践的能力。文化的创制与人的思想、心智的发育、发达程度和拥有的认知成正相关。其次,对象世界的客观存在并可塑、可化。思想、心智不能简单地在自身中与自己同一。对象物是文化的载体。对象物的可塑性和主体能力的生长性,是文化产生的逻辑前提。 就化人而言,当文化一经产生,便成为人自身作为人存在及其发展、进化的不可或缺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培育着人从野蛮走向文明。每一个人都必须受到既有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塑造和改造人自身。人一来到人世,就承受着文化环境的洗礼,同化和异化既有的文化,才能

15、成为社会的人,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又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使人从动物性的人,提升为社会性的人,从有文化的人提升为有文化境界的人,这就是文化化人。化人是通过社会教化来实现的。教化有无言和有言之分,特别是某种文化通过制度强化后的教化,形成社会的一种强大力量,可以将其化成天下,使社会按照文化人所希望的方向和轨迹有条理有秩序地运行,从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 人化和化人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当人对对象物实施人化时,8同时也在对人自身进行着改造,改进人们的思想方式,提高人自身对外界进行人化的能力和素质,即化人。当运用文化去化人时,

16、本身就是实施对外在环境的改变,使其对象符合主体的需要,即人化。人化和化人只有向度的区别,没有纯粹的单一的人化和化人,二者处于不可分离的统一过程中。在文化的视野中,任何个体生命的生活中都充满着人化和化人的互动和互补,这就是每个人的生活实践的全部内容和根本特质。 七、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连续不断的积淀过程 文化处于持续运动状态,凭借其动能处理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关系:一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牵涉到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资料的制作(人工制品) 。二是处理社会与人的关系。其中涉及到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习俗等;三是处理人与自己心理的关系。它涉及基于知识、思想、观念、信仰、态度、价值等所显示(或隐示)的行

17、为及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与心理实情的关系。因此一般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习俗文化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由于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基本关系所创造的文化,一经产生便固化为特定符号,作为社会存在物而永不消逝,世世代代传习而积淀成为后代人进行文化选择的宝藏。人化和化人过程的不断延续就是文化的积淀过程。 人类积淀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显文化,现实中的活文化。它是正在人化和化人的文化,文化的建构功能在社会活动中得以显现。一种是隐文化,历史中的静态文化。由于离开了文化活动过程,文化功能暂时无法显示。隐文化只有当其重新被激活,纳入文化过程之中,方能恢复其人化和化人功能,成其为现实的活文化。 9实践

18、批判是推动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文化都不断繁衍自身,力求为实现其价值而顽强地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表现自身的力量。然而文化是一个整体,各种文化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文化呈现为网络状。每一个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存在差异而构成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具体的时空中形成五光十色的文化丛林。文化自在和自为的运动状态,正是文化内在的人化和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化世界和世界化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时都会遇到阻抗,需要不断地进行调适,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这一过程实施调节的是社会实践,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对文化进行选择,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拒斥与主体价值相悖的文化,涵化相融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

19、实施创新。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无限循环上升的进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与化人的互动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生成和运行的共同机制和规律。人通过实践,将外部世界对象化人化,创造出千差万别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人在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过程中自身也得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化人。文化作为人化与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体的、一致的。实践为文化的人化和化人提供动力机制,文化标示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准,是人类在从野蛮走向文明道路上的里程碑和旗帜。文化融入人类实践,其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得以彰显,不断创造社会的新面貌。人化和化人不断往复循环上升,造就社会文明,引领社会发展。 每一具体时空的文化都是暂时的,

20、在特定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中习得的。当时空发生转换后,它们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可能逐步衰竭,脱离10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因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化。然而它们是历史和现实相互连接的环,它们不会消失,都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调适自身,以求重新获得人化和化人的功能,成为现实中的活文化。 八、文化价值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中追求和实现 文化是人类实践和社会生活历史地凝结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至大无外,以实体性、弥散性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又至小无内,以机理性、渗透性的形式成为一切人类活动的基本图式、历史传承的内在基因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表征。在不断累积、相互摄人的文化层级中,有一个内隐的、形上的核心,这就

21、是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生命力的根基。文化价值观植根于文化产生的源头,它规定着文化活动的方位、性质和范围,是文化生产、文化创造的深层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系统与其它文化系统区别开来的关键。美国文化学家 A.L.克罗伯和 K.科拉克在 1952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这一综合性的文化概要,凸显了文化价值的核心意义。在当前东方儒家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东伊斯兰文化的对话与冲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价值观在各自背后的支撑作用。 文化价值观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符号,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跃动精灵,它具有本原性、支配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在历史性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