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81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仿林彪字体批文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之源摘 要: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源于对我们党的理论的自信,源于对我国制度的自信,源于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和现实的正确选择和深刻把握,源于党对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庄严承诺的责任与担当,源于对苏东剧变教训的深刻吸取,源于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弊端的清醒认识,源于对西方国家企图把其发展道路强加于我的警醒和防范。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2-0068-03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人们对“中国道路”和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讨论已经达到了高潮

2、。道路问题对中国的发展极为重要,未来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十八大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2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会议要求全党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那么,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的根据和

3、信心在哪里? 源于对我们党的理论的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首先源于对我们党的理论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治

4、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在中国,一种理论能否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要看这种理论能否指导和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理论自信,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会更加坚定。 3源于对我国制度的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道路的自信也源于对我国制度的自信。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6、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强大的制度优势。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更好地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我国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了国家机器协调高效运转。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 “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下不同政党和党派之间相互倾轧、明

7、争暗斗所导致的分裂和内耗。毋庸讳言,由于我国搞社会主义的时间不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不成熟、不完4善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制度建设,使各方面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备,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潜能必将得到更多释放和发挥。 源于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和现实的正确选择和深刻把握。近代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的起义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改良还是暴力革命,都没能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都无法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更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在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8、导下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这不仅决定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起点低,而且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

9、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5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繁荣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 源于我们党对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庄严承诺的责任与担当。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把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十八大还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确保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

10、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目标和任务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向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只能通过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否则,这些目标和计划就可能落空,甚至有可能跳不出中国历史兴亡周期率,落入难以想象的发展误区。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人民必须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源于对苏东剧变教训的深刻吸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也源于对苏东剧变教训的深刻吸取。苏东剧变教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苏联模式的弊端,

11、二是苏联东欧国家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后果。苏联模式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曾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苏共领导人并没有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对这种模式进行积极变革,反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榜样加以固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也曾搬用过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尽管这一体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种缺乏独创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毛泽东早在 1956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就提出要“以苏为鉴” ,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以期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

12、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虽然我党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过有益探索,但由于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偏差,苏联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纠正。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过去我们机械地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他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党不断对各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苏东国家则因没有理论创新和体制上的突破导致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 苏东国家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后,出现了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社会倒退的悲

13、剧;而中国则因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积极变革,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党的十八大郑重表明我国仍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俄罗斯媒体发表评论认为,中国正满怀信心地走在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上。4可以说,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超越了苏联模式,扭转了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颓势,代表着今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源于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弊端的清醒认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7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广大、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

14、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发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人民将为此付出痛苦和流血的代价。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大多数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5 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因为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经济低迷不振,日本陷入发展陷阱长期不能自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激化,各种丑闻不断。种种困境和乱象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西方国

15、家正在经历深刻的制度性危机。事实表明,金融危机带给整个西方世界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包含了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国家发展道路和方向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引以为荣并且不遗余力向他国推销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下,早已风光不再。而中国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一枝独秀,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念。 源于对西方国家企图把其发展道路强加于我的警醒和防范。世界是多样的。由于历史背景、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应由这个国家根据8所处的

16、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自主决定,其他国家无权干涉,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然而,在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国家借助优势地位企图强行把其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推广到其他国家。作为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发展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的对象,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20 世纪 80、90 年代它们抓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辅之以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采取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自由主义政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东欧得手后,西方国家又步步紧逼,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更大压力,企图以压促变,一举搞垮

17、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社会主义中国坚决顶住了来自西方的强大压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前进的步伐越来越稳健。 中国成为冷战后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经济速度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全球霸权的考虑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在与中国“接触”中持续加大“遏制”中国的力度,不断向中国施加一波又一波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我们看到了东欧、俄罗斯、独联体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政治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分化、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也看到一些被西方国家强力推行或盲目照搬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呈现出严重

18、水土不服现象,制度破而不立,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政局动荡、社会溃败,不仅损耗9国家实力,丧失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机遇,也破灭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都充分说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不具有普世性。一系列反面教材告诫我们,制度和道路问题是事关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浮躁和盲动。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有任何怀疑和动摇。针对西方国家把其发展道路强加于我的企图,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醒,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防范,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于国家长远发展而选择的正确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

19、性和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现出坚定的道路自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当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发展任务,尤其在当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02006. 4钟声.政治体制事关安危存亡容不得浮躁盲动N.人民 日报,2012-11-11.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7-208 . 责任编辑:孙 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