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与《水浒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18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台山与《水浒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台山与《水浒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台山与《水浒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台山与《水浒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台山与《水浒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五台山与水浒传摘 要: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著名佛教圣地, 水浒传是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长篇小说。但二者却结下了相得益彰的殊胜因果:五台山不仅解决了作品的某些情节问题,丰富了人物形像,突出了作品主题思想,而且反映了农民起义胜利后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探索。这正是作品现实主义的光辉所在。而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五台山佛教的状况,而且反映了五台山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水浒传是五台山历史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长、没有分文投入却有巨大收获的最好名片之一。 关键词:五台山;水浒传 ;鲁智深;智真长老;宋江;名片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4-

2、0036-12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而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前者是离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有清静神秘的“出世”氛围;后者是红尘滚滚的娑婆世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干预精神。那么,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如何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因何在?意义如何?当是我们关心的趣事,下就分别予以探讨。 五台山与水浒传之缘 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地方不多,其中关系最大的有第四回、第九十回;带上几笔的有第三回、第五回、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2第十七回和第九十九回。而其中第三回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则是五台山与水浒传的直接之缘。其中写道:陕西渭州小种经略府提辖,姓鲁名达,人称鲁提辖。当他

3、在渭州潘家酒楼济楚阁与史进、李忠吃酒时,听到隔阁有人啼哭,他便请酒保将哭者金二和其女翠莲叫来,问其缘由。金老父女乃东京人氏,因其生活所逼,一家三口来到渭州投奔亲眷,不料亲眷搬到南京,金妻染病身亡,金氏父女流落街头,只好以卖唱为生。一天,遇着一位郑屠,绰号叫“镇关西” ,以其见翠莲有几分姿色,便强媒硬保地把翠莲作妾。郑屠虽然与翠莲写了三千贯的典身文书,但也分文未付,却强占了翠莲身子。未及三月,郑屠的大娘子便将翠莲赶出郑宅,还要未付的典身钱。因郑屠有钱有势,金老软弱无能,无奈之下,便让女儿在酒楼上赶座子卖唱,赚钱还债,糊口养身。近来几日酒客稀疏,赚钱不多,唯恐违了郑屠钱限,受其羞辱,所以啼哭,不想

4、惊扰了提辖等人酒兴。鲁达一听,火冒三丈,拔腿就要去找郑屠打抱不平。幸有史进、李忠劝阻,当下没有去成。鲁达仗义疏财,自己拿出 5两银子,又借了史进 10 两银子,一并给了金老父女做盘缠,发付他们明日早晨起程返回东京。 次日早晨,鲁达安顿金氏父女起程后,约摸过了两个时辰,鲁达便到郑屠店来,教郑屠给经略相公割上纯净的精肉、肥肉和寸金软骨各 10斤,切成臊子。当前两种肉割好时,郑屠觉得这是鲁提辖消遣他,便与提辖打将起来,结果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鲁达畏罪潜逃,当到了代州雁门县(今山西省代县)城内时,他也混在人群中看官府通缉他的榜文,幸被金老发现,扯到赵员外的宅上来。原来金老未回东京,在离3开渭州的路

5、上,遇了一位京师的邻居,便随其来到代州雁门县,经其作媒,翠莲成了大财主赵员外的外宅。以金老父女不忘鲁达扶危济困之恩,遂留他住在赵宅,好酒好肉管待恩人。后因此地住得不够安稳,又让鲁提辖移到离代州城十余里的七宝村住下。但在过了五七日后,金老又来对赵员外和鲁提辖说:“近来公人来打听得紧,恐怕要来缉捕恩人。倘若有些疏失,如之奈何?”鲁达一听,便说:“恁地时,洒家自去便了。”接着赵员外说:“若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恨;若不留提辖,许多面皮都不好看。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 ”鲁达道:“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 ”赵员外道:“若如

6、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座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的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却这条心愿。如果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哪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 ”便道:“既蒙员外作主,洒家情愿做和尚,专靠员外做主。 ”当下定了,便连夜收拾衣服盘缠、缎匹礼物,准备就去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了。因此说, “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水浒传与五台山结缘之因。 五台山与水浒传结缘 水浒传中,描写五台山的地方不多,

7、但有画龙点睛之笔。在水浒传第四回中,赵员外曾对鲁提辖道,离代州城十多里的地方,4有个村叫七宝村。七宝村虽然是作者虚构的村名,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根据五台山灵鹫峰上长的七宝树起的名字。还说,离七宝村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这样算来雁门县城距五台山的直线距离就是四五十里。显然,没有现在的实际距离远,是小说虚构的数字。次日,赵员外和鲁提辖坐着两乘轿子,抬上山来, “鲁提辖看那五台山”时,情不自禁地赞道:“果然好座大山。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小说还描绘了五台山“云遮峰顶,日转山腰”的高度;“岩前花本舞春风” 、 “洞口藤萝披宿雨” 、 “飞云瀑布” 、 “峭壁青松”的生态景观。又说“山根雄峙

8、三千里,峦势高擎千万年” 。 古清凉传说:“五台山基环所至五百余里。”显然,这里说的“山根雄峙三千里”是小说的夸张,但其“峦势高擎千万年”还是夸张的不够,因为五台山至少也有 25 亿年以上了。当鲁智深在文殊寺住了三四个月,于春暖花开的时候, “他离开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彩一回。 ”喝彩就是大声叫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小说没有写出。但比第一次见五台山时说的“果然好座大山”有了较深的认识,可惜还没有认识到五台山的真面目哩!从而表现了五台山的神秘莫测。那么,何时才能认识到五台山的真面目呢?请看下述。 五台山佛教在水浒传中的形象 宋代时,五台山佛教虽然没有唐代兴盛,但自入宋以来,从“太

9、宗至仁宗,三代圣主,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天书玉札,凡三百八十轴,恢隆佛化,照耀林薮。清凉之兴,于时为盛” 。之后,又获徽宗、哲宗的扶持以及丞相张商英的护持和五台山僧人的努力,五台山佛教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时有寺院 72 座。其中,真容院,太宗还敕建重阁,设文殊5像,又赐额“奉真阁” , “绮焕殊丽,映曜林谷” ,盛极一时,是一座皇家道场,而水浒传恰好就写了这座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庙真容院。好座大刹 真容院在明永乐初年,成祖赐名“大文殊寺” 。 水浒传第四回中写的“五台山上有一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 ,指的就是“大文殊寺” 。它的“山下是一个有五七百人家的市镇,从市镇向上走,过了五台福地的牌楼

10、,就到了山门外的亭子。赵员外和鲁提辖在亭子上坐定,等候庄客通报” 。这座牌楼就是现在塔院寺山门前那座三楼四柱的“清凉胜境”牌楼的前身。这个亭子在牌楼后、山门前的半山腰上,鲁智深出入寺院以及醉闹五台山都经过这个亭子,仅这第四回中就曾到过 12 次。最后是醉汉鲁智深“一膀子扇在亭子柱上” , “塌了亭子半边” 。此后,智真长老让赵员外又修复了这座亭子。 “过了亭子就到了山门,山门有门子看守,山门两边是金刚,门子在内,金刚在外” 。山门内是文殊院,鲁提辖看了,赞道:“果然是好座大刹” 。书中提到文殊院的建筑还有佛殿、藏殿、方丈室、法堂、客馆、戒坛、云堂、僧堂、选佛场、库局、经堂、经阁、香积厨、僧寮、

11、七层宝塔、西廊、东廊等等。其中,藏殿上的亮隔为“朱红隔子” ,是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形制。其内所供主像是文殊菩萨,以有选佛场、禅和子和住持是智真禅师,故说这个文殊院是典型的禅宗丛林。 关于文殊寺僧人的多少,赵员外伊始就说:“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的是智真长老。 ”当与鲁提辖剃度时, “鸣钟击鼓,就法堂内会集大众,整整齐齐五六百僧人,尽披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礼,分作两6班” 。说明僧多队齐,法衣整洁,礼仪齐备。再是,鲁智深第二次喝得酩酊大醉,打坏金刚,塌了亭子,卷堂闹了选佛场时, “监寺、都寺,不与长老说知,叫起一班职事僧来,点起老郎、火工道人、直厅轿夫,约有一二百人,都执杖叉、棍棒,尽使手巾

12、盘头,一齐打入僧堂来” 。总计,合寺共有僧众和勤杂人员至少也有七八百人,可谓五台山数一数二的大刹。 关于文殊寺的清规戒律,就书中第四回、第九十回看来,僧职即有长老、都寺、监寺、首座、维那、知客、书记、侍者、行童、禅和子、库头、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门子等等,可谓职事齐全,分工明确,管理严格,戒律森严。如,鲁提辖跟着赵员外抵达文殊寺方丈室时,“长老邀员外向客席而坐” ,鲁达便去下首坐在禅椅上。员外向鲁达附耳低言:“你来这里出家,如何便对长老坐地?”鲁达说:“洒家不省得。”起身立在员外肩下,面前首座、维那、侍者、监寺、都寺、知客、书记,依次排列东西两班,再没有一人坐下,可见僧规极严。再如库局里

13、贴着晓示曰:“但凡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再是,要求僧人起码要做到三皈五戒,但是花和尚鲁智深却不然,刚刚剃度受戒后,到了选佛场的禅床上,不学坐禅,扑倒头便睡,还嫌禅和子说他,反道:“干你甚事?”禅和子道:“善哉?”他还喝道:“团鱼洒家也吃,甚么善哉! ”禅和子道:“却是苦也。 ”他又道:“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哪得苦也?”只因长老护他,见没人说他, “每到晚上,便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处鼾响如雷,起来净手,大惊小怪,只在佛殿后撒尿拉屎,7遍地皆是” 。做僧人没有僧人的样子。喝酒酩酊大醉,不仅自己吃狗肉,还拿狗肉往禅和子嘴里塞

14、。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上的朱红隔子,又把火工道人也打了。打坏金刚,塌了亭子,推翻供桌,撅了桌脚,从僧堂里打将出来,闹得满堂僧众“卷堂大散” ,弄到这步田地,智真长老才下定决心将他打发到京师大相国寺,寻个职事僧做,委实是太破格了。 可见,文殊寺对一些不守戒规僧人的管理也是严中有宽,允许犯戒,允许改正。如果是屡教不改,也会打发出寺庙的。 在水浒传中,还写到文殊寺剃度仪式。其说,当鲁提辖跟随赵员外来到五台山文殊寺方丈室时,赵员外对寺主智真长老道:“今有一事启堂头大和尚:赵某旧有一条愿心,许剃一僧在上刹,度牒词薄都已有了,到今不曾剃得。今有这个表弟,姓鲁,名达,是关内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

15、家,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一应所用,弟子自当准备,万望长老玉成,幸甚。 ”长老答道:“这个因缘,是光辉老僧山门,容易容易。 ”但首座与众僧觉得鲁达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恐久后累及山门。然而智真长老觉得:“他是赵员外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 ”于是就焚香入定后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力排众议,叫备斋食,请赵员外等方丈会斋。斋罢,监寺打了账单,赵员外取出银两,教人买办物料,并在寺里做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等一应僧人用品。 当准备完毕后,长老选了吉日良辰,鸣

16、钟击鼓,在法堂内会集五六8百僧人,整整齐齐披着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礼,分作两班。赵员外取出银锭、表礼、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表白宣疏后,行童引鲁达到法座下。维那教鲁达除下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了, 揲起来。净发人先把一周遭剃了,却得剃髭须时,鲁达道:“留下这些儿,还洒家也好。 ”智真长老在法座上道:“大众听偈。 ”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 ”且喝一声:“咄!尽皆剃去!”净发人只一刀,尽皆剃了。首座将度牒呈到法座前,请长老赐以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接着将度牒转下来,让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交给鲁智深收受。长老又授法衣、袈

17、裟,教智深穿了。接着监寺把智深引上法座前,长老与他摩顶受记道:“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师友,此是三皈 ;五戒者: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 ”智深不晓得戒坛,答应“能” 、 “否”二字,却道:“洒家记得。 ”引得众僧哄堂大笑。受记毕,赵员外请众僧到云堂里坐下,焚香设斋,供献大小职事僧人,各有上贺礼物。都寺引鲁智深参拜了众师兄、师弟,又引到选佛场坐地。这一剃度仪式才算完毕。可谓详细完备,点滴不漏。 寺院经济是维持寺院生计和僧人修道弘法的经济基础。佛陀在世时,长者居士等布施供养的竹林精舍、 祇园精舍等田庄林园就谓之寺领。当佛教在两汉之

18、际传入我国后,对皇家道场而言,每年每月都可领到定额供物,或受赐的田庄园林。如,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昙鸾大师创立玄中寺,又以其太和十八年(494)祈雨辄应,翌年帝赐寺庄,计 1509余里之区域。在北魏皇兴末年到延兴年间(470475) ,沙门统昙曜奏请设置的僧祇户、佛图户,就是寺院经济的组成部分。 水浒传中关于文殊寺和其市井人家的关系,就反映了当时五台山佛教的经济状况。首先是代州雁门县的赵员外,他就是文殊寺的施主檀越。他祖上就曾舍钱于寺里。到他时又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有关这一剃度僧人的五花度牒和一应所用,如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表礼、信香等银锭,都由檀越支付。就是鲁智深两次醉闹

19、文殊寺损坏了的金刚、亭子、桌凳,也得赵员外备价维修。其次是寺庙和市井人家的关系。书中说,出得那“五台福地”牌楼看时,却是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有卖肉的、卖菜的,也有酒店、面店、铁铺、父子客店等等,当鲁智深进入酒店要买酒吃时,卖酒的说,我们这酒 “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吃。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我们见关着本寺的本钱,见住着本寺的屋宇,如何敢卖与你吃?”可见,铺面的房屋是租下寺庙的,货物的本钱也是向寺庙借贷的。这说明寺院的经济收入是租金和利息,但书中没有具体交待多少,不过也可以窥见五台山佛教寺院经济之一斑。不妨,拿它与卞京

20、(开封)大相国寺作一比较。据水浒传第六回说:汴京“酸枣门外退居廨宇后那片菜园,时常被营内军健们,并门外那二十来个破落户侵害,纵放羊马,好生罗唕” 。看来,五台山的市镇是严守山门规矩的,这要比相国寺对菜园的管理严格得多。 得道高僧 水浒传中描写了五台山文殊寺的两位高僧,一位是智真长老,一位是其弟子鲁智深。于此,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真是假?若用红10楼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 ”无论是真是假,反正是小说中的人物、文学的形象,至少他们反映了作者对五台山僧人的看法。所以,略作论述。 智真长老在水浒传中出场不多,关于他的事情主要有二:一是花和尚鲁智深的师父,二是及时雨宋江

21、至五台山时参拜过他。至于其姓氏、名啥、哪里人氏, 水浒传没有交待。但据说岳全传和新版水浒传说,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和鲁智深这四人的师傅叫周侗,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 ,因惹了人命官司而出家,法名智真,还传授给鲁智深一套杖法云云。看来,这也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因为盲词小说也未必全无,史志传记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姑且留给后人稽考吧。 再就水浒传中对智真长老的形象和思想、性格作一论述。 水浒传第九十回说:“宋江看那和尚(指智真长老)时,六旬之上,眉发尽白,骨格清奇,俨然有天台方广出山之相。 ”显然,智真长老是一位年逾耳顺,眉发皆白,面目清秀,骨格奇特,视听不衰;闻其言,知其旨;观其色,洞其心。俨然有天台方广智者的出山之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智真禅师不仅是鲁达的救命恩人,而且是一位善于识人、胆识过人、庇护义士的长者。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是因为郑屠欺凌金翠莲,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致。正因为鲁达这一行为是扶危济困的正义行动,所以在官府到处张贴告示,四处追捕鲁达,连雁门县七宝村这样僻静山庄也隐蔽不了的危急时刻,经赵员外的推荐,智真长老还毅然剃度收留了他。但是,首座和众僧却说:“这个人不似出家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 ”“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