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5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摘 要】 文章论述了城镇化与大地质的关系,阐述了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种种陷阱,论证了陷阱根源及地质工作前置的意义,认为地质陷阱根源在于缺乏地质工作的支撑和服务。新型城镇化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和“前置” 。第一,改革完善城镇规划体制机制;第二,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第三,全力防治各类地质灾害;第四,倾力打造地质测绘信息服务平台;第五,努力开发城镇地质旅游资源。 【关键词】 城镇化;大地质;新型城镇化;大地质路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 21 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

2、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51.27%,城乡对比首次过半,社会结构呈现历史性变化,这注定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拐点,是亘古未有之一大变局。 一、城镇化与大地质的关系 西方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伴生而来的。18 世纪 60 年代的产业革命带来了大机器工业和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以及更大容量的商品购销市场,因而出现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市场集聚的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今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与工业化相协调,还要与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做2到“四化”同步。实质就是新型城镇化要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着力解决城镇化滞后导致的结构性问题,

3、又避免出现“伪城镇化” 、“被城镇化” ,甚至因忽视大地质工作而导致的“陷阱”性问题。 大地质可称为广义地质,是传统地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公益性和基础性工作,涵盖了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和旅游地质诸方面。人类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古希腊学者泰奥佛莱托斯的论岩石是最早对地球物质成分研究的著作;我国春秋时期的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反映了先人们对于地壳变动的理解。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结构与演变进行研究的学科。现阶段,囿于技术条件,以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岩土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

4、的太空地质学。 如果把大地质形象地比喻为地球周围的“皮肤” ,那么,城镇化作为大地附着物就是建立在皮肤之上的“毛发”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陷阱 1、重“地”轻“质”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2013 年元月 29 日,电影大片2012的“地陷”现实版分别在广州和福州街头上演:广州康王路两栋三层楼房直接陷进了地下;福州达通路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没入地坑。再看全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仅上半年就发生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逾 4000 起,累计造成 250 余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10 多亿元。由重“地”轻“质”引申而来的又一弊端是重“地

5、”3轻“人” 。众所周知,土地财政令地方政府普遍热衷于“地”的城镇化而漠视“人”的城镇化,理由很简单, “地”可以生钱, “人”必须花钱。 2、重“地上”轻“地下” 重“地上”轻“地下”的典型案例是城市内涝。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一年前北京“7.21” 、六年前济南“7.18”两场特大暴雨,分别卷走了几十条鲜活无辜的生命,而这并非个案。一些城镇几乎是逢雨必涝,市区能“观海” 、街道可“捕鱼” 、地铁看“瀑布” ,成为这些城镇的内涝“风暴”线。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法国巴黎的地下综合管网宽阔得如同地下马路,使用至今仍能保证城市百年不涝,而那里的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

6、黎除卢浮宫、凯旋门外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百年不涝”的山东青岛得益于当年德国人设计的高质量地下管网和政府后期的接力维护。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于今年 7 月 31 日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确定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地铁轻轨等几大重要投资方向,这可视为对既往城镇化纠偏的一个重大举措。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3、重“开发”轻“治理” 以地下水资源为例,全国 650 多座城市,有 400 多座缺水,110 座严重缺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在诸如华北平原城镇群密集区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漏斗,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国家水利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

7、流域在 100 万 km2 以上的河流,30 年前有逾 5 万条,现在则有 2.7 万条“消失”了。所以在开发前的可研阶段,前置了一个地下水环境影响评4价地质报告,现在对重大工程项目更进一步前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目的正是在于发挥地质工作“防患于未然”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4、重“城”轻“乡”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底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比如说,新建的农村社区有没有上下水?这是目前农村和城市一个很大的区别。千万不要小看上下水,当年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盖房子,而房子好不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抽水马桶。 ”如果我们今

8、天的城镇化尚达不到当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时的标准,这肯定不是人们的初衷。垃圾处理上的差距是当前城乡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差距。种种污染导致的后果就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挥之不去,威胁着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面对大气严重污染的“十面霾伏” ,又有哪个城里人能够逃脱呢? 三、陷阱根源及地质工作前置的意义 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种种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是前期基础地质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细致,导致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地质工作的支撑和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城镇化都要依赖于具体地质环境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地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影响到城镇化建设

9、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们已经意识到,地质环境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考虑的基础性工作,新型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先行前置。 5第一,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任何城镇规划,都必须以地质环境的承载力为依据。在城镇规划目标区域确定之后,其前置性的基础工作就是开展目标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分别推进各类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地质依据。否则,人为忽略这一前置性基础工作,整个城镇规划布局就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 第二,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上分为地上与地下立体建筑配套设施

10、,平面上包括办公区、商住区、产业区等工程项目,路、桥、空、港等交通运输项目,油、气、煤、电等能源动力项目,供水、排污、金融、通信等三产服务项目,无一例外都需要通过各类地质工程勘查,研究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包括查明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结构和承载能力,分析和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地质影响和变化,并分别进行专题性评估,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措施。否则,基础设施建设中就有可能遇到地质“隐蔽工程” ,或者遗留难以预估后果的地质隐患。 第三,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与管理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科学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对各类工程施工区域进行三维空间可利用程度调查,使宝贵的

11、城镇空间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用,要依靠地质工作;对水文地质结构和容量进行水工环勘查,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要依靠地质工作;对与城镇安全相关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应对方案,要依靠地质工作;对城市湿地、园林绿化、垃圾处理6及其对土壤水源的影响评价,确保城镇化生态宜居,要依靠地质工作;对诸如地热和地质公园等的开发利用,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产业支撑能力,仍然要依靠地质工作。 四、拓宽大地质路径的对策 城镇化是一趋利避害的长期过程。原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说过:“城市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

12、拓宽大地质路径,实现趋利避害之目标。 1、改革完善城镇规划体制机制 首先,要解决城镇规划与地质勘查“两张皮”的问题。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将目前的城镇规划主管部门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制”整合,将地质工作“前置”到城镇总体规划之中,并赋予其一票否决的权力。目前,已有上海、深圳等地整合组建了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局) ,但绝大部分城市仍是规划、地质“两张皮” ,这样“背靠背”搞出来的规划与实际地质状况难免会南辕北辙。其次,积极推进“三规合一” 。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三规合一” ,这样可以把土地与规划、地上与地下、专业与综合进行立体对接,做到动

13、态平衡与监控。再次,要“远中近”期相结合。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的宏观要求,确定在区域城镇群中的功能定位,远期缩小做中期,中期缩小做近期,近期计划应达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如果说远中期总体规划是城镇化的“纲领” ,近期控制性详规就是实现总体规划的“路线图” 。巴黎市政府有一个很大的城市规划沙7盘,这个沙盘已经管了一百年,是经巴黎市议会立法的,不管谁当市长都不能动,巴黎至今都按这个规划进行建设。 2、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 上世纪 30 年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我国地图上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滕冲,画了一条大致 45 度的倾斜线,称为“胡焕庸”线。此线东南方向,约 36%的国土居住着 96%的人口,

14、是我国城镇群主要聚集区域。鉴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当城镇开发建设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时,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引发各类地质问题。城镇地质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求地质环境不断提供优质能源、水源、固体矿产资源、土地空间和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城镇开发,主要是工程经济活动,形成强大的地质作用应力,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促使地质环境质量恶化、容量减少、承载力下降,以致引发地质灾害。为此,应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一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围绕重要城镇群、重点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 1:5 万以小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中大比例尺区域物探、化探、遥

15、感调查以及 1:100 万海洋地质调查,实施全国基础地质“填图计划” 。二是推进城镇地质环境勘查,查明城镇的地质背景和承载潜力,查明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三维空间立体地质结构,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题的城镇地质系列用图。三是建立城镇地质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城镇三维地质数据可视化处理和专业地质分析服务。 3、全力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据地质专家考证,我国著名的楼兰古城很可能是因地质滑坡造成孔8雀河改道从而丧失了水源而致消亡。为避免“楼兰悲剧”再现,应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勘查,继续开展地灾高发易发区 1:1 万及更高精度的地质详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调查为主,排查、核查、复查为辅的动态调查评

16、价体系。健全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地灾防治“五条线”和乡镇国土所“五到位”建设。开展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区划,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结合城镇建设和空间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圈定地灾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灾预报预警模型,提高地灾防治水平。 4、倾力打造地质测绘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国家陆海统一的现代地质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加快测绘地籍调查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开展好首次进行的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为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奠定基础。农村集体土

17、地确权颁证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当于给每宗地及其附着物不动产赋予唯一的“身份证” ,堪称国土资源管理史上最严密的“国土普查”和“不动产普查” ,这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努力开发城镇地质旅游资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自 2000 年伊始开展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至今已申报建成了 27 个世界地质公园、171 个国家地质公园9和一大批省级地质公园。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地质、旅游和城镇园林发展史上的三大亮点,进而实现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质科学和开发旅游经济的三大功能等方面。地热温泉,本身是地下

18、矿产资源的一种,又是优质地质旅游资源。据地质部门勘查,济南地热可利用储量折合标准煤近 2.5 亿吨,可开采量远超 2 万 m3/天的“中国温泉之都”最低申报标准。济南市可籍传统“泉城”品牌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地热温泉项目,拉长地质旅游产业链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向春玲.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反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2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 王克忠.城镇化路径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 庄大方,江东,徐新良,等.中国城镇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高焕毅(1976-)男,山东枣庄人,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副院长,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高 嵩(1990-)女,山东枣庄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