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19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元初名臣孟祺辉煌而又尴尬的人生孟祺,我国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农学家。他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与尴尬:投笔从戎,屡建奇功,深受元朝廷的器重,却帮助汉族人民避免蒙古军队野蛮的屠城和抢劫,然而竟又被视为南宋的罪人;身为元初重臣和卓越的农学家,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官颁农学专著,却鲜为后人所知,甚至连家乡人对他都很少知晓,中学历史教材也对其鲜有记载和介绍。 孟祺的命运何以如此?他的军政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他在农学研究上究竟有何贡献?如何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功过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孟祺,字德卿,祖籍今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出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 1230 年) 。据元史

2、记载,孟家为当地大户望族, “世以财雄乡里” 。孟祺父亲孟仁是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儒士,期盼儿子一生平安吉祥,故为之起名“祺” 。然而,遗憾的是,符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百战道” ,这里长期被北方民族占据,相继为金、元政权统治,成为南北交战的前沿。为了躲避战乱,绍定五年(公元 1232 年) ,孟仁举家北迁,客居到战争后方的山东鱼台。在那里,孟仁受到蒙古汗国州帅石天禄的赏识,被其委任为高级幕僚。 孟祺自幼聪敏好学,在鱼台相对安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下,2学问与骑射技艺出类拔萃,众口称赞。后因父亲职务变动,随父徙居东平。地方官严实兴办府学,广收生员,从中选拔人才。孟祺在数百学生中卓越超群

3、,脱颖而出,被选中担任“掌书记” 。此职类似于秘书,专门负责军中文书的草拟、制定等。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与阎复、徐琰、李谦齐名,人赞“东平四杰” 。严实、廉希宪、宋子贞等官员十分器重孟祺,并竭力向朝廷举荐。孟祺初任国史院编修官,很快又提升为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这些官职虽是文职,官阶也不高,却是朝廷的重要部门之一,它承担着朝廷典册、制诰等重要政令、法律、文书的撰写,传达着朝廷、天子的声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孟祺,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写起文字材料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元史在评价孟祺这段时期的功绩用了八个字:“一时典册,多出其手。 ”

4、这八个字的评价可谓惜墨如金,字字珠玑,恰如其分。足见孟祺的旷世才华,是蒙古汗国政坛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二、筹应剖决 助元灭宋 忽必烈即位蒙古国大汗后,为了孤立和灭掉南宋,于 1270 年派遣孟祺出使高丽国,企图通过外交努力使高丽与宋断交。由于宋经济较为发达,高丽对其有一定的依附性,宋也希望海道贸易能够继续,因此双方贸易或明或暗地进行着。孟祺到高丽后,竭力施展自己的外交才干,向高丽国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形势,陈述利害。经过一番斡旋,终于不辱使命,打消了高丽与宋继续往来的念头,承诺与宋断交。忽必烈十分满意,授予孟祺为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1271 年,忽必3烈改国号为“大元” ,元朝正

5、式建立。 至元十二年(公元 1275 年) ,忽必烈决意灭宋,并选定丞相伯颜作统帅。战前,忽必烈下诏,在全国选拔德才兼备、博学有声望、能够帮助军队出谋划策的饱学之士参与军事。结果,在朝廷官员的联名推荐下,孟祺被朝廷授予承直郎、行省咨议。 在南下灭宋战争中,孟祺足智多谋,屡献奇计,灵活果断地处理各种繁杂的军情事务,确保政令畅通,充分发挥参谋和智囊的作用, “筹应剖决,毫无凝滞” ,没有一件事情被积压耽误,使元军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兵不血刃地占领江南重镇建康(今江苏南京) ,而后攻陷周边的镇江、常州等大小城池。孟祺也因此不断获得军功,升职为郎中,并得到丞相伯颜的充分信任。有时伯颜因为要事回京赴朝,

6、就把军政大权交给孟祺临时主持,所有军务政事皆由其裁决之。由此可见孟祺在元军和高层领导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他的杰出军事才华在焦山(今江苏镇江)之战中更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焦山之战是元朝灭宋的一次著名战役。至元十二年(公元 1275 年)夏历七月初,宋军将领张世杰等率舟师与元军对峙。当时,宋集结水军战舰万余艘于焦山水域,以十船为一组,连以铁索,沉碇于江,并规定没有主帅号令,不得起锚,摆出与元军决一死战之阵势。孟祺审时度势,认为宋军处下游,战舰云集,旌旗蔽江,且舰以铁索相连,故阵容强大,用常规打法难以取胜。但其灵活性不足,不便机动,遂献计火攻。元军依计而行,自上游顺流而下,两翼配合,向宋军猛攻。宋军

7、猝不及防,虽殊死奋战,但船船相连,难以自由行动,元军猛射火箭,顷刻间宋船4帆篷俱焚,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激战半日,宋军大败,溃不成军,烧死和溺亡者不计其数。元军乘胜追击,获黄鹄、白鹞等船 700 余艘。 此后,南宋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元军大获全胜,伯颜十分惊喜,连声夸奖:“真想不到孟祺一介书生,竟有如此胆识和谋略,真乃天才!令人敬佩!”此战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堪与之媲美,因此,有人把孟祺比作是诸葛亮再世,也实不为过。 三、深谋远虑 智存临安 南宋在焦山战役失利后,节节败退,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危急。元军虎视眈眈,各路将领们迫不及待,竞相进发,欲攻打血洗临安。丞相伯颜

8、询问孟祺如何办,孟祺考虑到战局胜负已定,而蒙古军队习惯于在征战得胜后实行野蛮杀戮的屠城政策,不忍心任由元军再涂炭生灵,更不想让临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毁于战火,便献计说:“依据目前蒙古大军压境形势,宋人别无他计,只有向福建方向逃窜。如果我军马上攻打临安,宋政权必定会加速逃亡。一旦如此,临安城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这时强盗就会蜂起作乱,趁火打劫,那么临安这座有 300 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美丽富饶的城市,就会被洗劫一空,甚至将荡然无存,这对于我大元而言并没有益处。与其这样,还不如用计策把南宋政府稳定住,应采取战抚并用手段,一方面兵临城下,围而不打,用战争来威胁恫吓;另一方面用抚慰、谈判的手段促其投降,这样

9、宋政权就会存有幻想,不会立刻向南逃跑。待时机成熟,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好像收获果实要等到成熟一样。 ” 伯颜充分认同,非常满意,遂言听计从,写了一封安慰信,并派人送到临安。南宋朝廷权衡利弊,便暂缓向福建迁5徙,并于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 年)正月,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营乞和。南宋降表中以伯、侄相称,还企图保留军队和皇帝的封号,元廷拒不接受。为了促使南宋当局彻底丢掉幻想,早日就范、无条件投降,孟祺请求出使临安。 他和南宋丞相进行艰难的谈判,到了半夜三更,仍然没有进展。见久决不下,孟祺拂袖而起,严肃地警告道:“你们的状况已是强弩之末,更犹如瓮中之鳖、斗败的公鸡、秋

10、风下的落叶,再无还手之力、招架之功,不投降还等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难道敬酒不吃吃罚酒?是等待我大军攻城略地,将你们碎尸万段,死无葬身之地吗?” 孟祺的话语如雷霆万钧,振聋发聩,令人不寒而栗,于是南宋朝廷全盘接受投降条件,改称臣仆,屈辱请降。南宋朝廷的执政者谢太后,将投降书连同皇宫里贮藏的珍宝和传国玉玺十二枚一同带到元军。三月,元军进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 元朝灭了南宋,临安城也因此得以完好无损,大批文物古迹和无数财宝也没有遭到盗匪的抢劫破坏,众多黎民百姓更是幸免于难,躲过血腥屠城一劫。这一切应归功于孟祺的智慧,他功不可没!元朝皇帝下旨提升孟祺为少中大夫,嘉兴路总管

11、,并佩带虎符。 四、编著农书 指导生产 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一些大臣和高级将领承袭旧俗,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主张将长城以内的新征服地区的农田全部退耕改为牧场。孟祺作为汉人和元朝廷智囊团骨干人物,对此极为关注,早在元朝定鼎之前,他就着手对农业生产进行研究。他6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农业是国之根本,其赋税是国家财政和军需之重要来源。 在孟祺等的极力倡导和推动下,元代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制定了农业发展政策,设置主管全国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劝农司” ,后又改为“司农司” ,并下令各地选拔通晓农事者任劝农官。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朝廷指派司农司组织人员编写农桑辑要颁行全

12、国,孟祺是主要编纂者,也是唯一在书中署名者。 农桑辑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全书共有 65000 字,内容分为 7 卷 10 篇 186 节。讲述农桑起源及农本思想,介绍土地利用、选种及众多农作物、林木、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和家畜、家禽、蚕、蜂、鱼等的饲养方法。对棉花和苎麻的栽培论述尤为详细,从理论、技术上阐述了其向北方推广的可能性,不仅发展了风土论的思想,有利于棉花、苎麻的引进、种植和推广,也为后来明清时期的番薯、玉米、烟草等的引进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孟祺等人编纂完成的农桑辑要 ,有力推动了元代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元朝“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因战乱而凋敝的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元

13、时中国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南方棉花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带动了纺织业发展,涌现出著名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当时,不仅人们衣食温饱的问题得以改善,丝绸、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更有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追本溯源,这与孟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孟祺因其卓越的农学成就,与宋代的陈旉、元代的王祯和鲁明善并称宋元时期“农学四大家” ,在中国农学发7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鞠躬尽瘁 千秋功名 孟祺晚年多病,仍以兴学育人、效力社稷为要务。他在嘉兴任职期间,兴建学校,尊孔重教,传播儒学,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但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得不辞官回家,回到山

14、东东平静养。至元十八年(公元 1281 年) ,朝廷提拔他任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此时的孟祺已经病情加重,没有赴任。不久,孟祺病死,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宣忠安远功臣、中奉大夫、参知政事、护军,以功封鲁郡公,谥号为文襄。孟祺死后,归葬在家乡宿州,其墓“在州北符离集,未详” ,遗墨有应缘扶教崇道张尊师道行碑等。 孟祺是元初杰出的农学家、名臣、大儒,文武兼资,功勋卓著,但后人对这位历史人物却知之甚少,连家乡人似乎也羞于启齿,对他不愿过多提及。明嘉靖宿州志 、清光绪宿州志对其虽有记载,但寥寥数语,十分简约,只有元史对其生平做过粗线条的勾勒。且对他的评价,历来就有争议,一直走不出忠奸纠葛

15、的怪圈。有人说他是开国良臣,有人说他是汉奸罪人,他在政治上的这种尴尬地位,也是他不为后人所知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向来看重名节,忠义更是衡量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作为汉人,孟祺助元灭宋,充当蒙古可汗的高级幕僚,这被看作卖国求荣,有失民族大义,为众多汉族人所不齿,因此, “孤独生前事,寂寞身后名” 。其实,从历史的发展上看,元朝灭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8长期的分裂局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前进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融合发展而成的,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不能用狭隘的观念,仅站在汉族的立场,来苛求和批评孟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

16、的强大王朝,孟祺顺应时代潮流,没有为腐朽没落软弱的南宋小朝廷去愚昧尽忠,而是效力蒙古族,为元军灭宋和全国统一做出了贡献,他在进军中竭力劝说并尽量减少破坏和避免屠城,保护无辜百姓;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在文教方面兴办学校,传播儒学,培养人才,编纂农书、指导生产,发展经济,这都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世事沧桑难测量,人生自古梦一场。千秋功过任凭说,滚滚红尘两鬓霜。 ”孟祺在重修伏羲庙碑诗中写道:“泗流滔滔送清湍,平芜万顷开云烟。 ”这是他触景生情、借古喻今,以此抒发自己的苦闷、孤独、委屈,期望世人对其公正评价的真情流露。 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历史,拨开历史的烟云,通过他的军政活动及在农学上的贡献,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孟祺这位历史人物,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而且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也是史家一贯提倡和所遵守的史德,这更是时代发展进步、现代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逸夫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谢建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