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45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张绶创作德山留题考【摘要】 德山留题 ,亦题游德山 ,又作善德山二首 。从明代开始,文献记栽皆称此诗为周必大所作。香港大学詹杭伦教授提出异议,认为很可能是张松兑作。清同治武陵县志引文中称是“张绶”作,但与其记载存在矛盾。由该书的线索,可以推断“张绶”作的说法出自明代龙膺常德府志 。结合旁证, “张绶作”可以成立,而“张松兑作” ,找不到任何文献支撑。 【关键词】 德山留题 ;张绶作;张松兑作;争议 【作者简介】粱颂成,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常德 41500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

2、2013)05-0161-04 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之十九录有署名“宋周必大”作的善德山二首 。其一:“闲来楚望看江山,水阔分流又一湾。古刹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昔人旧塔今虽在,道价高风不可攀。因念丛林宛如旧,当年有愿几时还。 ”其二:“四望村深面面山,临流田舍满江湾。僧居楼阁翠微外,人在烟波欸乃间。露重天寒何太早,橙黄橘绿巳堪攀。风光无限吟难尽,他日重来且暂还。 ”哪这两首诗后来和者甚众,在德山文化的传播中影响很大。 2010 年 11 月,在湖南常德“首届善卷文化高峰论坛”上。詹杭伦教2授根据考察情况,对此诗作者提出异议,认为非周必大所作,而极有可能是广西提刑张松兑所为。之后也有学者写文

3、章呼应,想把这一结论坐实。受詹教授的启发,本人也开始留心这一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资料爬梳与比对,认为原署名“宋周必大”的德山留题 ,应是“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张绶所作,而张松兑作的推断找不到任何文献支撑。 一、清同治武陵县志注意到了德山留题的作者问题 清同治武陵县志哺三处提到了这两首诗: 第一处:卷四十八艺文志第十二页,题名游德山 ,署名“周必大,庐陵” ,下录二诗原文。但在原文之后,编者附注:“善德山诗碑无作者姓名,疑非益公(即周必大)作,辨见职官志 。 ”这里提出了该诗的作者问题,并说明已经作出辨正。 第二处:即该志卷二十八职官志第十四页:“周必大:案府志 ,周必大,光宗初通判鼎州。考宋史

4、本传,以何瞻劾,除宫观,判漳州,无判鼎州之文。又宋制,以大臣知军州谓判某州,侍从以下谓知某州,府贰佐乃有通判。必大以宰相出判州,何以为通判?又孝宗时,以潜藩升鼎州为常德府,必大至光宗时何以仍称为鼎州,是皆可疑也。今德山有诗二首,绍熙壬子重阳书,勒石乾明寺。或谓必大所作,未知何据,存以备考。 ”实际上,此所谓“辨” ,只是针对府志中周必大生平叙述的一些不合常规现象提出了疑问,至于诗的作者,并没有“辨”出结果,而是“存以备考” 。不过其言下之意是明白的,即周必大到没到过鼎州都值得怀疑,这诗肯定就不是他所作了。 第三处:在该志卷之六古迹第三页,对“善卷坛”的解说中,3附注里直截提到诗的作者就是张绶:

5、“府志案,宋杨川游武陵诗浮图高耸接云霄 ,张绶德山留题诗古塔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 。其塔久废。万历三十五年,知府张定征奉督学董其昌、巡道刘之龙议,命郡人治中夏尚全、给事王佐,即孤峰顶建浮图基,甫鸠工累石,为妖言所沮,后杨时芳卒建之。 ”此处所引“张绶德山留题诗”两句“古塔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 ,正是善德山二首其一中的两句。只是第一句今存各本均作“古刹经行修径里” , “塔”作“刹” ,只有一字之差。 根据清同治武陵县志的三处记载,可以归纳两点:一是德山留题 ,亦题游德山 ,又作善德山二首 ,三种题目,指的是同一内容。二是有关该诗作者,记载是有矛盾的:前两处署名“周必大” ,第三处

6、直称“张绶德山留题诗” ,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武陵县志的撰稿人为按卷分工,而统稿者又没有注意到这种矛盾所致。也就是说。问题在这里没有解决,但留下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二、 武陵县志 “张绶德山留题诗“说法在明代早已出现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即第三处记载提到的“府志” 。常德的府志 ,今存两部:一是陈洪谟纂明嘉靖常德府志 ,二是陈楷礼纂清嘉庆常德府志 。已散佚的则有六部:一是永乐间陈志明所撰,二是杨宣所撰,三是朱麟所撰,四是龙膺所撰。五是清康熙间胡向华(即贺奇辑)所撰,六是乾隆间毕沅的常德府志稿 。查阅现存两种,不见“张绶”踪影,看来“张绶德山留题诗”的引文,正好出自已散佚的府志中。4细检清嘉

7、庆常德府志 ,于卷六中称:“按龙志:宋杨川游武陵诗:武陵控扼五溪遥,路人京城万国朝。石柜雄吞排水势,浮图高耸接云霄。 今浮图废。万历三十五年(1607) ,知府张定征奉督学董其昌、巡道刘之龙议命,郡人治中夏尚金、给事王佐,择一峰如台,于郡城为巽位,鸠工垒石,建浮图基,以镇水口,而妖言沮之。后杨时芳卒建塔并八方楼。 ”对比武陵县志的第三处引文,虽文字稍有异,内容也有延伸,但其来源肯定是同一个。只是此处恰巧就省略了有关“张绶”的那句话。好在这里的引用依据中,多了一个“龙”字。因为在现存清代常德府、县志中,多将明代龙膺所纂常德府志直接简称为“龙志” 。嘉庆常德府志卷六这条记载,和武陵县志卷六的记载,

8、内容恰好可以互补,从而证明“张绶德山留题诗”的说法,确实就出自龙膺所纂常德府志 。 龙膺是明代万历时期的著名作家,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十八日,天启二年(1622)夏病逝,享年 63 岁。编撰常德府志 ,应在其晚年。嘉庆常德府志卷十九载:“龙膺常德府志 ,缺本,二卷。中多推尊荣藩及膺先人。建置、事迹颇详,于旧志多所删削,似奉荣藩命作也。 ”龙膺同封在常德的荣藩王关系密切,明代常德的龙氏家族人才辈出,因此“推尊荣藩及膺先人”应是实情。但其前者,却是改朝换代入清之后的大忌。 四库全书答问谈到乾隆帝编撰(四库)全书的私意时说:“对于明朝者,乾隆帝欲暴露朱明之短,故搜集明代种种失德之记载,

9、使之随古人名著共传于后世,以永播其恶于人间。 ”龙膺的书。却是宣扬明代藩王的功德,显然已不合时宜。经过禁毁浩劫之后,5到嘉庆时只存“缺本二卷” ,已属万幸。 据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即产生于明万历末年或天启初的龙膺常德府志 ,注意到了德山留题的作者问题,经过考证,或者看到了确切资料,已将该诗的著作权归于“张绶” ,这样就让同治武陵县志卷六的撰稿人引用起来直称“张绶德山留题诗古塔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 ”。口气肯定,毫不怀疑。 按理推测,龙膺纂常德府志直称“张绶德山留题诗” ,应是见到过署名“张绶”的文字依据,证据就在诗句的“塔”字上, 武陵县志为何要引这两句?根据后面“其塔久废”等叙述。显然

10、是由于其中有个“塔”字。是为了说“塔”的情况才引用的,可见绝不会轻易搞错。后来嘉庆常德府志用这条材料的时候,对照流行文本,发现这“塔”都变成了“刹” ,问题不符了,于是也便删除了。 德山留题第一首表现“游”的过程,侧重写德山山内之景;第二首则是驻足楚望亭的所见所感,侧重写山外之景。我们看“古塔经行修径里”这句诗本身,意思是“沿着一条长长的小路上去是一座古塔” ,这是写实的、准确的;倘若用“刹” ,那就成了“沿着一条长长的小路上去是一座寺院” 。这就同德山乾明寺的真实情况不一致了,因为古今乾明寺大门外都有比较宽敞的通道。若认定这句是写“塔” ,那下面“昔人旧塔今虽在”作何解释?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是

11、在传抄过程中,把这“塔”和“刹”弄错位置了。如果交换复原,则会更切合现场情景,且能反映游览的行踪。 古人从武陵城去游览德山,一般是在东门外招屈亭下登舟,顺沅江6而东数里。到德山西麓枉渚上岸。接着是沿陡峭的小径登山。上去后首先是楚望亭,即诗开头所称“闲来楚望看江山” 。登上楚望亭,先是往外一望,看到“水阔分流又一湾” ,这就是刚上来的那地方。即屈原“朝发枉渚”之处。继续登山,从楚望亭经过一段小道,攀上文峰塔的位置。这便是“古塔经行修径里” 。接着直上孤峰顶,置身“孤峰环绕翠筠间” 。最后由孤峰顶东下,进入乾明寺。因此第一首诗的后四句,都是写在乾明寺的见闻和感慨。今天的德山,除了船码头移到东边老码

12、头之外,这一游道的痕迹依然还在。张绶是外来做客的官员,地方官陪同游览德山,走的应该是这_条路。 三、 “张绶”其人和创作德山留题二诗的可能性 张绶是谁,他创作德山留题二诗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问题。 德山绍熙壬子诗碑额题为“提刑判院张公德山留题” ,其中涉及“张公”身份的就是“提刑判院” 。 “提刑判院”为官名,全称“提点刑狱公事” ,简称“提刑” ,是宋代路(相当于今“省” )级主管刑狱和监察的官员。周必大文忠集卷二十四回粱提刑竑甫启(乾道四年十月) :“恭惟提刑判院,出相门而敦寒素之风,富天分而励精勤之操,形于德业。 ”题目上称“提刑” ,正文中称“提刑判院” ,可证两者是一

13、回事。 担任提刑判院的张绶创作德山留题之事,清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四中也提到过,只是口气不太肯定:“张公名,碑不书。考元裙中,有张绶提点荆湖南路刑狱,见武冈州之奣岩诗 。岂此题绍兴壬子为立碑之岁月欤?常德府应志误以此诗为周必大作。 ”这7一说法,后来被郭嵩焘和陆增祥分别采入了湖南金石志 (即湖南通志卷二百八十三)与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百十六。陆增祥同时还指出了“绍熙, 湖南通志误作绍兴 ”。 考元祐中担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的张绶,为江西德兴人。清杨重雅纂同治德兴县志卷之七选举志:“进士:嘉佑八年(1063 年)癸卯许将榜,张绶,二十三都人,见本传。 ”卷之八宦业本传称:“张绶,字文结,嘉佑

14、进士。权将作监丞,检察昭宣使。宋用臣不法,事以闻,神宗直之。后除太府少卿。蔡京议置大钱,绶力谏不便。曰:庆历已行矣。 神宗惊曰:庆历已行耶?自是忤权臣。久历外任。著梅堂诗集 。 ”江西通志卷之十六:“嘉佑癸卯科许将榜:张绶,德兴人,官至大府少卿。 ”记载一致。 有趣的是,张绶任提刑,其委任状还是苏辙起草。 栾城集卷第二十九:“张绶湖南提刑:勃具官某,尔等以常平奉使,官废而罢。济南大藩,民富而多盗,布政期月,人亦用义。荆湖之南,地远而多峻,民悍而喜讼,犴狱之寄,恻于予衷,往祗厥官,布钦慎之意。盖朕之用人,惟善所在,不以远近为异。尔其勉之可。 ”可见之前张绶是担任常平奉使,因机构调整,这个职位被撤

15、销,于是他便被任命为荆湖南路提刑。 北宋荆湖南路管辖潭、衡、道、永、邵、郴、全七州,武冈一军,外加桂阳一监。而宋代鼎州则隶荆湖北路。荆湖北路,是以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简称湖北路 。常德地方曾属“湖北” ,即由此始。这样看来,担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的张绶来德山,应是路过或者做客无疑。这就更切合“留题”或者“游”的题目了。在他自己管8辖的地盘,张绶的留题极为常见。 “张绶”的名字,出现在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有 20 次、郭嵩焘湖南金石志一书 23 次、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一书 6 次,宝庆、武冈、永州的府志也多有记载。这些金石题名。基本上都分布在当时属于荆湖南路的永州、宝庆、武冈

16、一带。如道光永州府志卷十八,就有“宋张绶、狄咸华严岩题名,存” , “宋张绶、狄咸同游花严岩” 。 “宋张绶刻蒋之奇朝阳岩西亭诗” ,“元佑四年四月二十日,德兴张绶题,进士口齐书” ,等等。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十六亦载有张绶的情况:“字文结,德兴人。嘉佑八年进士,熙宁中权将作监丞” ,并“著有梅堂诗集 ”。同时,还收录了他的三首诗,即钓台 泻洪亭 游层岩 ,其中钓台(严子陵钓鱼台) 诗日:“范蠡功成始遁逃。渊明五斗便辞劳。先生二事俱无一。名与青山万古高。 ”还有许多文献提到的张绶奣岩诗曰:“崖口岈然何日开,小桥飞入势澡洄。幽深自可逃烦暑,况有寒泉石下来。 ”诗写得不错。看来。担任提点荆湖南

17、路刑狱的张绶,既喜游览,又有写诗题字的才能,创作德山留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詹教授所称“可能是广西提刑张松兑所为” ,笔者认为没有这种可能。张松兑是名臣张浚之子,张浚于宋绍兴七年(1137)谪居永州。这是事实,今天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 38 号张浚故居仍然保存。但称“张松兑喜欢游山题咏” ,而笔者在湖南一百多种方志中,却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的记载,其他文献也还未发现张松兑的诗文。涉及张松兑的文献,只看到清刘声木的一种,其续补寰宇访碑录卷二十载:“张松兑等来观石鱼,题名。正书,左行。绍兴二十六年。四川涪州。 ”这是水文资料。9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相当文学功底的人能写出德山留题那样的诗来。此外,周必大到没

18、到过鼎州?笔者认为到过。他在潭州(长沙)任职,离那里很近。况且留在他名下的不仅是这两首德山诗,还有游阳山等。他在鼎州是否做过通判?这就没有可能了。诗碑上“绍兴壬子” ,周必大是在潭州通判任上。其著作文忠集二百卷中,没有任鼎州通判的信息。他于绍熙二年底到潭州,卷三十七有判潭州谒宣圣文 。卷二十七有“绍熙三年” 除判潭州谢宰执启 。仲春时节有潭州劝农文:“绍熙三祀,仲春既望,遵奉诏令,劝农于郊。 ”到年底,他开始请辞。卷一百九十五留仲至丞相:“某衰老且病,久欲挂冠,荷钧播俾守湘中,不敢固辞。今已期年,自合引去。 ”可见,他在潭州已满一年,想辞职了。总之,周必大著作中的行踪,包括书信交往、题字书帖,记载都很清楚,没有提到在常德任职的经历。至于这块诗碑是不是周必大的书法遗迹,笔者认为此点还值得进一步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