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单田芳:一生只获一次奖 文化界早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上世纪末, “单田芳评书”甚至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在那个时代,无数听众捧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 隋唐演义 三侠五义每天都盼着下回分解。单田芳的评书,生动解读了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 2012 年 9 月,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在南京落下帷幕,单田芳等 6 位老艺术家获得终身成就奖。这是单田芳从艺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78 岁的单田芳老先生终于获奖了。说“终于” ,是因为这位影响几代人的艺术家,从艺 57 年,却
2、没有获过一次奖。他解嘲说:“我听说是评委在评奖之前做了很多调查,他们翻看了档案材料,发现我从 21 岁开始从艺说评书,一直到 78 岁从未获过奖,年年都是零蛋。评委想,这个人扯着嗓子喊了 57 年连奖都没获得,实在太可怜了,所以将这个奖颁给了我。 ”对单田芳老先生来说也太有意思了,从“终于获奖”到“终身成就奖” ,虽然过了漫长的 57 年,但毕竟获奖了。 1.淡泊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艺术大师单田芳先生却不为荣誉所累,为艺术奉献着毕生的精力。他虽然只获过这一次奖,却令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是为艺术而活着的! 22.叩问世风。古话讲,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比起李广,
3、单田芳先生显然是幸运的。但作为一位曲艺大家,一生只获得一个奖,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笑话。不是他不想要,是人家不想给。因为在这个时代,颁奖似乎已经异化成了一条捞钱的好途径。 1.有一种美丽;2.钦佩;3.叩问;4.面对;5.思考;6.文化之光;7.成长路上。 侯逸凡:90 后北大讲师 2012 年 9 月 25 日下午,北京大学三教 307 教室,18 岁的棋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新生侯逸凡给在场的近百位同学上了一课,她的身份暂时切换成了北大国际象棋课助教。侯逸凡,中国女子国际象棋队队员,2003 年进入中国国际象棋队,2008 年晋升男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是历史上晋升男子特级大师最年轻的女棋
4、手。2010、2011 年均获得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是历史上两夺世界冠军的最年轻棋手。她棋风霸气,被誉为“天才少女” 。 国际象棋是北大的选修课,而当天的主题是“世界冠军赛名局赏析、北大国际象棋发展之路” 。百来人的教室,上座率超过了八成。作为主讲,侯逸凡很认真,在讲台上整整讲了一个小时。李晓鹏是北京大学国际象棋协会的会长,对于侯逸凡昨晚的表现,他赞不绝口:“很满意!我一开始以为她讲得会太专业,怕大家接受有困难,现在看效果挺不错。 ”大家纷纷议论说:“没想到鼎鼎大名的棋后,是和我们一样平凡的姑娘。一点架子也没有。 ”“她口齿清楚,引经据典,让我这样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听得很入神。 ”对于
5、自己为什么选择国际关系学院,侯逸凡坦言是兴3趣使然:“单纯喜欢,希望对自己以后出国比赛能有所帮助。 ” 1.立志趁早。十八岁,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还没有迈开走向社会的步伐。可侯逸凡早已成了象棋界的特级大师,并两次夺取了象棋锦标赛的世界冠军。想一想,如果没有童年时的热爱、少年时的勤奋,即使是天才,又如何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2.学无止境。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十八岁的侯逸凡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但在人生路上,她还只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要让自己走得更远,让自己赢得辉煌,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走进北大,走上讲台,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成功。 1.在学海里;2.道路;3.我很平凡;4.追求;5.有一
6、种力量;6.梦想。 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 年, 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 ,专家和网友“咬”上了 80 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 10 万字,大概就有好几百个错别字。 在郭敬明的博客中,错别字随处可见,几乎每页都会有错。一些书写差错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 ,把“自我了结了”误写成“自我了解了” ,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 ,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 ,把“虚伪”误写成“虚位” ,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郭敬明在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说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
7、笑不自量。 ”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4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说的,只能是“蚍蜉”而非“蜉蝣” 。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 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成了“错别字大王” 。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 1.缺少严谨。郭敬明作为一位知名的青年作家,远没有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要真是那样,想必他也“红”不到今天。只是因为他太随意了,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核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若是缺少严谨的作风,如何能成
8、大器? 2.敬畏传统。一个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对于常人而言这也许真是一件小事,但对一位公众人物、一位作家而言,折射出的却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敬畏传统,当从写字做起。 1.传统文化;2.过去与将来;3.习惯;4.小事;5.风格;6.敬畏汉字;7.珍惜。 那英:第一次为你转身 牵动了亿万观众心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在中秋之夜迎来了它的巅峰之夜。那英组的梁博,是自节目播出以来公认的“黑马” ,其内敛的唱功、淡定的表情、低调的台风令观众印象深刻。对梁博当晚的表现,那英评价他一如既往的稳定,但几轮投票后那英不忘给梁博鼓劲:“梁博,老师求求你了,你笑一下,投票率会更高。
9、” 为了自己的学员5在最后一轮激战中的精彩表现,导师们并没有闲着。那英带领爱徒梁博见了梁博心中的偶像中国摇滚之父崔健。那英的好友李宗盛还送他一把亲手制作的吉他,这把吉他也陪伴着梁博获得冠军。那英表示,自己非常坚定地选择了梁博代表自己学院出战:“梁博是一匹黑马,我希望在决赛中他能成为千里马。 ”在当晚的比赛中,梁博没有让那英失望。在第一轮的与导师合作中,一曲与那英的对唱爱要有你才完美让梁博首度收获了全场最高票数。在第二轮的表演过后,梁博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进入了最后“年度好声音”的争夺。演唱最后一首歌曲时,那英更是站到转椅上为他加油。经过 5 个多小时的比赛,梁博凭借出色的发挥和超群的实力,夺得“
10、年度好声音” 。梁博夺冠后,那英含泪高喊:“想起当初我第一次为你转身,太值了!” 1.爱惜人才。那英在歌坛的名气已经够大,她取得的成就更令诸多后来者望尘莫及,可是在梁博面前,她是那么的谦卑,那么的支持,那么的喜悦,那么的激动。理由只有一个,梁博是一个值得自己珍惜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自己流泪的歌手。 2.把握机会。如果离开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舞台,梁博也许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如果离开了那英的鼓励,梁博也许只是舞台上的一个过客。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个舞台上,梁博让自己成为了最耀眼的星光。把握机会,人生也许便是另一道风景。 1.舞台;2.珍惜;3.把握机会;4.我和你一样;5.掌声;6.值得;7.最美。
11、 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6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会奇怪,为何要站着上北大呢?原来,作者甘相伟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 “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了一名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的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 年初,他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来到北京,和北大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来到北大西门成为了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呼吸着北大的学术空气,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第二年,他参加成人高
12、考,以高出分数线 60 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上纸笔,有了灵感就随手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下了几百篇文章。2012 年 6 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周其凤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并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 1.坚守梦想。正如甘相伟所言,一场考试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起点低也并不代表终点低。最终是你的梦想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决定了你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一个保安,能够成为北大学子,
13、成为一名作家,那都是梦想的力量。 2.相信自己。作为一位保安,地位也许很低。但是在这甚至有些卑7微的位置上,甘相伟从未屈服,反而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并因此成就了一番令人惊叹的事业。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我们一样的美丽。 1.追梦;2.有一个信念;3.成长;4.一样的美丽;5.偶像;6.我能;7.精神。 张玉霞:不想让人同情的盲人歌手 在 2012 年 7 月 13 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最后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选手张玉霞,带给了每一位观众深深的震撼。她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声音却好像是来自天堂,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今年 35 岁的张玉霞,目前在台北淡水做街头艺人。三个月
14、大时,她的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过歌唱事业,歌龄长达 15 年。张玉霞模仿邓丽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在她成了淡水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拥有了大量的歌迷。 “中国好声音”导演邬稚晖,是亲自联系到张玉霞登台的人。她说,最初找到张玉霞时,她是不太情愿的。 “我亲自飞去淡水找到她后,才发现,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我就告诉她节目的盲选规则:在听到你的声音之前,导师是看不到你样子的。这才真正打动了她。 ”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出现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自己花费了超过 3 个月的时间。一曲独上西楼 ,把命运的孤寂表现得淋
15、漓尽致;而与那英合唱的征服 ,却又将不被命运征服的决心展示得气势磅礴。这就是张玉霞,不想被人同情的盲人歌手。舒淇在微博中赞叹说:“唱出感人的心境,8天生一把好歌喉!” 1.执着追求。有位名人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三年,必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作为一个盲人,张玉霞为歌唱事业坚守了十五年,她成功了。当我们聆听着她那美如天籁的音乐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忘记了她曾经辛苦的付出与执着的追求。 2.尊重最美。有的时候,尊重的力量会超越一切。当初,张玉霞不愿来到这个舞台,也许担心自己的样子;后来,她又高兴地走上了这个舞台,自然离不开邬稚晖导演远涉重洋的诚意。尊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1.身边的风景
16、;2.有一种美;3.感动;4.尊重;5.记住;6.追求。 秦亚文:痴迷汉服的大学生 在苏大校园里有一个姑娘,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在来来往往上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显得分外惹眼。这位“汉服女孩”名叫秦亚文,苏大艺术学院大四学生,从大一至今,秦亚文坚持每天穿着汉服上课。秦亚文介绍,她每日穿着汉服,一方面是因为对汉服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外在的形式,唤起人们对汉服的记忆,更好地体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亚文羞涩地告诉记者,当时年幼的她对汉服文化一无所知,但却打心眼里认同汉服的华美。自打记事时起,秦亚文便迷上了古装剧,见她对古装戏着迷,父亲还戏称她为“秦武侠” 。随
17、着年龄的增长,秦亚文开始逐渐了解汉服背后诠释的文化。大学期间,秦亚文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过十余场与汉服有关的活动。参加过活动的人最初对汉服一知半解甚9至误读误解,之后便能真正了解到汉服之美以及汉服文化的深邃。三年前,苏大校园里秦亚文是身着汉服第一人,也是唯一穿汉服的人。三年后的今天,秦亚文高兴地告诉记者,苏大已经有二十多个喜欢汉服的学生。秦亚文是苏州汉服群的发起人,该群已经有近两百人。秦亚文笑言,如今她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汉服朋友。 1.留住传统。服装是文化的载体。汉服始于黄帝直至宋明,其间有四千多年历史,尽管各个朝代的汉服在造型上各有演变,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却几乎始终如一。虽然身着汉服只是传承文
18、化的一种外在形式,但毕竟是一种美好的开端。 2.影响他人。身着汉服,生活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但秦亚文这位大学生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影响了自己的同学,影响了苏州市民。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人家总会有喜欢的一天。 1.传统;2.细节;3.从我做起;4.有一道风景;5.影响;6.环境;7.真美。 曾文寂:用写作迎战死神 一手高举着稿子与眼平视,一手提笔吃力地在上面记录着代表发言。2012 年 9 月 25 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重残作家曾文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他不得不直着脖子记录,再加上腿脚有重疾,时常抽筋疼痛,他不时站起来手撑桌子
19、稍事歇息再继续。他因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在一天中 90%的时间里,只能僵硬地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会疼痛难忍。所以他形容自己说,“像一具化石” 。 10今年 62 岁的曾文寂,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在他每天拄着双拐,站在电脑前写作。 “身体好,一天能写 1000多字,状况差,就只能写几十个字。 ”28 年里,他和同样重残的妻子付宇一起,克服身体病痛和生活困难,坚持不懈,发表 230 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 4 本书,并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为他们的书作序:“人生一世,最后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
20、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去年夏天,他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他说:“我的视力一向很好,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就是角膜,这会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朋友重见光明。 ” 1.不甘平凡。曾文寂很平凡,平凡到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与史铁生相比,他的境遇几乎是相同的,而他的命运却与史铁生有着天差地别。但这位重残作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困境里依然用文字让生命焕发了光彩。 2.精神最美。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在如此坎坷的命运面前,曾文寂依然是那么坚强。他写着文字,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愿意捐献器官,照亮他人的生命。这些美好的举动,源自于他作为文人的那份美好精神。 1.精神;2.我们在一起;3.挫折;4.走出风雨;5.我的一片蓝天;6.力量;7.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