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74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主流”与“边缘”的对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摘 要】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占据百年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主潮,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多样的表现形态。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文学现象都具有了“中国特色” ,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后的发展总结经验、指引方向。 【关键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主潮;边缘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其得天独厚的产生背景、强有力的理论倡导和庞大而纯熟的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中处于绝对的主潮地位,甚至于中国近百年的现代文学发展史都被定性为一场现

2、实主义文学运动。但纵观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西方的现实主义思潮并不完全是本源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它从来没有成为主流” 。这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现实主义被长时间地误读为现代文学思潮的主流,这实际上掩盖了现实主义本身的边缘性。他们提出革命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才一直都是现代文学的权威。本文将主要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生及其发展形态两个方面,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地位说做出解读。 一、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在“主流说”论者那里,尽管他们意识到了中西方现实主义可能存在差异,但他们更乐意于

3、将这些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创作也划到现实主义的范畴来。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将中国现实主义的发展明确划分成三个阶段:西方现实主义(“五四”新文学时期) ,苏联模式的现实主义和中国式的现实主义(40 年代以后) 。他显然已经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区别于五四时期引进的西方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了。在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发生之时,西方文学已经发展到了现代主义阶段。这就造成了新文学之初对西方各种文艺思想的引进、介绍,并不单一以哪个思潮为主,而是各种文学思潮都有所介绍和演绎。这种全方位接受的态势造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多样性,甚至有一部分创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而只能算是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作品。 有学

4、者认为鲁迅和茅盾分别开辟了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传统,这里就提出了中国现实主义的两种基本表现形态。一种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现实主义,其主要思想源泉是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潮和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一种是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现实主义,其代表是社会剖析派作家及其创作,这也是最接近于 19 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的流派了。其次,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与启蒙主义共生的关系,在其后的发展中,也都具有启蒙的印记。西方现实主义的目标是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中国的启蒙任务恰恰又是肯定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体系和思想文化,在当时就是意味着通过肯定资本主义的先进性来反对整个封建体系。这就造成了中

5、国现实主义思潮与生俱来的矛盾性。在 30 年代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往往同时批判城市文明和封建3社会,这主要还是由新文学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第三,与政治、革命等主题的糅合是现实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随着革命文学的出现而形成的另一特征。 “随着后来对前苏联文艺体系的全面认同和接受,并对现实主义的内涵作了全新意义的解释,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也从启蒙主义发展到了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批判和反思的本质特征被划定了严格的范围,即文学创作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而不能是人民大众,要讴歌新时代和新任务,并以政治标准作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现实主义可以说离其本源的意义越来越远了。 无论是从

6、现实主义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还是从它和启蒙主义的共生以及同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来看,都表明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稳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稳定的存在环境,它在不同时代被拿来迎合不同的社会任务,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内涵,造成了自新文学开始后任何时代都在倡导某种的现实主义的“繁荣”景象,这也是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者怀疑其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 二、对文学主潮的反思和质疑 在上个世纪文学创作热潮渐渐退去,各种“主义”的作品经历了一定的历史积淀以后,一些研究者对新文学的发展史重新做了梳理,对一些普片接受的概念、观点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见解,当然也包括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流地位的质疑。前面提到,中西现实主义文

7、学思潮一直是有所游离的,这造成了现实主义“边缘说”的提出。“边缘说”论者以欧洲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基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中国现实主义所谓的主流地位重新思考,将五四文学和革命文学都排除4在现实主义思潮之外。其一,从现实主义的外在表现形态来看,20 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功能“只是一种文化批判的功能,而不是现实批判的功能。 ”=在西方,这种文化批判功能已经由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完成了, “民权”和“人权”的启蒙主义思想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口号。其二,从现实主义的内涵来看,欧洲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文明持否定态度,对人性“异化”及个性丑恶现象给予无

8、情揭露。也就是说,19 世纪的欧洲社会已经基本完成了反传统反封建、个性解放的启蒙运动,工业文明已经确立,并且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众多矛盾。但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在五四时期尚在萌芽。所以“边缘说”论者认为五四时期所谓的现实主义根本就缺乏了必要的社会物质基础。而对于革命文学,虽然批判了社会现实和两个阶级,但从始至终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即对未来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期待。 回顾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在新文学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现实主义在新文学萌芽期被启蒙思想家引入中国,作为反对旧传统旧道德的强有力的武器被加以利用,并自此形成自觉的中国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都能看到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这是不容否定的。同时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20 世纪的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并且表现出了与西方现实主义的陌生感和游离感,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站在西方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立场上,对中国现实主义思潮的主潮地位加以质疑和否定,今天看来是有其客观性和理论依5据的。在上一阶段政治、文学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渐渐消减后,我们不仅需要冷静、客观地重新思考历史,同时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文学现象都具有了“中国特色” ,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后的发展总结经验、指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