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75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摘要: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等。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优化工业经济区域结构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等来实现。 关键词:工业经济区域结构;工业空间分布;区域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

2、产业结构调整;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工业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421;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2008409 工业经济区域结构反映的是工业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不同区域工业化水平及工业区域分工合作关系的集中体现。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区域间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和新型区域分工关系的形成,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各地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将面临不少问题和一2些新挑战。新时期,如何推进各地区

3、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将是理论界以及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和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提出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对策。 一、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及其特征 总的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各区域本文中的区域划分以四大区域为主,即:东部 10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东北 3 省(辽宁、吉林、黑龙江) 、中部 6 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西部 12 省市区(

4、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的工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加快,工业区域结构趋于均衡 “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布局开始由过去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中西部一些优势区域的工业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增长极,出现多元化的区域工业竞争格局,工业区域结构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相对均衡态势。 石碧华: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1)从各区域工业发展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领先全国,成为拉动国内工业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总的来看,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中西部3

5、的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区域结构呈现出相对均衡的格局。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四大区域工业增速均出现下滑,其中东部地区的降幅较大,低于全国同期工业增长水平;之后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区工业增长普遍回升,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增速相对较慢,出现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领先全国的增长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 年,从全国来看,虽然除贵州、西藏、河南、宁夏、云南等个别省区以外,大多数省区工业增速都较上年有所下滑,但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除北京、上海以外,其余省区增长速度均超过 10%。从四大区域的情况来看,2011

6、年,东部地区,除天津(天津的增长速度达到 21.3%,居全国第 3 位) 、福建、河北、山东之外,大多数省区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六省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工业增速虽也有所下滑,但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徽、湖北、湖南的增速都超过 20%,分别排在全国的第 4、7、8 位;西部地区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区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庆增长 22.7%(居全国第 1 位) ,四川增长 22.4%(居全国第 2 位) ,贵州增长 21%(居全国第 5 位) ;西藏增长 20.1%(居全国第 9 位) 。可见,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成为拉动国内工业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从各区

7、域工业经济实力来看,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 工业仍然是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十一五”时4期相比,2012 年中西部各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中,山西、河南等中西部省区超过 50%,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从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总量的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幅上升,而东部地区则不断下降。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2008 年的 55.9%下降至 2011 年 51.8%,减

8、少了 4.1 个百分比;同期,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由 19%和 16.1%增至 21%和 18.3%,分别上升 3和 2.1 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由于面临着老工业基地调整转型,同期工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由 9%降到 8.9%,减少 0.1 个百分点。总的来看,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与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3)从各区域的工业化水平来看,均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根据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 (陈佳贵 等,2012) ,2005 年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加快,2010 年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东部和

9、东北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其中,东部地区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中部和西部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部六省和大西南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最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虽然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和中期阶段。 2.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区域结构5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较快,成为各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使工业

10、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 (1)从各工业行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全国的比重明显下降,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制造业比重上升较快,工业区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各行业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工业的区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2005 和 2011 年 38 个行业区域分布的变化情况来看,东部地区除“烟草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 个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 34 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烟草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1、化学纤维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 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 32 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 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 34 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 12 个行业份额下降,分别是“煤炭采选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烟草制造业” “皮革、毛发、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热力的生产和6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 ,其余 26 个行业上升。 东部地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全国的比重下降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资源型行业以及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目前东部地区的工业优势仍然很明显,几乎每个行业所占的份额都很高,特别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制造业”等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制造业比重上升较快,尤其是中部地区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造业的规模扩张来实现的。东北地区原料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下降。西

13、部地区资源采掘行业占的比重较高,说明西部地区工业增长更多地还是依赖于资源型产业,这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关。 (2)从各地区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区域产业优势凸显,区域分工格局形成。 虽然各区域工业发展格局发生变化,各行业的区域集中度也在下降,但由于一些重点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随着我国技术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区域的优势产业十分明显,区域分工格局形成。 东部地区主要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较快;东7北地区,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传统以能源、重

14、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所提升。从 2005年和 2011 年 38 个行业区域分布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领域有绝对优势,在“金属制品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纺织业”有较大优势,在“造纸及纸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有优势;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纺织业” “烟草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电

15、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有一定优势;西部地区在“烟草加工业”有比较优势,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饮料制造业”有较大优势, “医药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一定优势;东北地区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较大优势,在“医药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有一定优势。 (3)各地区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发201228 号) ,有关部门发布了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

16、车 3 个重点领域以及一系列细分领域专项规划,明确和细化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提振了市场信心。在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8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各地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较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和 2012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16.5%和 12.2%,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快了 2.6 和 2.2 个百分点。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产业转移呈现出加快趋势,

17、推动新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促进工业区域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按照内在经济联系进行空间布局,打破行政体制的约束,促进各地区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对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产业转移的路径来看,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西进北上”趋势。根据 20012010 年制造业的数据,通过绝对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增长率及特定区域行业总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百分比等指标来测度,我国的食品饮料工业持续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纺织服

18、装业逐步向山东和中部的江西、安徽、湖南以及西南地区转移,高耗能化学制造业向山东及西部地区转移,金属制造业总体上向京津冀地区、山东、中部及西北地区转移,装备制造业也逐渐从长三角地区、东北三省及中部的河南、山西及湖北等地转出;而高技术制造业则呈现出先在沿海地区集聚发展,而后全国分散布局的趋势(石碧华 等,92011) 。大范围的产业转移也带动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近年来,全国形成了大量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产业规模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4.重点优势区域的集聚作用增强,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 “城市群”和“经济圈”等一些重点优势区域的集聚作用增强,对工业区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十

19、一五”以来,我国的工业布局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增强,目前,三大经济圈仍然我国的重要增长极。特别是近年来,产业转移由南向北的转移趋势,改变了过去沿海地区工业增长“南快北慢”的局面,环渤海地区成为工业投资的热点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区域增长格局。同时,一些重点优势区域成为新的工业增长极。从“十五”末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沈阳经济区开展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此外,还有广西北部湾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等等,在国家区域政

20、策的积极推动下,这些区域的增长潜力也在不断释放,将形成一些新的工业增长极。 二、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虽然“十一五”以来,我国各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工业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1.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区域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轻重工业失调一直是我国许多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题。近年10来,受投资拉动影响,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重工业比重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02011 年,重工业比重由 60.2%上升到 71.9%。2006 年开始,轻重工业比例维持在 37。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

21、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2009 年和 2012 年重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但总体上,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增长持续“重快轻慢”的格局。 从地区的情况来看,除了西藏、福建等少数省区以外,大部分省区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在 70%以上。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历史积累,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主要以采掘业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主,资源类产业占相当比重,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大部分省区比重前五位的产业几乎都是资源性产业。 “十一五”以来,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地区许多地方也将构建重化工业新增长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大钢铁、大化工、大水泥等成为投资热点,重工业化趋势比较明显。各地区普遍追求重工业化,不仅加大产业转型的难度,而且也导致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2.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区域工业结构严重趋同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仍存在着低水平扩张、重复建设等问题,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 首先,从各大区域来看,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地区同构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倾向,导致我国许多地区产业层次普遍不高,仍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