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日常礼节看中法文化差异【摘 要】日常礼节是一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对中法两国日常礼节(称谓称呼,致谢应答,送礼,宴请)的对比考察,探析中法两国文化的特征及差异:重要的人际关系垂直对水平,人际界限清晰对模糊,人际交往相对独立对相对依存,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实用主义倾向对浪漫主义倾向等。 【关键词】中法文化;跨文化交际;人际交往 对于一国文化来说,他国常常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对比中映射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法国与中国作为欧亚两个大国,常常被拿来比较,本文试图从日常的礼节这个角度入手,比较中法文化的差异,进而更好的理解中法文化的特质。 一、称呼与致意:平等对秩序,人际界限清晰对模
2、糊 法国: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再见)频繁使用,称谓上不体现关系远近,体现平等,关系越近越强调使用礼貌用语。 法国人无时不刻不在使用着礼貌用语向他人致意,将“你好,谢谢,再见”随时挂在嘴边,只要是跟人打交道,就一定会用礼貌用语。 法国文化中对他人的称谓比较简单,男人都称“先生” ,女人则也只按年龄、婚否区分称呼“女士” 、 “小姐” ,没有复杂的称谓,法国人甚至在亲人中可以直呼其名,或者称对方为“你” ,而省去对方与自己血缘关系的称谓。人际关系的主要形态是水平的。 2在法国,家庭成员之间更要讲究礼貌用语,即使是餐桌上父母帮孩子递了一下盘子,孩子也要对父母说“谢谢” ,否则父母会教育孩子没有遵守
3、礼节。反过来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也会说谢谢。 中国:礼貌用语使用不频繁,称谓上体现长幼尊卑,体现秩序,关系越亲近越省略使用礼貌用语。 在中国,礼貌用语使用没有那么频繁,市场经济商业文化下,服务方现在越来越多使用“欢迎光临,谢谢,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 ,而购买服务的一方还少有回礼的情形。 而在称谓方面,在中国对他人的称呼常常体现家庭与社会关系,在家庭内称呼对方的亲属关系:叔叔伯伯,舅舅阿姨,在社会上称呼老师,领导,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冒犯。在中国,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垂直的。而在与家庭外部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以类似亲缘关系的方式称呼对方来拉近关系:大哥大姐,大叔大婶,等等。有学者称之为“泛血缘关系”
4、。 而与法国文化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越不注重使用礼貌用语(特别是谢谢) ,甚至以此来表明或者显示与对方关系的亲密, “好得像一个人” ,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 “一家人不讲两家话”,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主客之分,内外之别, “讲客气” , “见外” , “自己人” 。 费孝通先生提出,相比于西方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构成的团体格局,中国人的人际结构可称之为“差序格局”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像水纹一样,一轮一轮的扩展开去,范围可以根据情况伸缩变化,所谓差序格局。而随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近,人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最典型的体现,则是父母与子女间不说礼貌用语,暗含的逻辑是:自己不需要
5、对自己说3谢谢。而在心理层面,我们可以解读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界限是模糊的,父母常常把子女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当然也可能反过来,把自己的事情当成子女的事情(让子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法国文化中,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的致意,看似只是礼貌问题,其中却暗含着将对方作为独立个体尊重的心理意义,并以此来体现出清晰的人际界限。 二、致谢与应答:人际交往相互独立对相互依存 法国人在表达情感时是直接而外露的,有表达自我的需要,无论是收到礼物还是得到宴请的致谢,或者是送礼时的表达,都会直白明确的表达出来, “我很喜欢这件礼物” ,得到对方的夸赞时也会直截了当的说“谢谢” ,而不会表示谦逊。 相比而言,中国
6、人在表达感情时是间接而内敛的,有自我谦逊的需要,避免攻击,同时也以此来抬高对方的地位:“不成敬意” ,其中暗含的意思是我所准备的还不足以表达对你的尊敬,以此来表明对方的确是尊贵之人。在得到对方的夸赞的时候也会表示谦逊, “哪里哪里” ,以此表明自身的谦逊态度。 这其中暗含的文化差异同样是人际界限问题:法国人不认为我的好会对对方有直接的影响,更不会对对方造成威胁,抬高自己也不会压低对方,打压自己也不会抬高对方,人际的联系是相对独立的;中国人的人际联系是相互依存的,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对他人,对团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送礼:浪漫主义对实用主义 法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礼物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和浪漫
7、色彩,用以传4达情感和心意,以鲜花,糕点等没有大多实际的功用的物品为主。 而中国人的送礼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事务中,会根据情况有很大的变化,送礼的方式和内容,则是视情况而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亲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送的人收的人都心照不宣。如果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送出相应的物品或数量,而会被视为“失了礼数” , “礼数不周” ,而对方如果没有给予相当相应的回应,则也是一样。 以中国的婚礼为例,亲朋好友都会送上数额不等但又恰到好处的礼金。不仅如此,结婚的新人还会将收到的红包数额逐一登记,以便日后还礼(礼尚往来) 。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 ,在送礼这件事上可以说是一种货币化的体现。因此法
8、国人如果参加中国人的婚礼,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为何送的都是礼金而且还要逐笔登记。 礼金在中国又称为份子钱,这其中含有当一家需要举办重要的事务的时候,与其相关的人群则以份子钱的形式表示支持,同时也表达祝福与安慰的情谊。而当另一家发生同样事务的时候,之前收礼的一家则将这份人情还回去,以此达到相互支持并灵活的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因此送礼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体现着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和人际沟通的功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着资金融通的作用,这也表现了中国人的礼节文化背后的实用主义。 四、宴请: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 。吃饭与确是日常生活中平常却重要的内容。如果对中法两国饮
9、食文化加以对比,我们会发现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本文这里将比较聚焦在宴请的礼节问题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请5客吃饭可以算是中法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 在法国,家庭的宴请重于在餐馆就餐,看重的是情感关系,也就是宴请的方式,和谁吃。法国人认为自己做的家宴是特别的,因此显得尊重;而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家,法国的宴请都是分餐制的,大家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盘子,吃的时候把食物夹到自己的盘子里;法国人的宴请是公私分明的,宴请就是宴请,和工作上的合作没有直接关系,一般也不在餐桌上谈论工作;即使在外面餐馆吃饭,法国人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打扰了他人,这一点和中国人在餐馆随意的大声说话,高声喧哗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的情况
10、则正好相反,外面的宴请重于家庭宴席,中国人看重的是宴请的规格标准,也就是宴请的内容,吃什么,吃得好不好,这才是重要的,中国人认为外面的大酒店餐厅是公认的,菜肴更美味,环境更优越,因此显出重视;中国人的聚餐常常是桌餐,大家共同分享食物,在同一个餐盘中夹菜;中国人的宴请往往公私兼顾,有时希望在宴会上谈论甚至解决工作问题,这是让法国人非常不习惯的。 从宴请礼节的区分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与之前同样的文化差异倾向。实用主义对浪漫主义:中国人重视吃的内容,法国人重视吃的形式与关系;人际界限模糊对清晰:或者换句话说,注意保持人际距离和有意拉近人际距离,法国人要分清每个人的食物,而中国人认为在一个锅碗里面吃饭是
11、关系亲密的表现,同时也喜欢把工作关系角色与私人关系角色混杂在一起。 法国人在公众场合轻声细语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无论他人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在家和在外没有区别;公众场合被视为是外部的环境,6既不担心自己打扰别人,也能接受他人可能打扰到自己,体现的是对差序格局内外的区别对待。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日常礼节这样的细节上,也会体现出中法两国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中法两国个体的人际关系上,这也提示我们在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上,留意日常交流中的礼节问题,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也在对比更好的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2 格朗
12、-克莱蒙编著,胡洪庆译.与法国人相处-怎么做?怎么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2). 3 陈佳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法两国民族性格之差异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5). 4 吴永琴,陈霞.从女性称呼语管窥中法文化之异同J.法国研究,2007(02). 5 刘建生.中法文化差异与共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6 孟筱敏.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对中法致谢语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7 孟筱敏.汉法称呼语和交际策略比较J.法国研究, 2010(01). 8 马胜利.两个民族的自视与互视中法关系回顾与思考J.法国研究,2003(02). 79 蒲志宏.法国社会礼仪面面观J.法国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