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153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幸福学视角看休闲与休闲研究【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幸福学则是关乎这一终极目的的新兴学科;研究幸福问题必然关涉到休闲,因为休闲是影响个人和社会幸福水平的重要因素;休闲研究应以幸福学为指导,以能否增进人的幸福程度作为各类休闲相关政策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幸福;幸福学;休闲;休闲研究 一、幸福学:一门关乎人生终极目的的新学科 尽管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看法千差万别,却极少有人会否认幸福就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不仅如此,幸福作为人生目的还具有终极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自身就是目的。 ”约翰格雷也认定幸福是“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 。在西方,学者们

2、曾从人的生存目的的角度提出过各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如以满足物质利益最大化为人之本性的“经济人假设” ,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人之本性的“效用人假设” ,认为人所追求的是从社会获得安全、友谊、尊重、归属感和成就感等需求之满足的“社会人假设” ,认为人类欲望的本质是追求精神快乐的“情感人假设” ,等等。这些人性假设所暗含的人的生存目的表面上看似乎各不相同,实则都是幸福这一人生终极目的的某种(或某几种)具体表现或获得途径。也正因为如此,有论者干脆提出了“幸福人假设” ,试图取代以往一切旧的人性假设。 幸福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近代以2来又特别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现代学科所关注。从古

3、代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亚当斯密和边沁,再到 20 世纪的罗素、弗洛姆、马斯洛等,思想家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探讨。 “随着幸福困惑、幸福悖论、幸福危机日益凸显,而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却又日益强烈” ,关于幸福的研究终于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 幸福学的诞生与传统经济学的误区是分不开的。传统经济学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财富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幸福感的增强。从这一假设出发,经济学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把如何增加社会财富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然而后来经济学家们发现,财富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的增强。当代幸福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撰文指出:“许多研

4、究都证实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在近几十年当中,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在大幅增长,但是人们平均的幸福水平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时间段内还有所下降。 ”一些经济学者为了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享乐适应性” (Hedonic Adaptation) 、 “可评价性假设”(Evaluability Hypothesis) 、 “社会性比较” (Social Comparison)以及“时间模式” (Temporal Pattern)等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如此一来,则表明传统经济学正在转向幸福学的新方向。与经济学(Economics)相对应,奚恺元将以人类幸福规

5、律为研究对象的幸福学命名为 Hedonomics, 意谓幸福学是追求生命之快乐的学说(前缀 Hedo-在英文中是享乐的意思) 。作为经济学家兼心理学家,奚恺元在大量实验性测试的基础上,发展出严格的理论对人的幸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3为幸福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二、幸福学视角下的休闲 对幸福的关注必然会涉及到休闲。休闲对人的幸福感的获得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是幸福的重要来源。早在古希腊时代,伯利克里就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人要获得幸福,首先必须获得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可以自由地进行休闲娱乐。他说:“当我

6、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以提高我们的精神。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有华丽的风雅的设备,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 ”亚里士多德更是明确地强调:“幸福实为人生的止境(终极) ”,但幸福境地的内在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 ;他甚至认为:“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 ”从这一表述来看,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赋予了休闲人生终极目的的地位,也可以说,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休闲。 即使不将休闲提到与幸福等同的地位,休闲之于幸福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有论者指出,休闲具有乐生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意义建构

7、价值、全面发展价值和自由解放价值,而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均关涉到人的幸福。在现代,生活满意度指标常被用来表征和衡量人们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而“休闲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正相关的联系,也就是说,休闲能够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衡量幸福感的另一个指标是幸福指数。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4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NHI) ,每年对该指数进行调查统计并公布于众。在所有这些幸福指数模式中,休闲娱乐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内。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的宏观指标,用以取代原来的“国

8、民生产总值”(GND)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指标,以度量国民的整体小康程度。 “国民幸福总值” (GNH)和后两个指标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在于它不仅包括了“八小时之内”的价值(工作时间价值) ,也包括了“八小时之外”的价值(休闲时间价值) 。 奚恺元教授曾对幸福的来源作过深入研究,从其研究发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休闲之于幸福的意义。奚恺元发现:由于“适应性效应”的存在,某件事件(如收入增加、乔迁新居等)虽能使人的幸福感增强,但其对人的心理刺激作用可能很快就会降低,因而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会带来永久的快乐;但并非所有的事件都会产生同样的适应效应, “一些精神方面的活动,比如旅游、运动、社交、艺术鉴赏

9、、个人爱好等,要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更长久” 。 显然,这些所谓的“精神方面的活动”多是休闲活动,这也就意味着休闲较之劳动及其物质成果来讲,能带来更为持久的幸福感。奚恺元还通过研究发现,脉冲式的变化带给人的幸福感更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的幸福程度是和一般人差不多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却时常有一些变化,如不时进行旅游、探险等活动,则这些活动带来的脉冲式的快乐能让他感到更加幸福。虽然脉冲式的变化有时也能通过与工作有关的因素而得以实现,但休闲活动无疑是更为常见和更为5重要的提供源,因而与幸福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三、幸福学与休闲研究 由于研究的是

10、人类生存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因而“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 ,它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应处于“母学”地位, “不仅是经济科学体系的母学” , “也是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依据和指导者” 。人类的一切活动均与幸福有着或正或反、或大或小的关系,因此,一切围绕人类行为及其规律展开的研究均应以幸福学为指导,休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从幸福学的视角出发,人类一切研究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均应是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包括个体的幸福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休闲学者们已经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过休闲与个人和群体福祉之间的关系,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最终落实为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具体实践(如缩短工时、增

11、加假期、增设休闲设施等) ,对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休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研究者可能更多地偏重于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休闲问题,而忽视片面注重休闲产业的经济价值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有些低俗娱乐活动虽然也能拉动消费、增加税收,却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不合,对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程度并无正面积极意义,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故而不宜提倡;再如某些特定的休闲活动(如越野车赛)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如能以幸福学为指导,时刻以能否增进人们的幸福程度作为研究活动和政策实践的评判标准,则有助于防止出现类似的6偏差。幸福学

12、也给管理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由于休闲对增进员工幸福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学视角的休闲研究应侧重于如何创造条件鼓励员工更好地去利用休闲时间和休闲设施,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公共管理领域而言,也是如此。从幸福学的视角出发,将公共幸福视为公共政策的终极价值取向, “就可以使我们拓宽公共政策价值研究的视野,走出公共政策双重价值冲突的怪圈。在运用公共政策处理某些公共问题时,如果其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和效率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可以用幸福这一终极价值取向来进行价值判断和方案选择。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幸福学在英文中被命名为 Hedonomics,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学就是心理学和经济学

13、的交叉,而只是因为心理学和经济学恰好在某一时期对幸福问题关注得最多,且命名者(奚恺元)恰好又是心理学家兼经济学家的缘故随着幸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幸福学这一门学科的英文名称也有可能会被重新讨论。实际上,幸福学如同休闲研究一样,由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起来必然要借助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在内的许多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方法。当从休闲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休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这是迟早之事的时候,它也将成为幸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维度。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 2 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M.张草

14、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71984:10. 3 王彦勋,卢苓霞.幸福人假设人性假设的革命J.江苏商论,2007(3):139-140. 4 陈湘舸,姚月红.论幸福学在社会科学中的“母学”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9(4):1-5. 5 奚恺元,张国华,张岩.从经济学到幸福学J.上海管理科学,2003(3):4-5. 6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0-131. 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410. 8 王景全.论幸福的休闲维度J.中州学刊,2008(7):114- 118. 9 克里斯多弗R. 埃丁顿,德

15、波若乔顿等.休闲与生活满意度M.杜永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9. 10 姜奇平.国民幸福总值:八小时之内和之外的价值机会全面小康“待发现价值”的分布J.信息空间, 2004(7). 11 奚恺元,薛玺成.幸福的秘密J.北大商业评论,2005 (9):76-81. 12 梁德淳.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J.上饶师专学报,1999(4). 13 苗振国.幸福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价值重塑J.燕山大学学报,82007(9). 作者简介:吴树波(1979- ) ,男,湖北天门人,休闲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休闲文化研究;吴树堂(1971- ) ,男,湖北天门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