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474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民参与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多,广场舞、抽陀螺、踢毽子等民众文娱活动屡见报端,社会舆论在积极号召民众多多参与户外文娱活动的同时,众多活动者又往往招致扰民投诉。广场这种公共开放空间形式,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了解广场的发展历史,掌握国家和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城市空间演变和发展的深层社会动因,发掘城市广场的本质,最终把广大市民作为主体,尊重人性,尊重场地,寻回广场的本性,为民服务。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广场的历史沿革 “广场”一词

2、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直至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 ,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3、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 、 “墟” 、 “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 “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逐步建设各类城市广场。 二、现代城市广场的总体关系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城市广场具备公共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在城市中心,人为设置用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

4、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主要方式。 三、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适宜的广场反映到个体的感觉就是“好用” ,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比如: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用以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 。 (二)地方特色

5、原则 城市广场应突出其所在基地的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融入人文因素,可以赋予广场更多精神上的内涵,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从而适应本土风情与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以及差异化吸引力。 (三) 、经济技术适应原则 经济技术因素是地域特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一方面,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提倡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根据本地区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融合广场与周边大环境,可以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和运用,造成超越传统城市广场的视觉效果,使重新

6、构筑城市广场新地域特色成为可能。 四、实际案例分析 设计案例一苏州市吴江南广场竞标方案 (一)项目概述 吴江大厦南广场,规划用地面积约 5.51 公顷(合约 82.66 亩) ,是一座集综合商业、娱乐休闲、文化展示等多功能配套设施的综合型城市广场。 本案设计将广场的景观元素与吴江现代化建设的城市生活加以融合提炼,旨在营造一座富有地标性景观内涵的城市广场,并以流畅的组团形式来强调人与自然、建筑、设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话,构架”光荣与梦想“的和谐公共场景。 (二) 、总体景观构思 2.1 景观主题-“光荣与梦想” 光,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它代表荣耀与成功,希望与梦想,而吴江正是充满千万人荣

7、耀与成功、希望与梦想的热土,人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种种美好憧憬,凝结出吴江今天的荣光。 本案的景观构想正是源于为勤劳勇敢这样一群人所感动,为吴江这样一片土地歌颂。广场北入口荣耀之光灯塔,代表了最美好的光芒与品德,透过一重重的光之门(梦想之门) ,人们终于到达了“光之魂” (小广场) ,一个象征着吴江人文精神与吴江经济建设无尚成就的高地。同时在广场景观中引入地下商业街区理念,利用“静水穹顶”衔接地上“动空间”与地下“静空间” ,提升广场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提升了广场的景观价值。 2.2 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商业群落和景观组件是构架南广场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映照,共塑广场空间的

8、完整与和谐。 2.3 景观道路系统 既考虑功能性的需求,亦注重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案的道路系统由两套系统构筑,分为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地面交通以横平竖直为主,强调其纵深感与地标性的导向作用,三纵三横的行走路线,在中央景观区形成南北向主轴线与东西地块的高效合理环保状交通网络;地下部分,按照交通防火规范,以商业需求合理规划。 2.4 空间的设计与引导 广场中心静水穹顶 沿广场徐行,首先气势恢宏的大型组合构筑物” “荣耀之光”灯塔,将引导前行的方向,中央绿化带林木葱郁,互拥着红色的“光之门,将游人的思绪引向更远处,而巨大的圆形“静水穹顶”水池令人心情舒畅,到达名人广场中心后,左右“走”来的是吴江历代

9、先贤。 (三) 、景观要点阐述 3.1 光之耀北入口广场 引导性“荣耀之光”灯塔,分别代表智慧、诚信、和谐、平等、热情、博爱、正义与发展,即是对人文精神的倡导也是对和谐社会的肯定与赞颂。 3.2 休闲树阵 榉树林构成的方阵在季节的更替中体现出不同的景致,壮美、多情,树下的草地小径及特色门廊式的构筑物,不仅为人们穿越广场提供极其惬意的体验,也提供了方便的休憩交谈空间。 3.3 光之魂名人广场 主题雕塑“光之魂” ,代表的是吴江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优秀的吴江儿女们,无论是名垂青史的豪杰还是一名普通的吴江建设者,都在这片土地找到了归属感,并且曾经或者正在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 3.4 光之舞商业街区

10、 充满艺术格调的商业街区 整个街区贯穿整座广场地下空间,组团出现的宽敞舒适的下沉式庭院空间,为购物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精致的水池,石桌、木椅、绿植等元素有序的汇集于此,形成了别具风情的商业空间,使广场竖向空间更为丰富。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吴江南广场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建筑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最为理想化、人情化的互动关系。 设计案例二武汉市黄陂东寺体育休闲广场 (一)项目概述 黄陂东寺体育休闲广场坐落于黄陂大道与百兴街交汇处。项目东临冰晶江城小区,南接南美韵城小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项目规划面积 30416,景观净用地面积约 25573,绿化

11、面积 10000,运动区域铺装面积 15245。 (二) 、项目分析 优势: 项目紧邻黄陂大道和百兴街,视觉空间良好; 周边三面是社区,有利于群众对项目建成后的参与与使用,充分体现业主对项目设计目标的追求。 周边社区均为新建小区,建筑形式现代高雅,营造了良好的空间背景。 促进区域地产开发,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劣势: 1、项目地块面积受局限,使景观空间与功能空间比例分布受限; 2、项目地块周边相邻建筑物相距太近,视觉缓冲区域太小; 3、黄陂大道与项目地块高差较大,对场地利用和排水有一定影响。 (三)设计对策 方案整体鸟瞰图 1、以项目基地现有及在建建筑为背景,造景手法上以借景方式,“借

12、”来优美场景,利用植物群落部分采取障景的方式将原基地周围不雅环境遮掩; 2、结合现有建筑现代特质,吸取提炼有效元素,并运用于园林建筑立面表现,使本案与周边环境的兼容与和谐,从而延伸项目地域范围,使之相互依托,相映成趣; 3、打造完美的景观主轴线,引导景观视线,合理布置功能空间; 4、调整坡度大,挡土墙高差带来的不便,设计中加以有效利用,突出景观层次。 五、结语 城市广场是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城市广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更趋复合立体化及生态绿色化,我们在思考广场本质的基础上,寻回广场的本性,挖掘广场的特色,提升广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城市广场功效,最大程度的为民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建设研究院 ,白德懋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芗,何昉 .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 .中国园林J,2000/4 3王建国 . 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 规划师,1998/1 4余柏椿 . 城市设计感应原则与方法 .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5粱永基,王莲清 .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