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662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宏伟目标关键是“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本文首先考察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水平,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差距。其次,通过社会结构理论工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因此,亟需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构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关键词:小康社会 社会结构 五位一体 社会建设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始终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勇

2、前进。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到 20 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指出,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 ,历经两个 10 年,实现了从“温饱”到“人民总体小康”的两次飞跃,小康社会建设成绩斐然。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

3、况新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十几亿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监测指标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见表 1) ,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小差距。基于此,笔者利用社会结构理论工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构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情况考察 党的“十六大”提出 21 世纪头

4、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类 23 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2011 年底,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报告显示 2010 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 80.1%,比 2002 年提高了 18.3 个百分点,距离 2020 年,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从监测数据看,2010 年的经济指标实现得最快最好(比 2000 年提高了 25.8%) ,例如,2020 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 GDP 指标的目标值达到 31

5、400 元,按不变价格计算,2013 年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实现 GDP比 2010 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如果今后年均 GDP 增长 6.8%左右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百姓切实地过上了美好生活。但是,本文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仅是经济小康或“数字小康” ,还不是全面、发展平衡的小康,特别是“社会小康”还未实现(社会小康中的社会是相对于经济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生态小康而言的社会,是小康社会五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行路难”等民生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

6、距、收入差距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垃圾围城,汽车堵城,雾霾罩城”等大城市病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多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并未得到有效化解等。有些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比较顺利地解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诱发这些民生问题凸显,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小康”与“社会小康”不协调,社会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结构探析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陆学艺,2010) 。经济结构表现基本的经济形态,是考察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社

7、会结构表现基本的社会形态,是观察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本文用经济结构来表示“经济小康”水平,用社会结构来表示“社会小康”水平。通过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比较,考察“经济小康”与“社会小康”水平,抓住本文中差距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处的阶段划分为五档:一是前工业化阶段,即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进程的阶段,二是工业化的实践阶段,其又分为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最后是实现了工业化即后工业化阶段(陈佳贵,2007) 。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陈佳贵,2009) ,甚至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进程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8、陈佳贵,2007) ,而京沪已经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黄群慧,2010)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最后形态。例如,从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看,2012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4.6%,已形成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从全国人均 GDP 的变化情况看,2012 年人均 GDP 为6100 美元,说明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 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 975 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 976 至 3855 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 3856 至119

9、05 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 11906 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动,但是,相对于经济结构变化而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从就业结构看,根据钱纳里标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就业结构应该为 15.636.847.6,2011 年中国就业结构依次为 34.829.535.7,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三二一”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一产,且只创造 10.1%的产值。 从城市结构看,反映城乡结构变化的城市化率指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应该达到 60%以上,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 52.6%(名义城市化率) ,如果按户籍人

10、口计算城市化率仅为 37%左右(实际城市化率)两者相差约 16 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消费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反映消费结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恩格尔系数应该下降到 30%以下(钱纳里等,1989) ,2012 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 37.66%,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国际上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最高在 2 倍左右(连玉明,2012;徐科,2012) ,2012 年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为3.11(农村为 1) ,是国际城乡收入差距最高值的 1.5 倍。此外,近十年中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处于 0.4 警戒线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 年基尼系数为 0.474) ,收入差距

11、较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为 0.44)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性差距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水平。 从社会组织结构看,根据国际经验(李晓壮,2011) ,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发达国家为 50 个以上(法国为 110 个,日本为 97 个,美国为 52个) ,发展中国家应为 10 个以上(阿根廷 25 个,巴西为 13 个,印度为10.2 个) 。但是,2012 年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49.9 万个,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仅为 3.7 个(指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 ,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从社会阶层结构看,在工业化实践阶段,中间阶层规模比例的经验值应该在 22.5%-65

12、% (富永健一,2004)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研究,当前中国中间阶层规模约为 23%左右,中间阶层规模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结构总体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主要社会结构指标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前期阶段,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结构不相匹配。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是严重的,从宏观上看,一方面导致“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另一方面导致中国在不同时空同时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相叠加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从中观上看,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例如,消费结构得不到优化,大众对生活必需品消费

13、时代难以转变到“生活耐用品消费时代” ;中间阶层得不到壮大, “消费型社会”难以形成,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难以实现。从微观上看,导致民生难题久解不决,社会矛盾日益凸出。因此,我们所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小康,尤其是“经济小康”和“社会小康”相协调。 加强社会建设并优化社会结构 (一)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是规定各社会行动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制度化、政策化的社会结构,是“顶层设计” ,影响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社会建设的每个阶段和环节。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社

14、会体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社会建设主体在资源和机会配置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社会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良性效果,发挥“社会”这只无形手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特别是城乡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等,并在社会体制改革中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破除不利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社会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格局。 (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社会事业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的行动能力基础,是百姓实现社会活动的需要

15、,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社会保障在以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全覆盖;做好顶层规划,公平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等。新世纪新阶段,最为鲜明的特点是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但是,更需要做好回应“民声”的功课,这样才能确保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得民之拥护。 (三)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一定的社会团体以一定的目标要求为依循,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作业过程(秦德君,2010) ,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十八大”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

16、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社会管理体制清晰地勾勒出参与管理社会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社会以及公民群体或个人。因此,不应简单理解社会管理仅是政府的事,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社会,而应在法制的框架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的管理,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为更好地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应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街道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街道、社区经济功能、弱化行政功能,强化社会功能;加快探索社会动员机制、志愿服务机制以及开辟社会组织或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渠道等。 (四)提高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物理空间的变动,实质是要让本地区农民或外来农民进城,通过就业和收入改变生产生活状况,共

17、同参与城市化发展,公平分享城市社会文明成果。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建议实施中国特色新型城市道路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第二步: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内部一体、均衡发展;第三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使城市社会文明成果公平合理地惠及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同时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升生活质量,创造美丽家园。另外,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将城市建设速度和规模作一科学规划,既重眼前发展,更要立足长远发展;既重城市建设,更要重视城市安全;既重城市资源集聚效果,更要重视城市资源溢出效应。城市化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重要载体。因此

18、,要花大力气处理好城市建设速度与质量关系,千方百计地提高人的城市化水平,高度重视城市安全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质量,实现扎扎实实的城市化。 (五)壮大中间阶层队伍 中间阶层是极富阶层与极贫阶层之外的阶层,占阶层结构的大部分,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是战略性群体(安晓波,2013) 。一个国家或地区底层群体规模越是庞大,社会风险越高,而且,分享社会风险的群体不仅仅是社会底层群体,社会上层群体具有同样分享社会风险的机会,这样的社会应该是不具稳定性的社会。因此,其一,加深改革力度,破除利益集团阻力,加快收入分配制度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同时要以缩小差距为前提;其二,

19、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开放、包容的社会流动空间,使劳动者在竞争中获得均等的机会和公平收入;其三,建立和完善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成果惠及更为广泛群体,使中间阶层无后顾之忧,不断成长壮大,消融固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 (六)加强社会规范建设 社会规范是社会建设主体根据权利和义务在社会行动中应遵循的规矩和活动准则,它为社会共同生活所需要,是主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约定俗成。它是社会建设的软性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力的集中体现。加强社会规范建设首要是政府要规范,其次企业要讲诚信,最后公民要守规矩讲道德。在政府规范方面,政府亟需重塑政府公信

20、力,加强党内监督,严厉惩治腐败,整肃官僚主义,改进作风,破除官本位,走群众路线。 此外,要促进执法司法公正,健全法律体系,保护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维护法律尊严。在企业规范方面,企业讲诚信是要利用政府监管、舆论监督,遏制市场非法性竞争和投机,规范市场行为,重建市场秩序。在公民规范方面,公民道德既要继承传统礼俗社会的优良伦理规范,又要遵守现代法理社会规则,特别是要遵守职业伦理和规范,使全体公民重秩序、懂礼仪、守规范,实现国民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必然是“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的小康,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小康”尤甚。为此,必须补好短板,加强社会建

21、设,优化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实现经济小康或“数字小康”向扎扎实实的全面小康、发展平衡的小康转变,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陈佳贵主编.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 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陈佳贵.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N.中国经营报,2009-3-14 6.黄群慧.京沪已经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EB/OL.中国经济网站, http:/ 7.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三联书店,1989 8.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徐科.城乡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最突出体现N.证券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