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失范理论在犯罪原因研究中的学术启示与应用价值摘 要 我国现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的社会往往伴随发展不平衡、秩序混乱,导致犯罪率上升,这是社会转型的代价。本文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从“良民”激情犯罪入手,以社会失范理论为基础,分析激情犯罪人的犯罪原因,探究犯罪控制方式以及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社会规范体系。 关键词 激情犯罪 社会失范 社会转型 犯罪原因 犯罪控制 基金项目:2012-2013 年度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省级重点学科学生专项课题。 “社会失范理论在犯罪原因研究中的学术启示与应用价值”调研课题组,小组成员:黄祯玮、吴晓珂。 作者简介:林之珺,浙江工业大学 2011 级法学专业。
2、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7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今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进步必然会伴随着社会代价的发生由于在改革开放的 30 多年间对于对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社会的财产性外在因素影响加大、文化发展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我国传统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日益崩坏,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却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造成信仰缺失、价值冲突的社失范状态。而失范状态引发的犯罪的增加是社会代价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在增加的犯罪案件中, “良民”犯罪案件的日益增多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所谓“良民”即为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有
3、一定的道德概念,无犯罪行为的一类人。 “良民犯罪”则是指原守法良民由于受当今以钱为本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一时冲动而进行的犯罪。这类犯罪实则是“激情犯罪”中的一种犯罪现象。 一、社会失范理论对“良民”激情犯罪的研究意义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在一种激情状态下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的行为人与一般犯罪案件中的行为人在道德的认知、犯罪动机等方面均不相同。对于这类行为人来说,他们自身对于所犯案件的懊悔已经超越了量刑对其的惩罚力度。 “激情性犯罪人”最早是由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提出的,之后西方犯罪学研究学者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发展。然而,在我国, “激情犯罪”是一种较新的犯罪学概念。但即便
4、如此,由于“激情犯罪”近年来的多发,使我们必须正视起这一犯罪概念。从 2004 年的云南马加爵案到2007 年的杭州章红彩案以及下文中将详述的武汉一大学生劫持女医生案等等都是“激情犯罪”的案件。 2013 年 5 月 18 日晚武汉一名男大学生因撞倒老年人,没钱为其交住院费,将医院女医生劫持。劫持人质的陈某现年 18 岁,为武汉某高校大一学生。当日,陈某骑自行车回学校,途中撞倒一位老太太造成老人右手腕骨折,需住院治疗。然而陈某身上只有 102.5 元,接诊医生安排老人拍片,花费 102 元。缴费后,陈某只剩五角钱。此时,没钱的陈某与老人家属发生争执,并掏出水果刀朝老人一名亲属刺去,但未刺中。老
5、人另一名亲属冲上来令陈某退至急诊室,将急诊女医生胁持。接警后,警方将遭劫持一个多小时的女医生解救。 无论是案件中的陈某,还是章红彩案中的章红彩,他们起初均无犯意,并均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可谓是“良民” 。然而,面对医疗费用与自身拮据的双重压力下,两人选择了极端的犯罪手段来解除压力。近年来,类似的“良民”激情犯罪行为在我国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社会失范状况密切相关,社会失范理论的应用对该类犯罪可以起到预防及控制的作用。 二、激情犯罪的原因社会失范理论的解读 (一)社会失范理论的概念及要义 1.社会失范理论的概念 社会失范理论(即紧张理论)认为:犯罪是人们在不能获得合法的社会和经济成功
6、时体验到的挫折和愤怒(即“紧张” )的产物。 2.社会失范理论的要义 社会失范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其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和群体中相对而言缺乏规范控制的状态,是调整个人和自然欲望的社会力量的瓦解。在其之后,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对失范理论进行了深化发展,认为那些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和经济条件差的人没有能力用合法的手段获得金钱和其他成功的标志,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感等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在那些缺乏合法机会的人中造成一种失范状态,使他们有可能用犯罪的手段去实现成功目标。 在默顿的理论研究中, “成功目标”指的是每个社会,其自身的文化目的,即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追求。而“合法的手段”指
7、的是以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为基础,制定的“制度性手段” ,同时禁止欺骗、暴力等能够非法但快速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当以合法性手段无法达到目的时,人们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并以从众、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造反这五种方式缓解紧张。在这五种方式中,创新、退却主义、造反三种方式易产生犯罪。笔者认为“激情犯罪”即为“创新”方式引发的犯罪行为。即:在制度手段无法使其达到目的时,选取新的途径去取得目的。在“激情犯罪”中,刺激行为人的外界因素不一定会引起犯罪,例如:贫穷,并不一定会引发犯罪,犯罪行为仅是在社会的价值追求过于单一且过于强烈,使得阻碍达到目的的刺激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强,致使行为人内心道德建设的暂时性崩塌时
8、产生的。 (二)激情犯罪的原因 “激情犯罪”是行为人在无犯罪预谋的情况下,出于暂时无法缓和激愤情绪,遏制自身的行为的因素做出的。这种无法缓和的情绪无疑是造成激情犯罪的最直接的原因,而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从社会失范理论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道德价值体系中的重义轻利性较重,道德的约束力、精神文化中的规范性较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在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代社会,对于物质的需求,对于利益的追求已悄然改变了公众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日益拉大。面对这些,我国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来适应现下的状况,由此
9、造成了社会竞争压力加强、社会道德缺损的失范状态,极易引起公众的紧张,从而使得外界刺激因素一旦出现就极可能放大其潜在的危险性,引起“良民”的激情犯罪行为。在上述案件中陈某劫持女医生也是由于在其以合法的方式下尽其最大的努力仍无法赔偿,无法得到伤者家属的满意时,感受到了源自社会金钱价值观的压力而使其“贫困”的外因的潜在危险性不断放大,致使其道德底线的暂时性灭失,做出劫持的犯罪行为。 2.个人因素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交汇,在带来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带来了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社会失范状态下的社会,文化发展失衡、公众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而我国新的社会道德价
10、值体系又尚未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尚未完善,以至于公众在认识上易形成缺陷,法制观念、规范观念缺乏。案件中,陈某在家境贫困的背景下,又达不到财富的目标,令其感觉到身处下层社会,缺乏金钱、成功和理解,产生了挫折、愤怒等紧张情绪,而正是这种极大的负面情绪致以及法制观念的缺乏使其造成了自身的失范状态,在短时间内做出了犯罪行为。 3.国家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由国家政策的引导,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物质建设飞速发展。然而,作为软性国家竞争力的精神建设却没有与物质建设一致发展,由此,令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失范的状态。而由于失范的影响致使个人出现的金钱至上等极端价值观,甚至使部分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出现了
11、贪污腐败行为,动摇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降低了公众对法制的遵循度。案件中的陈某,在面对紧张情绪时,没有考虑到其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实则是我国的法治普及尚未深入人心,精神道德文明建设未完全导致的。 三、犯罪控制社会失范理论的启示 (一)社会控制 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对于犯罪的控制,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善新的价值体系,避免单一的价值观,明确个人应遵循的规范体系。同时,应培养和提高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避免在面对挫折感、紧张感等负面情绪时出现盲目用犯罪行为缓解的情况。此外,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价值规范教育,规范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个
12、人控制 作为处在失范状态的我国的公众,若要避免自身的失范,应增加优秀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应加强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防止紧张情绪影响自身的行为。此外,公众应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遵循社会规范预防犯罪。 (三)国家控制 面对失范的社会状态、越轨的犯罪行为,我国首先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协调各阶层间的联系,避免过大的贫富差距、社会地位差距引起公众不满的负面情绪导致不必要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应完善社会规范的内容,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加强对犯罪的综合治理,加强公众的法治意识,降低个人失范
13、导致犯罪行为的可能。此外,正如德国刑法学家弗兰茨冯李斯特所说:“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我国要完善社会政策的制定,使各社会政策的价值目标基本一致,各政策间协调统一,引导公众形成更为成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价值目标,减少越轨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在社会失范理论的发展中,有学者在默顿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性失范理论,同意默顿关于美国文化中充满了物质成功目标的观点,但是把这种成功目标看成是“美国梦” (即社会中人人追求的、公开的个人竞争条件下对物质成功的追求) 。而习近平主席在其就任宣言中九次提及了“中国梦” ,可见,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将以实现“中国梦”为社会目标
14、。但我们的“中国梦”应不同于“美国梦”对于金钱、物质的追求,而应该注重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协调一致发展。而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除了经济改革的重点方向以外,还提及了十八次的“文化”一词,是历届全会之最,可见我国在转型时期对社会失范状态的积极克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犯罪的有效控制。 注释: 郑杭生.改革开放 30 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研究.2008(4). 百度文库:良民犯罪的思考.http:/ 豐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034,1064. 参考文献: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 2美亚历克斯梯尔著.王海霞、范文明、马翠兰、嵇雷译.越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旭,单勇.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蔡应明.犯罪预防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 6翟中东.犯罪控制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