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转型中的昌平逆增长昌平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事实,印证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早转早受益 两位数的经济增长,让转型阵痛中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的部分区县多少有些羡慕嫉妒恨。初步统计,2013 年昌平 GDP 达 550 亿元,增长 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60 亿元,增长 15%,全社会投资达 560 亿元,增长 12%左右。 “昌平全年新增企业 400 家,新增注册资金增长 3.5 倍,中关村昌平园企业总数突破 2100 家,产业总收入达 2900 亿元,增长 23%,企业利润总额将近翻一番。 ”昌平区发改委主任李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无论是经济增长的直观数字还是发展质量的内
2、在提升,昌平经济转型的成绩单确实在北京六个城市发展新区中表现抢眼。 在区域经济步入转型升级与低增长相伴的 2013 年,一些区域的经济增长趋于平缓甚至发生波动,然而,数据表明,昌平却依然呈现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的背后,昌平除了优化空间、调整结构、腾笼换鸟等各区县采用的常规手段之外,其对转型的先知先觉以及在政策和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探索同样值得深思。 早转早受益 在不得不转的大背景下,昌平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事实,印证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早转早受益。 2012 年底,昌平区借助区委全会的召开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全面部署,发布了昌平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 作
3、为北京首个以区委文件形式向全社会宣告全面深度转型的区县,昌平藉望产业转型升级重塑经济个性,并借机对自身的造血功能全面诊断与提升。 “昌平拥有高层次的科研院所、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等,科教资源相当富集,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可科教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北京的区县发展中并未展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 ”在李志杰看来,较早地启动全面深度转型能够进一步提升昌平发展空间。 而与此同时,诸多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发展战略相继落户昌平,已经为昌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窗口。 众多周知的事实是,体现中国最高科研实力的未来科技城,正加速建成,内在品质也
4、已有所显现,其承载的国家创新意志也让昌平这个狭小的空间快速集聚到了 160 多位“千人计划”的顶级科研人员,占到了全国“千人计划”的 5%左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扩区,让中关村昌平园从 11.5 平方公里扩大到 51.4 平方公里,增加发展空间近 40平方公里;北京 TBD 行动计划于 2013 年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未来几年北京市将联合中投公司在这个 5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起科技商务金融文化等高端发展要素,成为北京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诸多重大战略的加快布局,昌平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也愈发突显,昌平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居于全市末位,电力资源也极为匮乏,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量难以匹配
5、,人均土地资源也极为稀缺,位于六环之外的阳坊,土地价格就已经超过了 200 万一亩,足见昌平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如此种种,都促使着昌平必须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李志杰告诉记者,之所以昌平在转型上能够先人一步,是因为诸多重大发展战略在昌平风云际会之时,昌平不加快转型升级,就有可能丧失重大战略带给昌平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可醒的早未必能够做的好,转向何处才是左右成败的关键所在。对此,昌平区在对外发布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集群” ,即:科技商务、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休闲,到 2015 年率先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方
6、向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是昌平产业转型升级得以快速推行的重要原因。 ”李志杰说。 以政策引领转型方向 通常情况下,政策是政府决策意志的直接体现,也常被视为所有区域促进转型的有效利器。 2013 年年初,昌平区由区发改委牵头,综合协调全区十余个产业主管部门,围绕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在系统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对于2011 年底就已经启动的产业政策编制工作进行了系统修改,并重点强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重点产业的引导作用。 而为了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昌平发改委专门编制了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 2013 年 5 月, 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和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通过区政府专题会审议
7、,并以昌政办发201318 号文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明确区政府每年设立 5 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资金,支持六大高端产业发展。 “昌平不是在制定新政策,而是将以往散落在十余部门的支持产业政策进行了统筹整合,使其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支持引导产业发展。 ”李志杰说,统筹之后的政策体现了支持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集中、支持标准更严格、运做方法更规范的特点。 以支持力度为例,李志杰告诉记者,2013 年之前,昌平十余个部门支持产业的政府专项资金约 3 个亿,调整之后增加到了 5 亿元,相当于当年昌平财政收入的 10%。 “不仅是额度的增加,政策统筹之后使企业申报政府专项资金的方式、程序等更加规范,而
8、且将政府支持企业的资金前移,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升级成本。 ”李志杰说,比如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企业上市,以往是上市之后政府给予 60 万元资金奖励,现在只要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就奖励 200 万,换句话说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后就需要支出上市成本,这部分将由政府买单,降低企业上市前期成本过高的投入风险。 而综观政策统筹之后的实施效果也初步达到了政府预期。2013 年,昌平发改委分两批对 800 个项目给予支持,拨付资金约 4.4 亿元,涉及工业升级改造、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科技金融产业以及减能降耗等方面。 从两批次项目情况分析,六大高端产业申报数量占申报总量的76.8%;六大高端产业的支持总量占支
9、持总量的 77.9%、支持资金占资金总量的 81.3%,为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让市场主导变革 如何通过政府的服务模式创新,激发出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的活力与动力同样关键。 考虑到昌平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为能将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的经济单元,并致力于提升某个主导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昌平区将社会组织视为政府与企业协作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桥梁。 经过充分研究,昌平区将突破点圈定在能源科技产业上,于 2013 年开始着手筹备能源科技产业联盟,确定以能源技术的示范应用为联盟发展方向,并在中关村现有社会组织突出行业协调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产业的示范应用,以激发主导
10、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历时半年,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产业联盟组建成立,并吸纳了 37 家具有行业影响的会员单位参与其中。成功的尝试也进一步增强了政府信心,据了解,类似的服务模式正快速向能源科技之外的其他产业延伸。 除了通过联盟的桥梁调动起企业自身的转型意愿,昌平还注重以外促内,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多元化,促进产业内部增强竞争意识。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吸引国内外的优质资本向昌平区聚集,建立和完善昌平的投融资体系。 昌平的做法是,根据昌平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设立规模为 1 亿元的昌平区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昌平也因此成为了北京远郊区首次也是惟一设立创投引导基
11、金的区县。 目前北京市共设立了八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昌平的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成立之后便快速的开枝散叶,围绕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参股设立了三只子基金。 “三只引导基金为昌平争取国家和北京市配套资金 3 亿元,社会资本承诺投入 5 亿元,昌平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投入 6000 万,相当于昌平区政府用 6000 万撬动了 8 亿资本投入到昌平重点产业中的优质中小企业。”李志杰说,国家和北京市对于各区县设立引导基金一直持有开放态度,基本上是成熟一只批复一只支持一只,而之所以昌平能够成为北京远郊区县的惟一,并且占据了 3/8 强,主要还是源于昌平的内在需求愿望比较强烈。 李志杰分析称,昌平现有的经济结构主要由 33 家央企设立的 135 家企业和 2100 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对于资金雄厚的央企而言,自身的投资能力较强,昌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一方面通过发行私募债、公司债等方式,支持承载央企入驻的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功能区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为 2100 家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的中小企业找到一个市场化的融资途径,通过产业外部资本的推动,促进产业内企业的主动转型升级。